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美帝國主義由盛而衰,形成東安西亂格局? 以伊、俄烏戰爭不斷,造就亞洲復興?一起聽聽政治學者陳文鴻教授的分析。

先天河圖生成數有什麼口訣?怎樣揀幸運電話號碼?乙巳年7月要加倍提防什麼?聽聽易學家侯天同的想法。

今期「CFA論金融」邀請了兩位香港上市公司的高級管理層擔任嘉賓,分别是恒安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暨財務總監李偉樑先生(Martin Li)以及領展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的投資者關係總監林慧敏女士(Christy Lam),他們將與香港特許金融分析師學會會員、主持人鄧浩然先生(Mike Tang)一起暢談香港上市公司高管關注的重點領域,當中包括如何做好一個上市公司高管、市值管理、公司管治、多元化政策等,有助投資者從多角落認識上市公司。

以伊衝突暫告一段落,時事評論員何志平在灼見名家撰文剖析美國、以色列、伊朗的影響,以及對香港的啟示。

以伊開戰期間,敘利亞過渡政府沙拉開放領空給以色列戰機通過,並且讓以色列戰機在該國領空中加油。 伊朗曾任由沙拉上台成為美以兩國的助力,實屬伊朗的戰略錯誤。在以伊之戰中,敘利亞為何至為關鍵? 美以兩國對發動伊朗戰爭原來早有預謀?一起聽聽張翠容的分析。

譚新強表示,不少人認為得AGI,得天下!他也曾指出過,其實AGI是一場造神比賽,參賽者比上帝更有錢,甚至比上帝更瘋狂!聽聽他談談這個界別的一些最新發展。

立法會議員黃錦輝教授認為,以伊衝突中以色列愈打愈弱,內塔尼亞胡面臨危機。特朗普欲引蛇出洞,一舉消滅哈梅內伊政權?聽聽他怎說。

伊朗戰鬥能力遠勝以色列,正準備下一場戰爭?一起聽聽政治學者陳文鴻教授的分析。

中央港澳辦、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6月訪港,是否為國際教育樞紐背書?香港大學城應引進內地先進產業?聽聽資深時事評論員盧兆興教授的分析。

小國發展核武如雨後春筍,全球戰爭危機迫在眉睫?美空襲伊朗核設施後,中俄勢力被逐出中東?聽聽黃應士傳媒倫理操守、專業應用教授陳景祥的分析。

灼見書香,目的是希望為大家推介些有益身心,共同開拓廣闊知識視野的好書,並提升閱讀樂趣。今日要介紹的一本書,《海德堡語絲》經典重現版,作者是金耀基教授。

美國伊朗戰事將會長期持續下去? 伊朗仍然有強大的戰時補給能力?聽聽時事評論員關品方的分析。

上兩個甲子(1965年、1905年) 《皇極經世》作出了什麼預言,跟現在有什麼關係?60年前經濟恐慌今年會否重演?聽聽侯天同師傅的分享。

美國總統特朗普兵行險着炸伊朗,在中期選舉將遭彈劾?中國沉着應變,與美國談判有優勢?聽聽資深時事評論員盧兆興教授的分析。

在香港南區黃竹坑的現代建築群中,藏着一方小天地──古魏博物館。這座由意大利收藏家古楚壁與其妻子魏昭鳳共同創立的私人博物館,承載着一對跨國伉儷40餘年的文化情懷。館內的每一件展品,都訴說着跨越時空的中西文化故事。

香港專注金融、教育、文化產業,可以助國家推廣軟實力?東盟如何成為中美博弈必爭之地?聽聽中環資產投資基金(CAI)創辦人、行政總裁兼投資總監譚新強的分析。

雖然伊朗和以色列達成停火協議,但未幾又傳出違反協議之聲。伊朗是否欲打持久戰,消耗美國和以色列力量? 特朗普又為什麼破格宴請巴基斯坦參謀長?一起聽聽政治學者陳文鴻教授的分析。

流年五行缺金,中國和東方國家表現如何?中美鬥爭要到2026年才明朗?聽聽術數名家文相濡的分析。

伊朗神權與王權之爭,美國、以色列坐享漁人之利? 內塔尼亞胡攻勢烈,全靠在伊朗內的內鬼?聽聽資深傳媒人張翠容的分享。

特朗普「帝王夢」如何破壞美國政治傳統?中國雖向美復供稀土,卻留下智慧的後着?聽聽國際關係學者趙雨樂博士的分析。

港息低企,是入市買樓良機?港美息差大,但港元積弱,是聯匯制度失效?聽聽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博士的分析。

伊朗、烏克蘭棄核武換和平,為何仍難逃戰火洗禮?猶太勢力權傾美朝野,以色列如何玩弄美國於股掌間?聽聽投資人譚新強的分析。

時事評論員關品方指出,以色列的企圖是要拖伊朗和美國下水,製造美國和伊朗之間的直接對抗,從中取利,而美國的基本策略是以美軍保衛美元,維持美軍和美元霸權。聽聽他的分析。

美國插手以伊大戰是中東變局之始? 中俄伊三國如何聯手調整大戰略?聽聽政治學者陳文鴻教授的分析。

美國總統特朗普推出關稅戰後,世局會有什麼變化?文相濡從術數角度為你剖析,全世界觀望中國擊倒美國,最終結局如何。

以色列空軍千里奔襲伊朗,有哪些國家明撐暗助?伊朗的核威攝能力會成為伊朗神權政府的保命符?聽聽國際關係學者趙雨樂博士的分析。

以色列為何死心不息,要摧毀伊朗核力量? 什葉派之弧飲恨退場,中東未來落入美以兩國?聽聽資深傳媒人趙靈敏的分析。

以色列攻打伊朗。立法會議員黃錦輝教授分析,以色列與美國在伊朗安插多名內鬼多年,以致能夠精準打擊伊朗高層。最後戰事會如何發展?聽聽他的分析。

加入李家超問責局長班底、成為醫務衛生局局長3年的盧寵茂教授,6月13日接受本社專訪,暢談以提升香港三醫(醫療、醫藥、醫保)為工作理念、醫療收費改革、整合基層醫療服務路向、公私營醫療服務失衡兩極化(Public Private Polarization)等問題。

怎樣才能實現新質生產力的質的躍遷?經濟學家陳坤耀教授言簡意賅道:「教育策略及基礎研究,是撐起這個策略的兩大基石。」一起聽聽他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