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國際上唯一擁有5間世界百強大學的城市,特區政府銳意將本地專上教育提升至一個新高度,更趨國際化和多元化,提出多項主張,包括:增加非本地生源、讓本地教育加大研發投資及科研成果轉化、設立第三個InnoHK平台、建設北都大學教育城、打造香港成為醫療創新樞紐以及多項「搶人才、留人才」的措施。對於《施政報告》有關於專上教育的建議,本港各大校長均持正面態度。
增收非本地生,向帶路學生招手
其中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教授表示以上多項政策措施都可有效提升香港成為全球科研及知識產權之都,為高等教育界注入新動力,有助香港創科生態圈培育更多人才。關於政府提出要將八大授課課程(學士、副學位及碩士)的非本地生就學人數上限翻倍,葉玉如建議增加非本地生宜分階段落實,並期望政府進一步資助大學,增建教學設施及聘請額外教員,以維持師生最優比例和教學質素。
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教授樂見政府由2024/25學年起非本地生限額由相當於目前本地生學額的20%,提升至下學年的40%,相信這措施可讓港大進一步吸納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中大稱會秉持「擇優而錄」的政策,逐步增加取錄非本地生比例,確保高素質。
城大也支持增加非本地生學額,並稱該校課程廣受非本地學生歡迎,每年申請人數遠多於取錄人數。
增加非本地生比例的措施,對本地生學額及升學機會不受影響,目前內地生約六成的比例也不會設限,各大學可按資源,自行循序漸進增加非本地生的比例。《施政報告》昨宣布向「政府獎學金」額外注資10 億元,下學年起將「一帶一路獎學金」的名額由100個增至150個;並逐步增加香港博士生獎學金計劃名額,由每學年300個提升至400個,涉增加1億元每年經常撥款,盼吸引更多傑出人才來港就學及做研究。
另一新措施是下月起將暫免兩年非本地研究生兼職工作限制,冀增進他們對在港工作的體驗和認識,提升畢業後留港發展的意欲。安排試行兩年,料涉逾3.5萬名學生。
促全球人才培育,提升本港長遠競爭力
香港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對施政報告中,建議建設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和相關的配套政策表示歡迎,認為有助促進全球的人才培育和香港的長遠競爭力。
何校長表示,自資大學在建設教育樞紐方面有積極的角色和貢獻,所以熱切期望政府能把建議的相關配套,包括擴大非本地生學額、增加學生宿位、擴大獎學金計劃、提倡多元文化學習體驗等政策,擴大至自資大學。
何校長又歡迎政府支持自資專上院校提升校舍,尤其希望政府在推動北部都會區專上教育建設時,一視同仁地支持自資院校。
何校長亦希望政府能積極協助院校,例如在不同國家推廣香港高等教育的優勢,以及組織和協助香港院校更多到海外宣傳和招生,以充份發揮院校的有限資源。
何校長指出,建設教育樞紐並不等於把教育產業化或商品化。香港高教國際化不應只著眼於填補生源和經濟收入,而更要重視建立一個多元文化的教研環境,以及填補香港所缺的人才資源。香港院校亦要確保香港高等教育的質素和聲譽,吸引更國際化的優質生源。
他特別強調本科教育是一項公共使命,不應市場化。他認為並非所有非本地生都需要給予資助,有經濟能力的外地生應負擔不低於總單位成本的更高學費,而大學可按地區或個人財務需要發放獎助學金。
北都大學教育城一舉三得
嶺南大學校長秦泗釗教授歡迎施政報告中各種提升香港競爭力的措施,包括建設國際專上教育樞紐,落實《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支援初創企業成果轉化等。秦教授認為,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是建設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最重要的舉措,可實現一舉三得:1. 即緩解現有大學發展空間壓力,2. 帶動北部都會區跨越發展,3. 快速融入和借力大灣區發展。政府在「產學研1+計劃」把大學技術轉移處的資助上限翻倍至1,600萬元,能讓大學加強支持技術轉移和擴大市場拓展服務。
他又指,施政報告提及的增加宿位,能更吸引海外精英學生到本港就讀,增加本港大學的優勢。嶺大作為博雅教育型大學,每年均會檢視學生宿舍單位的需求,以應對各類型學生的舍堂生活學習及住宿需要,已經着手研究加建宿舍的可能性。
嶺南大學副校長莫家豪教授早前曾對本地傳媒表示,曾有墨西哥博士生不遠千里飛來香港,表示想跟他做論文,他認為除了內地生及帶路學生,由中亞、東歐以至南美國家其實都存在收生潛力,視乎大學研究範疇的闊度及深度。也有中大商學院教授認為,政府措施較側重東盟及帶路沿線國家,而投資在新興市場回報需時長,對於已經撤資的歐美優質企業,卻未見有措施重新吸引它們回歸。
教大表示歡迎施政報告的教育措施,如為「內地與環球連繫及學習體驗資助計劃」注資,將可鼓勵更多本地生到境外學習,有助擴闊學生視野及促進文化交流。教大亦支持行政長官提出,要在不同層面加強認識國家歷史文化和國情,並已成立國學中心,與灣區不同城市協作,推動國學教育交流;並計劃開設全新的國安教育及法學中心,讓學生認識國家憲法、基本法、國安法及相關法律知識。
兩大醫學院樂見港成醫療創新樞紐
新一份《施政報告》建議推動香港醫療創新樞紐發展,香港兩間醫學院均表示歡迎,港大醫學院表示,歡迎行政長官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一系列加強本地臨床研究及試驗的措施,如成立「香港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籌備辦公室、在河套創科合作區設立「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增設「聯網臨床研究支援辦公室」,又在現行藥物註冊制度上設立全新「1+」機制等,並配合北部都會區及大灣區的醫療發展及長遠規劃。港大醫學院院長劉澤星教授盼能吸引更多海內外企業在港推行藥物研發及臨床試驗,助香港成為醫療創新樞紐。
中大醫學院歡迎《施政報告》不同政策將香港打造成國際創科中心,包括為生命健康科技的發展提供配對資助,以及推出措施便利臨床生物樣本的數據和樣本交流。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教授非常認同,並十分有信心能將香港發展成醫療創新樞紐的目標,對將成立「香港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加快審批新藥械的研發和應用表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