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們驕傲地把他們的傑作展示給家長看後,大家會如何處理呢?當他們的作品,尤其是藝術作品日益增多的時候,又該怎麼安排呢?
讓孩子逐漸積累和豐富社會經驗,使大腦中儲存、死板的繪畫概念,轉換成生活的記憶和自主感性表現。從遊戲中學習、從情境中認知等學習策略,在現代美術教育設計,都用得着。
藝術能力的發展與寶寶個性發展能起着相互促進作用,藝術表達的過程是寶寶心境和情感的表達;藝術活動最重要的是要帶給人們審美快樂,讓寶寶享受到快樂才有存在的價值。
然而,在科技融合的規劃上,各地目前比較普遍採用的STEM教育及創客教育,包括本地的情況,都有出現「技術主導」、「硬件為本」的偏差。
科技發展源於科普探究,為貫徹個人倡導低成本、低技術、普及推廣的科普教育理念,下面介紹另一種以美術學科為本,融入基本科普學習元素的幾類課題選擇,並討論各種美術創作應用在學與教上的可行性安排。
近年科技界及跨界學者也開始談論AI科技發展衍生的另一方面問題,例如個人私隱的保障、AI發展的倫理風險、數據和算法的不當使用,出現批判AI的思潮。藝術界也不乏這些課題的探究,是創新美術教材的思考方向。
因應機械人的形態、功能和科技應用的多元性,指出在藝術學習可以利用的空間非常大,單在機械人原形設計的藝術表現上已有很多現成的例子。
所有數碼創建內容,都和影像設計和視覺藝術展現效果的安排有關,所以這幾類實境模擬技術,對各類藝術形式,特別是「視覺藝術」的學習和創作表現,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2013年的黃色巨鴨熱潮,同年6月改玩縮細版,在商場大型玩具連鎖店設置十部3D打印機,教導學生複製迷你版「點心籠鴨仔」,將以前只是應用在工業的3D打印科技,推廣到創客、工藝等範疇,推廣電腦美術。
美國Tesla行政總裁馬斯克今年力推「狗狗幣」,本意是開玩笑,動機源於不滿太多科企濫發加密幣圈錢,只用了幾小時去製造出來,以批判科技濫權,也可以算是一種AI數碼作品。
近月一則「無實體數碼畫5.4億成交」的新聞,應該可算是全球AI藝術屢獲熱炒的代表,也反映AI藝術已漸現初型,美術老師應該多加關注和學習,為美術教育科普化做準備。
在香港,編程科技和AI關係密切,雖然仍未有清晰人工智能教育概念和課程框架,已多被打造成中小學及幼稚園「未來教育」的學習課程,反映了背後的潛在機會。
近年來有關人工智能與教育的研究呈現出逐漸增長的趨勢,新冠疫情的全球爆發引致的工作和學習情境翻轉,更加快了該主題的研究步伐。教育界在人工智能時代來臨,對學校教育變革有什麼想像和憧憬?
踏入21世紀,學校和學生在全面擁抱人工智能的同時,也必須思考如何不被AI全面取代,這有賴人工智能教育的規劃,避免再過分偏重知識認知和器具操控。
不斷學習、解決問題其實是人類的生存本能,但在「現代學校」這種教育規劃模式,甚至因為各種「功利心」考量而出現「過度教育」的現象下,這種天本性很大程度上被遏制了。
作為一位藝術創意教育工作者,而且一直關注現代科技發展;加上明白所有電玩的美術元素、互動設計、科技應用都需要不斷創新,所以經常探究電玩科技可以如何促進現代美術教育的轉型。
有論者認為,雖然聰明電話並不是蘋果教主發明,但移動網絡的火熱發展,認同是由2007年中首款蘋果自家iOS操作系統的3G iPhone手機,及後熱銷的iPad平板電腦開始帶動。
現時網絡科技渉及的層面非常廣泛,今次只談談將互聯網作為一個資訊平台、數碼資料載體,以及藝術創作借用展現的空間,其中技術可以如何利用的探究。
現代編程學習強調基於生活感受,應用圖像、代碼,以一種運算/換算思維,讓計算機去驅動周邊配件或遙控應用。這種編程學習的本質和表現形式,轉移到現代美術教育的課程和教學創新,可以有很多應用範疇和教材設計。
大中小企業加入編程市場混戰,少不免會因為惡性競爭而出現教育偏差和異化。特別是眾多培訓機構習慣對家長應用「憂慮營銷」、「危機營銷」,普遍誇大編程教育的效用和課程對升學的重要性。
關於編程學習,因為有一定技術含量和硬體操作,而成本門檻不算太高,在未出現STEM熱潮時,校內、校外教育機構都一直存在,不算熱門。但最近發展愈來愈火,一片藍海,大少企業都爭相入局。
只要多了解無人機科技的不同類型和發展,保持開放的想像,注意編程技術組合的可能性,以及利用一些現成或自創作配件、工具,現代美術創科教材——STEAM,不難設計。
「發展才是硬道理」,機械與機械人在社會現代化進程,已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技術條件。在人類進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高科技時代,對機械人的造型、技術設計和場景應用,更可以有無限想像。
VR是一種新的資訊傳遞方式的變革,人們從「置身事外」欣賞一個藝術,到「身臨其境」參與一個藝術展現,這與傳統美術的區別是在沉浸感上有了顛覆性的改變。
3D-Printing即三維立體打印。核心技術是利用特殊物料,由平面的二維圖像概念去建立,通加厚、加固方法,利用特定機器打印成三維立體物像。這種維度的認知和轉移,都是美術教育的基本學習內容和創作表
「美術教育科技化」必須基於「發展共識」,確立為「校本發展政策」才能有足夠認受性和延續性去發展,這對長期處於「邊緣化學科」地位的學校美術教育尤其重要。
「無紙美術」其中一個探索方向當然是在美術創作學習範疇的表現形式,培訓教師如何利用不同軟件,在不同的硬件和平台上進行傳統繪畫創作,和現代設計。
雖然當代藝術和現代藝術的表現形式,好像漸趨概念化和形而上,但也沒有間斷過利用科學技術和概念去進行創作突破。
在科技的時代,我們就像是「技術移民」,我們懂得不如「原住民」多,適應不如他們快,但是這是個讓「老師」更像老師的契機,我們可以介紹和組織資源給學生。現時只要回答:你的藝術教育裏,科技出席了嗎?
筆者今年8月初便以「現代科技如何為美術教育賦能」這個主題,在內地一個藝術教育論壇,探究美術教育應用科技滯後的問題和各種可行發展策略。
2011年,美國佛吉尼理工學院暨州立大學學者Georgette Yakman提出加入文化、藝術元素A,以回應千禧年代強調創意教育和文化學習的課改主調,所以STEAM成為課程設計的變奏。
90年代筆者在進修管理學,當時流行一種理論,倡導企業改善職員工作場所的環境設計,包括利用色彩配襯、溫度調節、空間設置、家具改變,以致增添優閒設備等手段,以期提升工作效率、促進創意表現、提高生產力等。
筆者在思考這類STEM活動的課程拓展時,想及有兩個發展方向,都是從其「硬件屬性」出發。其一主要是如何從玩具角度,加入專屬知識和技能,轉化為一種能力比試評估的工具。
因為師資和教材缺乏,中小學在「中國元素」的學習和表現並不理想,特別是視覺藝術科的中國書畫學習,和地方文化特色的延伸學習都比較弱。
要發展STEM+ 教育,還須要有「政策」支持,校本層面就必須校本課程發展(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政策配合。
上月教育局秉承林鄭特首關顧教育發展的競選承諾,在庫房水浸的條件下,一改上任特首刻扣圖書津貼的惡政,向中小學校發放大手筆的推廣閱讀津貼,更強調要跨課程閱讀,並建議向STEM教育及中國歷史、文化範疇延伸。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