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勸勉有心做好家長的父母,千萬不要丟下0至6歲的幼兒,以為在其6至12歲時可追回之前的時間,即使追到,也要用上雙倍努力。故在孩子0至6歲時,多些陪伴在旁,就是教養子女的最好準備。
無論她是普通的家長、有進行胎教的家長、還是相信有前世今生的家長,都應緊記一個重點,就是:接受、原諒和寬恕。
家長為子女選校時,須緊記一個大原則,就是將合適的魚放在適當的水中,即是家長應選擇適合自己教學理念,以及真正能分憂的學校。
最怕的是,當子女願意受教時,我們因忙碌而不願花時間去教,或他們願意學多一點,老師卻看輕其潛能,以為不是時候去教,結果拖慢學習進度。
我們現在提倡的愛國教育必須建基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上,繼往才能開來。縱觀每一個偉大的民族的亮點都在於擁有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在風平浪靜之時,看不出什麼分別,若遇國難或挑戰的時候,就是拼家底的時候。
深信沒有人會特意與渣男、渣女交朋友,建立家庭,生兒育女就更是悲劇。所以,若社會品德敗壞,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連結便不復存在,這便會為社會帶來滅頂之災。
孩子對成人的評價十分敏感,你愛他、喜歡他,他通過你的眼神就能感受得到,一旦他接受了你愛的資訊,你說什麼他都能聽到心裏去。
就算父母留下多少產業,或信託基金的制度如何穩固,也不能保障上一代的財產,得以繼續滾存下去。那麼,究竟如何做到「虎父無犬子」?
做爸爸必須有「學、做、教、傳」的心態。起初就找榜樣去學,邊做邊學,在錯誤中學習。學的目的就是教與傳,讓孩子得到一個好的榜樣。
家不是法庭,別只看對錯,家是講愛的地方,是培養歸屬感、平安感的原點。
到走完人生旅程回頭一看,有否活出生命應有的價值,在子女身上有否把做人的「真、善、美」傳承了?
兒童學習,在於教導道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人的成長步驟、過程早已有系統規劃。可惜現代教育存在太多民族自卑感,幾千年的優秀傳統,卻丟棄在一邊,迷信西方的育兒良方。
疫情下社交少了,但與家庭成員卻深交了。有些形容這是「困獸鬥」,這形容詞也有趣。就讓我們因疫情而進步,繼續為孩子提供溫暖的家庭,以身作則,去優化家庭氣氛。
品德決定了發心,發心決定了力量,光陰一去也再不回頭,每段成長過程都有該學、該成長的題目。要回頭,有些浪費了時間,有些就根本回不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