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國家在工業革命之後,亦一度出現過產能上的優勢,他們的出口何嘗不是對他國的製造業造成嚴重的傷害?歐美國家可嘗試過抑制過自己的產能?相反,他們是用炮艦去迫別國開放市場。別國想關閉自守也不允許。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8月底訪華,中國電訊設備供應商華為則於8月29日推出新型號的智能手機。華為這一做法會否引發美國的憂慮?美國制裁是否未能阻止中國取得關鍵科技進步呢?聽聽立法會議員黃錦輝教授的分析。
青島港戳痛香港之處,是其貨櫃吞吐量早在2019年超越香港,成為世界第七大港,當年的吞吐量達2100萬TEU,同年本港只有其三份之二的吞吐量,即1422萬TEU。
隨着中國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制定更多標準的國家,其創造和定義「創新新賽道」的能力將會變得更加強大。這意味着一個新時代的到來,不僅在中國,逐漸更會影響着世界上其他地區。
5G與其他顛覆性技術帶來了創新的新拐點,5G將通過創新為更多的行業帶來重大機遇,也將重塑從研發到設計到製造、售後和服務的整個價值鏈的多個環節。新的篇章正在悄然開啟,而中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將極為重要。
我對上一部摺機已是2G年代的事,現在重投摺機,不是懷舊,而是見證開創全新摺疊屏幕手機的世代。隨着5G應用場景與普及率飆升,相信兩者的定價會更進取,吸引大眾購買。
2021年7月,美國又推出亞洲外交戰,用上中下三駟來分析,上駟布林肯訪印度,要拉印度入亞洲盟軍;中駟奧斯丁訪問新加坡、 越南、菲律賓,要在南海搞事;下駟舍曼出訪日韓蒙,硬要訪問中國。
在數字技術發展所衍生的個人自主的新時代,我們必須為我們的生活尋找新的方向。在一個數字經濟和數字技術的時代,如何彰顯我們的創意力就越發重要,而這正離不開每一個個體的自主創造能力。
人稱「北斗女神」的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徐穎博士於6月3日,應團結香港基金邀請,以「北斗指引 創新未來」為題主講,為香港市民闡述北斗系統的性能與發展前景。
在環球商業社會中,中國與美國是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多年來彼此間是敵亦是友,兩者的關係錯綜複雜,所謂「商場如戰場」,所以拜登即使對中國有些鬆動,但能維持多久,仍是未知之數,隨時有反覆。
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不應試圖將中國拒之門外,而應設法確定與中國合作的內容和保護的內容。各國不應針對具體的公司,而應就潛在的合作領域制定明確的國家規則。
新冠疫情引發了中國以增長為經濟主導的發展模式下沒能完全解決的社會問題。在全國公共衛生改革中,「新一代智慧城市」的角色十分重要,不僅要覆蓋特定的垂直領域,亦將囊括公共衛生等更多領域,向以人為本目標演化。
特朗普常自誇,在他的領導下,美國已在這場與中國的角力中大獲全勝;但全勝的結果卻是美國的GDP在第二季下降了32.9%。中美兩國的處境,究竟誰更惡劣,答案已寫在牆上。
盡管傳媒經常拿5G與智慧城市相提並論,但實際上5G的應用範疇絕對不局限於此,它在金融科技(FinTech)應用上亦能大派用場,科技界及財經界已愈來愈重視。
在拜登任副總統期間出任其智囊的拉特納表示,如果美國要與同盟強化關係、一同對抗中國挑戰,必須拋棄特朗普「美國優先」的策略;他還說,台灣問題是美中關係的首要事務,處理不當會成為重大問題。
美國不斷打壓華為,目的阻止華為發展5G。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美國指華為安全系統漏洞指責屬子虛烏有,華為大力投放科研擁有多5G IP。一齊聽聽黃教授精闢的分析。
各路媒體和政府將中國科技巨頭描繪成潛在的威脅,中國科技公司的全球化雄心很可能因此受阻。對中國持續的抨擊已經玷污了這些公司的品牌形象,因此他們在嘗試國際化營運時,將會面臨一場艱苦戰鬥。
科技及金融戰固然是經濟戰的升級,金融戰是否已經開打及其影響,完全是難以預料,肯定殺傷力相當。至於科技戰,5G之外,華為受影響之後,美國已開始或計劃再向一批內地科技企業動手。
國家「新基建」計劃之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信息」基建設施例如衛星、5G等通訊網絡,「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促進國家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發等「創新」活動。
外商會否大批撤離中國,將它們的供應鏈「去中國化」近期備受關注。我們的理解,外商公司的高管對中國的看法,很大程度上會基於對疫情後全球秩序重構情況的判斷,而絕大部分高管和董事會對此還未有清晰和一致的觀點。
若然普羅市民仍堅持以現常態去分析個人私隱保障的利與弊的話,香港創新及科技便難以跳出框框,發展步伐自然會被拖慢,而區內其他城市將會比香港更加有「智慧」。
科技供應鏈下一階段要留意,是蘋果為首的手機訂單製造。從人口,土地等作為甄選的話,相信印度、越南及泰國極有可能成為受惠生產線轉移的高科技生產鏈重鎮,其中最快可能是印度。
11月21日,英國《經濟學人》發行年度特刊「The World in 2020」,前瞻下一年度及未來趨勢。華為創辦人任正非在年刊發表署名文章《我們處在爆炸式創新的前夜》。
Todd Eckert透露《生命》的製作費達150萬美元,至於這部劃時代作品能否收支平衡,他說:「投資者相信我們做的事及負責製作費,錢以後自然會來的。」
在科技的時代,我們就像是「技術移民」,我們懂得不如「原住民」多,適應不如他們快,但是這是個讓「老師」更像老師的契機,我們可以介紹和組織資源給學生。現時只要回答:你的藝術教育裏,科技出席了嗎?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