Tag: 粵劇

進入20世紀,經過巴托六首以及蕭斯周光蓁塔科維奇弦樂四重奏、鋼琴三重奏等,室內樂成為表達時代與作曲家內心語言的範式。(作者供圖)

停不了的室樂首演

其中最膾炙人口的《香夭》,開場時由二重唱在台前演出,之後則反過來,四重奏在台前、二重唱在台後,效果新穎。全曲八章以鋼琴獨奏作間斷,也有一段關於敦煌的獨白,表達音樂會副題「於濁世中尋找心能安住之處」。

南海十三郎家境優越。

粵劇南海十三郎 國慶滿堂紅

大型粵劇《南海十三郎》,由佛山粵劇院在國慶期間走進香港觀眾的視野,一連三場,最後兩場更是連唱5小時,整場戲節奏緊湊,絲絲入扣,在如此艱巨的表演中對演員着實是一種考驗。

粵劇文化逐漸式微。(Shutterstock)

粵劇能否碰時代痛點?

我問過很多年輕人,為甚麼對粵劇的興趣不大?除了「老套」外,最大的問題是:即使粵劇有藝術價值,卻無時代感。劇目、內容、題材、語言,都是古代的,跟今天的生活格格不入。

由桃花源粵劇工作舍重新編訂及推出的《帝女花》65周年重塑版繼承唐滌生「沒有完成不能改的劇本」的囑咐,體現了時代科技與傳統劇目的融合再生。

帝女花65年

《帝女花》65周年重塑版取得大成功,不但把粵劇帶到新的「和諧音色系統」,讓年青一輩較容易接受,有些劇種也保留了傳統的套路,構成傳統與創新的相輔相成。

二戰前後,是香港粵劇、粵樂的黃金時期,各戲班留下輝煌史績。(Shutterstock)

眾盼香港音樂資料館

上世紀7、80年代隨着經濟起飛,職業藝團百花齊放,流行樂壇星光熠熠,文化中心、文娛中心拔地而起。整個過程留下不少音樂資料,可是沒有一座專門的資料館,恐怕資料隨着日子而流失。

香港演藝學院校董會主席周教授認為:「演藝學院肩負雙重使命,除了是一所培育表演藝術工作者的高等學府外,亦負起在本地及區內推動文化藝術發展的責任,我們希望進一步普及表演藝術,讓廣大市民與學院師生一起感受表演藝術的多元魅力。」

推廣藝術之路 任重道遠

長袖善舞背後,周教授是粵劇藝術愛好者,更是已故粵劇大師林家聲博士的入室弟子。師父的藝術修養、人生哲學、待人接物的態度,對周教授影響深遠,同時令他確立推廣藝術文化發展的決心。

著名舞蹈錄像導演黎宇文(Maurice)對表演藝術的興趣十分廣泛,包括戲曲和電影拍攝。(丁雲山攝)

跨界人生

身兼影像導演/粵劇團創辦人及監製/講師/粤菜館負責人的黎宇文(Maurice),早在90年代已開始美國專欄作家Marci Alboher 2007年提出的"slash"生活和工作模式。

Page 1 of 2 1 2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