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廣亨教授強調醫科是一個科學和人文學並重的學科,當一名好的醫生不僅要醫術精湛,而且要醫德高超,要有仁心,也要有很好的溝通能力。
「教育可以改變人生,也可以改變社會!」譚廣亨教授認為教育應該放在個人或社會發展的首要位置。
在課程內容上,中國教育課程編排得很緊密,學科知識學習佔據了學生絕大部分的時間,可靈活編排的時間相對比較少。反觀英國教育在課程編排上就有着很高的自由度,不同的學校都有自己的教學特色。
對於自己學習的心得,盧安迪分享道,學習不需要太過刻意地去迎合那一科目的形式,而應該重點關注該學科的內容和概念本身。
由小學開始,在哲學博士媽媽的諄諄教導下,盧安迪深知讀書學習的關鍵在於用「心」吸收知識,提升自身能力,並非為了應付考試。
雖然美國選手陳巍在本屆花樣滑冰男子單人賽中,出現了失誤,與獎牌緣慳一面,但是他的這段比賽經歷,卻是值得我們反思與學習的。
吳瑞卿博士寄語年輕人:「第一,對世界的看法要比較開闊。第二,要對主修科目以外的東西感興趣,千萬不要局限自己的人生。」
香港執業會計師崔卓然(Bruce Chui)希望家長對子女要以身作則,以及讓子女安心選擇未來方向。Bruce鼓勵年輕人闖蕩世界、保持樂觀和盡力而為。
外面世界是不一樣的,認識的人不只於父母的朋友或同學,而是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從他們的身上,能夠學習到很多不同的東西,更能學會自立。
林教授勉勵同學們應多思考,切忌陷入「思想懶惰」之中。他認為思想懶惰,就是懶惰的一種。
人生難免會出現不如意的逆境,只要點燃夢想,堅定自己的目標和追求,並努力付諸實行,才能克服崎嶇之路。
趙教授勸勉其他大學的學生切勿妄自菲薄,要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也要珍惜讀大學的機會,千萬不要因大學的排名較低而放棄學業。
香港的教育制度的銜接是趙教授經常思考的問題,他慨嘆道:「考試還要給範圍,這些不就是中學生的心態嗎?」
榮教授一生翱翔文理之間,在音樂中結合科學研究與人文精神,建構共融新領域,於學術上取得驕人的成就。
考試成績並不代表一切,最重要是將來有能力做大事。
馮應謙說當年20歲時並未意識到全球化的程度那麼厲害,各地經濟唇齒相依,必須通曉多國文化才能應對瞬息萬變的環境。
馮應謙憂心的是教育窮得只剩下知識,「學生徒有知識的軀殼,沒有了靈魂。」
為了要應付未來的DSE,有「開夜車」習慣的同學應該考慮改變一下自己的溫習模式,調整溫習時間表,盡量不要熬夜溫習。
在尋覓理想的路途上,同學難免會有迷茫之時,所以更應打開心扉,尋求朋友、家人及前輩的意見,再向目標重新出發。
每個人這輩子都欠了無數人的債,要學會感恩。
社會瀰漫着讀書無用論,王教授指:「你覺得知識無用只因你學得不夠深。」
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減輕考試的壓力,是錢大康一直希望實踐的改變。
投身社會工作及到外國讀書之間,錢大康毅然選擇後者,卻幸運地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教育制度及學習環境。
麥凱鈞醫生的人生金句:「好成績並不只是一張大學的入場劵,而是一張讓你發展人生的入場劵。」
麥凱鈞醫生的「身教」比起的他的「成功」更加奪目,絕對是一眾年輕人學習的好榜樣!
黃錦波教授教授的金句「人品好,成績好,做甚麼都會好」,用來總結自己的治學態度。
正確的讀書的心態是非常重要的,有競勝心是好事,但不能妒忌別人或被別人反過來影響自己的情緒。
陳志邦感嘆碩士學歷或許對找工作有幫助,但博士學位反而是個包袱。
陳教授感恩自己的經歷十分幸運,他坦言父母有機會應該盡早讓孩子多開眼界,從小樹立目標和志向。
這位跨界發展的另類學者既能跨越傳統,又能忠於自己,他永不放棄、自我完善思考的精神,實在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