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粵語的「生蛋」雅,還是普通話的「下蛋」雅?(灼見名家製圖)

造人與生蛋

有人認為粵語粗俗不耐,但古代文獻中早有記載相關用法。今期作者帶大家查看大自然孕育相關的兩個語彙,看看又來自哪裏?

黃宏發退休後埋首翻譯唐詩。

黄宏發英譯唐詩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偷」,第一天讀唐詩,老師已說過這句鼓勵說話,可惜到現在我還是詩的門外漢。政壇元老黃宏發厲害得多,他退休後不斷吟詩,已成唐詩專家,還把100多首唐詩翻譯成英文。

中文名字的英譯應該保持原來次序。(Shutterstock)

姓名,不是名姓

中文名字的英譯需要標準化,但不應該機械式的跟隨西方先名後姓。其實外國對中國傳統並不陌生,如果不懂,可以看看歷史,毛主席、周總理等英文名字,從來姓氏先行。

用作語氣助詞的「其」,同樣即今日粵語的語氣助詞「嘅」。(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其

粵語的「嘅」就是古書中的「其」這一點,其實已有不止一位筆者的同道中人講過了。筆者不敢掠美,只是想於此在書證及音轉之理方面稍作補苴。

有時,遇到句子全懂的中文字,但左看右看你也猜不到作者的意思,最終導致社會的中文水平下滑。(Shutterstock)

悲哀的中文

打開報章看到病句,有時不禁失笑。曾經看到一則廣告,內文是「香港某某局現邀請有興趣的團體或人士提交某某活動計劃的資助申請」。請問什麼是「有興趣的團體或人士」?是「教師使人看來有興趣」?

我們都靠文字來溝通,而非光靠那一種語言來溝通。(Shutterstock)

粵語是眾多香港人母語

說「母語應是民族共通的語言」是不對的,為什麼是「應是」?中國各民族共通的「話語」,自古以來都是書面語,包括文言文和語體文。而「港人的母語應為普通話」更不對,相信連只懂普通話有識之士都不會同意。

花錢,粵語叫「使錢」。(Shutterstock)

粵語解密:袋、使費

尋常人家,買賣之中,仍存不少粵語獨有的說法,就以「袋」和「使費」來說,一字多用,用處之多,不勝枚舉,甚或關中方言也採用,叫人拍案驚奇。

「明」在粵語是一個能自由運用的「詞」,例如:「明唔明?」(Shutterstock)

粵語解密:明 / 味

在現代漢語共同語裡,義為「明白」的「明」是一個不能自由運用的「語素」;不過在粵語及古漢語裏,「明」卻都是一個能自由運用的「詞」。

閩南話是將「居住」與「房屋」兩個意思結合來表示「家」這個概念的,廣東話呢?(Shutterstock)

粵語解密:屋徛

閩、粵兩種方言中的「徛」字可能有更早的共同來源──譬如某個歷史時期的古吳語。粵語與閩南話共用的詞或語素,其實也有不少的。你知道有那些嗎?

在上古漢語中,「長大」一詞實在可以有「既長(音同「腸」)且大」的意思。這個和luk的正字關係重大。(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蓼

粵語常常給外國人一種十分活潑的動感,是其他語言沒有辦法展示的,尤其是「罵人的藝術」。我們常常罵笨鈍的人是「一碌葛」,到底為什麼用「碌」(luk5之譯音字)來形容別人?

白宛如《廣州方言詞典》「冇有怕」條︰「沒什麼可怕的,一點兒也用不着怕。」「冇有」就相當於「沒有」。(Shutterstock)

過世冇有怕!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過世」一詞只有「去世」的意思。在粵語裏,「過世」除有「去世」一義之外,還有「過一輩子」的意思。

「乎」在古代用法很多,其中是一種「表疑問」。(Shutterstock)

粵語讀音詳解——「乎」

「乎」在古代常用做表示疑問的語氣助詞,如《戰國策‧楚策(四)》中︰「中射之士問曰︰『可食乎?』」,即為粵語「可以食㗎?」。詳見「乎」的讀音與用法演變詳解。

《復多爾袞書》中的「以為泄泄者之戒」之句,會不會是粵語義為「頑皮」或「壞」的意思呢?(Shutterstock)

「曳曳」的「反骨仔」

粵語形容人忘恩負義,有「反骨」一詞(如「反骨仔」就是「忘恩負義的人」的意思)。筆者一直懷疑這與「相學」有關,其後到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查找古代文獻中有否「反骨」的用例,終於找到了以下資料。

第3頁,共6頁 1 2 3 4 6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