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Jul 22 2025 21:36:24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文化清泉

大和撫子的迷思:《白無垢》中的女性聯想
作者:潘文慧2018-09-25
其實,「白無垢」並不是我們想象般純潔無垢的?其所表現的是日本社會重男輕女的觀念。
經典重現:《國民性十論》中的日本人
作者:潘文慧2018-06-13
《國民性十論》是日本人論日本國民性的百年經典,作者芳賀矢一其實是日本明治、大正時期的日本語言學家。
從興趣到實踐:日本研究是什麼?
作者:潘文慧2018-05-09
現今無論在香港又或是海外大學,所提供的日本研究都是由兩個主要部分組成:語言及社會文化。
東方之珠下的藤娘:日本舞踊在香港
作者:潘文慧2018-03-20
日本舞踊藉音樂、歌詞及舞蹈動作展示日本的四季變化、人與自然的關係、愛情故事以及日常生活等場景。
銀河鐵道上的少年:日本國民作家宮澤賢治
作者:潘文慧2018-02-20
儘管宮澤賢治在37年短暫的人生中創作無數,生前卻僅出版了一部童話集《要求很多的餐館》及一本詩集《春與修羅》。宮澤老師離世後,其作品評價甚高,所有定稿、未定稿或殘篇皆被有系統的整理出版與研究。
勿忘初心:《老師!、、、我可以喜歡你嗎?》
作者:潘文慧2018-01-25
日本的「純粹」,是單純沒有邪念及私慾的心境。哲學上形容為自身體內的一個最原始的必然狀態,定義為「初心」。在資訊發達的今日,人間關係疏離,重燃初心更為重要。
將意識形態日常化的日本式行為藝術
作者:潘文慧2018-01-19
行為藝術是二十世紀的現代主義藝術運動中,出現的一種精神表達方式。行為藝術在戰後的日本十分盛行,反映日本社會現實的一面。
「能與狂言之夕」中的牡丹和獅子
作者:潘文慧2017-12-12
最近有幸親身在香港欣賞到日本寶生流的能劇,當中的《石橋》感到豪華及喻意深遠。
生活在21世紀的日本武士
作者:潘文慧2017-12-01
日本的武道裏,不以習得武藝為最終目的,而是通過反覆的練習,鍛煉肉體與精神,來探索人類的生命意義與價值。
逃走吧: 解讀「新地圖」的隱藏意思
作者:潘文慧2017-09-27
「國民偶像」也只是個人,快從束縛着自己的東西中逃走吧!
機關人偶是西方技術與東瀛美學的完美結合
作者:潘文慧2017-09-06
機關人偶就是日本的機械人的始祖,它準確地反映了日本人的感性、獨創性和對細緻精密技術的探求。
解構日本公民意識:從個人到國際層面的推廣
作者:潘文慧2017-08-18
地震後日人的自律性與這個傳統的文化原素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
到侗寨尋找日本文化
作者:潘文慧2017-07-31
這增加了侗族的神秘感,它為何會跟日本文化以至東南亞文化為何如此類近呢?
你說,老撾到底有什麼?
作者:潘文慧2017-07-16
老撾只是一個例子,在扈從又或是避儉的十字路口上,貧弱小國到底應該如何自處呢?
《蜷川馬克白》中的物哀之美:櫻花樹下的無常
作者:潘文慧2017-06-26
馬克白自身,又何嘗不是「物哀」呢?
《晝顏》中的想像:現實與虛幻的冒險
作者:潘文慧2017-06-21
《晝顏》從來都沒有鼓勵出軌,反之是想警醒社會上所有的人應正視戀愛和婚姻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