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寧榮

劉寧榮

大學教授、資深媒體人,現任香港大學協理副校長(大灣區發展),曾任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助理總監、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HKU SPACE)常務副院長(商學及中國發展),推動成立中國商業學院暨企業研究院,並出任創院院長;專注政經趨勢與全球化、教育創新與領導力、戰略與品牌管理、營銷與商業傳播。他曾任職中美兩國多家媒體,長期觀察中美關係和全球發展趨勢,兩次全程採訪美國大選。出版紀實、評論和學術作品5冊。他是美國亞洲基金會、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以及德國柏林國際新聞研究院的訪問學人。中國南開大學學士,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碩士,英國布裡斯托大學博士。
中國最大的影子銀行中植集團嚴重資不抵債,負債4600億元,虧空至少達2200億元。(Shutterstock)

中國會否亮出政策的殺手鐧?

在房地產泡沫之後,高端製造無疑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這樣的轉變是必行之路,卻不容易。如何突破美國阻止中國獲取高技術的「小院高牆」圍堵戰略,就變得異常重要。

中國未來能否與世界強國競爭,關鍵在於創新力,而創新離不開與世界的連接。(Shutterstock)

在後新冠「半球化」時代展示創新的力量

戰爭不應該屬於我們這個時代,在後新冠「半球化」時代,即便世界陷入了對抗與競爭,大家都應該把精力放在創新與發展上,為解決全球共同面對的危機與困境出力,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和正義,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美國現在拉著韓國、日本、荷蘭、以及台灣建立了芯片聯盟。(Shutterstock)

劉寧榮:由全球化到逆全球化

今天的全球化源於技術的進步與發展,我們在地理上的距離愈來愈短了,而且不同文化的衝擊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影響。但類似一戰之後的「逆全球化」是否可能發生?

中美關係已經走上了不歸路。(灼見名家製圖)

劉寧榮:全球復常?世界迷失!

從歷史維度來看的話,中美之間的競爭趨勢,不可能在短期內結束。從1972年到2022年,中美關係的走勢雖然呈現上下波動,但總體趨勢是向上的。未來的50年,不管中美關係如何改善,但總的趨勢是向下的。

3年來一次又一次的恐懼,在2022年終結的時刻依舊在大地上蔓延。(Shutterstock)

新年回想:恐懼與希望

在風雲變幻的世界裏,如果我們有一線希望,我們都應該將所有的機會讓位於和平,競爭絕不意味着衝突與對抗,不應該是冷戰,更不應該是熱戰。2023年來了!帶着無法擺脫的恐懼,但總算隱隱約約聽到希望的腳步聲!

我們千萬不能因為自己的立場和態度,對事情一知半解,甚至毫無所知的情況下,就陷入自己的空間世界裏。(Shutterstock)

自我否定還是要自我戰勝?

教育要培養我們探究真相的能力,突破人為設置的心牆。少一些偏見,多一些理解。這些都離不開骨氣和勇氣,這要求你否認自己過去的無知和偏見,面對自己的懦弱,正視自己的無力。

當全球的極端民粹主義成為趨勢,我們又有多少人有骨氣和勇氣,在面對這樣的極端者時可以理直氣壯。(Shutterstock)

退化瘋狂與多元理性之間的掙扎

社會最需要什麼樣的愛國者,不是虛假的愛國者;企業最需要什麼樣的員工? 不是阿諛奉承之輩,忠言通常逆耳,所以企業領導者固然需要有視野、有魄力,但也需要辨別誰才是企業真正的良才,絕非拍馬屁之流。

從經濟地理學的角度而言,深圳、香港在內的粵港澳大灣區,極有可能引領中國未來的全球化走向。(亞新社)

未來50年,中國須防止西方關大門

未來的50年,中國跟美國、西方國家之間的矛盾會愈來愈大,這是無法改變的發展趨勢,中國必須努力防止西方對我們關上大門。因為沒有開放,就沒有今天的蛇口;沒有今天的深圳,沒有今天的中國。

俄烏戰爭及新冠疫情,讓70年代開始的這一波全球化就此劃下了句號。(灼見名家製圖)

戰爭與疫情何以改變全球化格局?

兩大事件無疑正在改變我們生活的世界,那就是新冠疫情和俄烏戰爭。正在上海發生的「封城」在一些人看來,是壓垮過去幾十年全球化的最後一根稻草,而俄烏戰爭則在改變世界格局,「一球兩制」更加明顯。

中美兩國都在搶奪經貿領導權的制高點,對中國而言,更加開放和公平的市場化是唯一有效的制衡。(Shutterstock)

生存在一球兩制下的九個和平信條

即便「一球兩制」是難以避免的結局,我們更不應該從「半融入」的狀態中退守,放棄尋找普遍認同的價值,我們必須與世界相融相知。在2022年這個歷史的轉捩點,我們需要突破與創新、信心與希望、敢想與實幹。

如何休戚與共、相互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要實現世界的再平衡,我們需要打破學習的障礙。(Shutterstock)

當新冠疫情遇上中美鬥爭

處於失衡和失序的時代,世界要聚焦於社會再平衡、發展再平衡、生態再平衡、競爭再平衡及民主再平衡。不要介意何種治理模式,而在於什麼治理模式更有助於實現更加平等的社會和確保個人的自由。

GDP不會因應利益分配、勞動時間及生態環境等因素進行調整,人均GDP相同的兩個經濟體可能面臨截然不同的情況。(灼見名家製圖)

當前世界面對的危機與問題

全球化迅速連結世界,其實是各國開放和自信、平等與尊重的產物。我們如何開放國界,敞開心扉,學習新的東西,尊重不同的文明,平等對待與自己不同的他者,在這樣一個衝突的時代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裏就曾經說過:「當一個社會為某種集體主義信條所支配時,民主將不可避免地自行消滅。」(灼見名家製圖)

失序時代裏  須聚焦平衡

在這個失序和失衡的時代,如果我們聚焦於平衡,其實不需要刻意再去追求什麼樣的模式,而應該關注這個模式本身是不是真的能夠給我們每一個人帶來自由,能不能讓每一個人參與到我們的政治生活與經濟生活之中。

過去3年中,我們處於極度動盪的心理狀態,應當思考在焦慮中如何保持定性。(Shutterstock)

前瞻中國在「一球兩制」時代下的選擇

在「一球兩制」的時代,我們必須避免以偏概全,一葉障目;自謙而非自傲,看輕別人;切忌因過慮而不安,自我貶損。今天我們看到中國的問題,美國的問題與世界的問題,最重要一點就是面對亂局處平心而內省。

「一球兩制」是以中國和美國為主導的兩種力量對抗跟競爭。(亞新社)

東西方交流的三個歷史時空

「一球兩制」不可避免,「地緣真空」無法存在。地緣政治無法存在真空地帶,任何一個時期,地緣政治出現真空就必然有人填補。當中國變得強大時,中國必然施加影響力,中美之間也會搶奪真空地帶,所以對抗是必然的。

在這一波數字技術變化的進程中,失敗者作出反應,勝利者推動創新。(Shutterstock)

企業革新與個人自主新趨勢

在數字技術發展所衍生的個人自主的新時代,我們必須為我們的生活尋找新的方向。在一個數字經濟和數字技術的時代,如何彰顯我們的創意力就越發重要,而這正離不開每一個個體的自主創造能力。

中國未來的科技創新和突破,面臨的陷阱愈來愈多。(Shutterstock)

人工智能與區塊鏈

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是中國不少獨角獸成功的基礎,但這些企業主要是在商業模式上的創新,而非技術上的大躍進。所以今日最大的挑戰是,面對科技冷戰中國如何確保科技創新。

我們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數據能夠產生巨大的利潤,所以千萬不要隨便把數據給別人。(Shutterstock)

虛擬經濟淘金熱

中美兩國是數字經濟的領跑者。在數字經濟的絕對規模上,中國僅次於美國。數字人才是下一階段中國經濟數字化轉型最重要資源和關鍵動力。中國面臨的挑戰是,中國需要具有數字技術和商管經驗的跨學科人才。

短期之內中國也不可能全面開放資本市場,所以需要透過香港吸引全球的資金。(亞新社)

全球金融市場趨勢與開放

過去幾年,內地不少人也加入了唱衰香港的隊伍。1997年以前,是西方唱衰香港。現在除了西方唱衰香港,我們內地也在唱衰香港。我們必須牢記,香港對中國的重要性是短期內中國其它任何城市無法替代的。

跨國企業在中國該說人話就說人話。(Shutterstock)

全球供應鏈的擴張與本土化

中美脫鈎對全球貿易跟經濟有相當大的影響。而受到新冠病毒的影響,大家都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能不能依賴中國?展望未來全球的經濟格局,特別是全球跨國企業的運作會進入「一球兩制」的時代。

美國對中國的情感,在過去100多年間發生了非常大的上上下下的變化。(Shutterstock)

全球經濟版圖的地震與洗牌

中國絕不能四處樹敵,我們也需要思考為何中國在40年難得的發展機遇之後,我們會陷入這樣的包圍圈,甚至在我們的周圍已經形成了美日澳印四國的準同盟關係。

特朗普以「反建制」的叛逆者身份入主白宮四年,他本可以凝聚民心創造歷史,卻被「建制派」再次趕下台,新冠病毒「功不可沒」,實屬諷刺。(亞新社)

至暗時刻:如何挽救美國民主重創?

特朗普不願意出席拜登的總統就職儀式、國會山莊騷亂各派相爭到底是誰的過錯,一連串事件更加清楚地提醒我們,即便美國的民主制度也同樣可能出產獨裁者,但不能因此就否定了民主制度,也調整了我們對拜登的期望。

拜登政府要解決美國社會的這一毒瘤則難於上青天。一方面,如果缺乏政府明確的政策支持,幾乎不可能實現消除種族不平等和貧富差距的目標。(亞新社)

拜登無法完成的使命

如今,幾乎所有的人都認識到美國社會貧富懸殊是美國走向民粹的根源,也是特朗普四年前得以上台的主要原因。不僅拜登政府束手無策,而且在盛產經濟學家的美國也沒有任何人提出一套良方,問題根源到底在哪裏?

2020年的新冠病毒並沒有引爆全球金融危機,但是政府和公司債務的不可持續性,突顯了問題的嚴重性。(Shutterstock)

未來10年,金融危機何時會降臨?

1968年之後的10年裏,全球在70年代發生了兩次金融和經濟危機。我們無法預測未來10年,金融危機何時會降臨。但已故美國經濟學家赫伯特·斯坦因曾經說過,如果一些事情無法永遠持續下去,那它終將停止。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