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抵俄羅斯訪問 中俄領袖分別發文 盼加強關係促和平
國家主席習近平應俄羅斯總統普京邀請,周一(3月20日)至周三(3月20日)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據央視新聞報道,國家主席習近平乘坐專機抵達莫斯科,俄方在機場舉行隆重迎賓儀式。
國家主席習近平應俄羅斯總統普京邀請,周一(3月20日)至周三(3月20日)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據央視新聞報道,國家主席習近平乘坐專機抵達莫斯科,俄方在機場舉行隆重迎賓儀式。
美國總統以至政府的公關策略與操作,無從評論;但在中國議題挖空心思的原因,路人皆見。陰招上不了台面不說,但為何屢試屢敗、屢敗屢試,只能說明正人有正道,用歪道非正人。
沙特阿拉伯與伊朗在中國的協調下,恢復2016年停止的外交關係。這是英法美在二次大戰分割中東之後的大轉變,歷史意義相當於1979年伊朗的宗教革命。中國是以一國之力,扭轉國際大勢。
3月7日,美國《紐約時報》刊登長篇報道,引述匿名的美國官員「爆料」稱,新情報表明炸毀「北溪」管道的是一個「親烏克蘭團體」。消息人士表示,破壞者「極有可能」是烏克蘭人或俄羅斯人,或是兩者結合的組合。
中國政府在俄烏戰爭一周年之際,發布了一份包含12點對於此戰爭的中國立場書。美國反應冷淡,甚至不認同,是意料中事,北約不理會俄的抗議,不斷東擴,背後推手便是美國。
美國近來動作加快,招數相當兇狠,幾乎徹底攤牌,逼迫中國出手,無視中國的核心利益,踐踏中國的紅線底線,不留任何餘地。港人對美國軍工複合體這種戰略意圖似乎還未充分領會,頭腦尚欠高度清醒。
2月24日,俄烏衝突已經打了整整一年,中國外交部周五發表〈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立場〉提出十二大重點。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認為,中國開始談論烏克蘭並發出一些信號,總體來說,是非常好的事。
白宮內部有人透露,當被問及是否會有比「新保守烏克蘭方案」更大的災難時,拜登回應「等到你看到我們摧毀台灣的計劃」。這條消息一曝光,震撼全世界,當中反映了美國人的心態。
尋求和平解決俄烏衝突已成為王毅會見歐洲國家領導人的不變主題。中國似乎急於扮演中間人的角色,但它或許正在尋找一個所有利益相關者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這在當前是一項艱鉅的任務。
在德國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當地時間2月18日(周六)在會議的場邊活動中,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進行非正式接觸。
今天亞洲正在面臨歧路,究竟是和平還是戰爭?問題尖銳,有必要及時作出明智的選擇。就在今天,土耳其和敘利亞正發生嚴重的人類災難。在昊天罔極的災難面前,我們能不驀然驚醒?
美國境內上空出現氣球,被華府懷疑用作中國間碟用途,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因而宣布押後訪華行程。中國外交部表示,飛艇屬民用性質,對事件表示遺憾,將確保雙方持續溝通。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問北京在即,國務院透露擬與中方討論俄烏戰及雙邊談判的事宜。外交部發言人重申,中方願意在相互尊重、平等互惠的基礎上,與美方開展溝通合作,這次會否為中美關係帶來曙光?
新冠病毒帶來的不只是一場公共衛生安全上的災難,更是一系列對經濟商貿、就業民生、教育文化.....的連鎖衝擊,打擊面之大,前所未見。從公共管治的角度言,「危機」已成為新常態。
俄烏戰爭將進入第2年,美德兩國近日相繼向烏克蘭提供主戰坦克。交戰雙方均沒有速勝的把握,又難以坐下來談判,還不斷向戰場投放新式武器,俄烏戰爭何時才能看到盡頭?
2023年是一個完美的風暴還是會出現緩慢的復甦呢?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看,去年的不利因素依然會在2023年影響大家對經濟前景的信心,但正因為太多壞消息,只有零星的好消息都有可能刺激市場上行。
恒隆地產董事長陳啟宗表示,百多年來,香港都是一個外向型的城市經濟體,不是大陸型經濟體,如果香港人不知道全球大變局會往哪個方向走,可能有什麼後果,就可能將自己錯誤定位。
在風雲變幻的世界裏,如果我們有一線希望,我們都應該將所有的機會讓位於和平,競爭絕不意味着衝突與對抗,不應該是冷戰,更不應該是熱戰。2023年來了!帶着無法擺脫的恐懼,但總算隱隱約約聽到希望的腳步聲!
過去一年國際關係動盪多。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認為,俄烏戰爭將繼續是全球風險所在,國際合作氛圍將被多極衝突取代。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2022年GDP本來可以破100萬億美元記錄,如今只望自4.6%腰斬至2.3%,「G3」美、歐、日只得1.9%,中國的5.5%亦有點難,誰也料不到俄國盧布成為年度最強貨幣,股市亦回頭。
隨着三年疫情過去,各國迎來開放的新氣象,希望新一年政治回穩,經濟加快復甦。經歷了這許多不平凡事件,本社特別選出「2022年十大國際新聞」,讓我們一同回顧如此跌宕起伏的一年!
12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抵達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進行國事訪問。七大工業國(G7)對俄羅斯石油定下每桶60美元價格上限,習近平此時到訪原油供應國沙特阿拉伯,備受外界關注。
俄烏戰爭持續,美國及歐盟多個國家對俄實施經濟制裁,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歐盟必定成為大輸家,若俄羅斯戰敗,甚至可能解體。為什麼?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2022年度諾貝爾獎的經濟學獎得主揭曉,得獎者包括聯儲局前主席伯南克、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教授戴蒙德和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商學院教授迪布維格,以表揚3人在「銀行和金融危機的研究」方面作出的貢獻。
這些年中國往往成為世界麻煩的解決者,要增長有增長、要環保有環保、要壓制通脹可以降低成本,跟這兩年美國四出惹麻煩、迫使資本回流來「斂財」完全不同,這種對國際秩序的差異,緣於中國文化中的一種關鍵思維。
過去5年多,自從特朗普2017年上台以來(2021年換上拜登),美國在全球範圍主動出擊挑事,世界形勢大變。隨之而來的是互聯網上假消息大量充斥,互聯網被武器化。但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