墮胎權存廢問題關乎女人對她們身體的自主權。(Shutterstock)

墮胎權與父親的罪孽

墮胎權是大男人的最痛,因為男人朝思暮想的,就是對女人的身體予取予求。他們最害怕的,是女人做回自己身體的主人。在他們的想像之中,所有女人都是有罪的,除非她們能夠證明自己的清白。

婚姻最大的惡,是將原本好好的一個女人變成「妻子」?(Shutterstock)

男人vs女人

女人是在道德上與智力上皆不如男人的次等人,不只是電影編劇的「想當然」,擁有第一流腦袋的男人也往往心同此理。醫學上對女性的偏見同樣根深柢固,這哪是科學,是性別歧視。

「在網上躺平,與手機共存」已成年輕一代的主流生活方式。(Shutterstock)

選擇孤獨

現代人在不知不覺中選擇了孤獨,因為他們以為科技已經征服了寂寞。一個充斥着機械朋友和機械情人的未來世界是否不遠矣?在未來人類與機器的關係將會如何逆轉?

李家超成為北京「唯一支持」的特首參選人。這是他努力的成果,抑或是中央政府賜予的「恩典」?(亞新社)

李家超的最大任務

特首選舉本應是關乎全民利益的政界頭等大事,如今卻變成不似預期的反高潮事件。真正的新聞性不在於李家超的選舉工程,而是「我們是怎麼來到這裏的」。

出手動粗的與其說是演員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 the actor),倒不如說是一個扮演保衛者角色的丈夫(the husband as protector)。(亞新社)

威爾.史密斯的男子氣概

美國自視為「牛仔國家」,典型的「牛仔本色」是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既是牛仔,就必然對口罩說不。這個自我形象已經令幾十萬人賠上性命,說美國人男子氣概的毒性比新冠肺炎更致命,並非言過其實。

當整個城市都在掙扎,當每天有數以百計市民死於瘟疫,數以萬計市民染病,它的行政首長擔當為何?(亞新社)

林鄭月娥的愧疚之心

現屆香港政府,尤其是它的領導人林鄭月娥,有時令人咬牙切齒,不是因為他們經常犯錯,甚至犯下大錯,而是因為他們犯錯之後似乎毫無悔意。他們最缺乏的不是工作能力,而是一顆愧疚之心。

今日的香港豈止是大陸城市的慘痛教訓,它對全世界都有教育意義。(Shutterstock)

香港警世錄

如果今日的香港已成深圳的窮親戚,那該如何形容它與新加坡的關係?香港淪落至此,那套「新加坡能,為何香港不能」的雙城記式論述還有意義嗎?

全港的安老院舍是疫情的重災區,醫管局卻將大批尚未完全康復的染疫長者送回院舍。(亞新社)

香港人的憤怒

要控制傳染病擴散,唯一方法是在疫情爆發之前或之初採取果斷措施,而這恰恰是公務員的觀念模式與思維傾向的相反。事實證明,公務員的腦袋無法充分掌握「幾何級數的增長」這個概念。

事情發生非我們所能控制,在乎我們選擇如何面對。(Shutterstock)

抗疫哲學

做好我們力有所及的事情,是「人生的首要工作」。這句話現在(生活在疫情中)比以往任何時候更有智慧,只是知易行難。

一個「自我管治能力」不足的香港如何有效應對百年一遇的世紀疫症?(亞新社)

香港,你還剩下多少?

殖民統治是一種有毒的統治。香港人必須下決心正視和處理長期被殖民遺留的問題,否則被殖民的後遺症會陰魂不散地對這個城市纏擾不休。香港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和自我管治能力都被奪去。

政府抗疫的「作用力」(action)被群眾的「反作用力」(reaction)削弱甚至抵銷。(亞新社)

疫情失控的根本原因

這個年代的政府普遍失效,因為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釋放的微權力,令政府難以像從前那樣將自己的意志加諸人民身上。各地政府以大力度推行抗疫措施,往往遭到同等或更大能度的反抗。

修例的滑鐵盧,對林鄭月娥作為政治領袖的道德信譽有多大損害?(亞新社)

林鄭月娥的政治運氣

林鄭搞砸了《逃犯修訂條例》,但搞砸的非預期後果卻是為香港帶來(至少表面上的)大治。這不是林鄭的功勞,而是她的「政治運氣」。好運的人切記不要得寸進尺,妄想好運會駐足停留。

特首的首要工作是重建港人對政府與北京的信任。(亞新社)

何人當特首?

愛國愛港是擔任特首的必要條件,但並不足夠。不管誰人當特首,他/她有一項「軟技能」必須無與倫比、卓爾不凡,那就是建立信任的能力。

裙帶主義隆重登場,何嘗不會是香港人的大禍臨頭?這一點,特首林鄭月娥本人應該知之甚詳。(亞新社)

新官場現形記

最壞的情況就是,香港已經由一個大致上優勝劣敗的英才主義社會,變成一個凡事皆講關係、沒有對錯和好壞、只有親疏和敵我的「自己人社會」。

香港在世人眼中的精明能幹,只是想當然耳的假設和美麗的想像。(亞新社)

有關香港的「另類敘述」

港人對政府不信任以及彼此缺乏互信,已經走上「光滑的斜坡」,變得愈來愈難以駕馭及扭轉,並大有可能導致更糟糕、更嚴重的後果。立法會換屆選舉的投票率,可以斷言必創新低。

美國社會今日的主流價值,是用金錢和名氣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連首屈一指的《紐約時報》也愈來愈似一份名人報章,做什麼新聞都要找名人做切入點和為它開路。(Shutterstock)

美國人的價值危機

目下美國面對的是一場空前的價值危機。它真正需要的不是反壟斷法、金融改革、稅務改革或政治改革,而是德國哲學家尼采所說、對今日一切價值的深切反省和重新評估。

作者認為,對這些塑造我們未來的大腕而言,小說的反烏托邦就是他們的理想國。(亞新社)

令人毛骨悚然的理想國

科網公司改名叫Meta,充滿自嘲和反諷意味。然而當朱克伯格和科網公司巨頭談到元宇宙,他們可不是在自嘲。對這些塑造我們未來的大腕而言,小說的反烏托邦就是他們的理想國。

大受歡迎的反烏托邦韓劇《魷魚遊戲》任你搜索枯腸也不會在中國找到。(亞新社)

水至清則無魷魚

跟《上流寄生族》一樣,《魷魚遊戲》將社會底層的生存處境「遊戲化」,這樣題材的作品在今天的大陸逃得了和尚,也逃不了廟。大陸的「好戲不出門」,只有自己人欣賞,不是沒有原因的。

坦桑尼亞小說家古爾納獲得今屆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獎Facebook圖片)

文學獎的矛盾

我一直認為,諾貝爾文學獎,毋須太認真看待。這不是故作驚人之語而是常識:不管是諾貝爾還是布克獎,文學獎不是奧林匹克運動會一類優勝劣敗的競技場。

我們的注意力變成一隻「准許捕獵的野獸」,而全年365日都是「狩獵季節」。(Shutterstock)

人民的新鴉片

在互聯網上唾手可得的免費內容其實絕非免費,只是我們繳付的貨幣不再是金錢這身外之物,而是屬於自己的、更珍貴和更難以補充的注意力。

何謂名人(celebrity)?半世紀前,美國史學家布斯汀(Daniel Boorstin)將其定義為「因知名度高而知名的人」(a person known for his well-knownness)。(Shutterstock)

向名人宣戰

久而久之,在很多人心目中,名人才是「真真正正、完完全全的人」(full persons),普通人只算得上是支離破碎的「半個人」(half-persons)。

歷任的美國總統,沒有一個不是「大美國主義者」。(亞新社)

阿富汗啟示錄

過度自信無疑是一種有助我們適應,甚至駕馭現代社會的特質,但今天美國從阿富汗的「撤退大災難」卻提醒我們,那源於過度自信的「以為一切皆在我們掌握之中的幻覺」同樣可令我們垮下來。

遠在「我也是」(Me Too)運動展開之前,美國最有權力的男人之中,是性捕食者的已不在少數,其中以前總統甘迺迪和克林頓最廣為人知。(Shutterstock)

美國泥做的男人

美國文學的奠基者馬克.吐溫(Mark Twain)說,我們高估了性(Sex is overrated)。實情是剛剛相反,我們低估了性如何扭曲男女關係,以及怎樣腐化擁有權力的男人。

民主不是找個代理管好自己的事情,而是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亞新社)

真正的民主

200年前,法國作家伏爾泰(Voltaire)說:「誰有本事令你相信無稽之談,誰就有本事令你大開殺戒」,這句話完全適用於今日謠言滿天飛的香港。 

港府和港人必須引以為戒的,不要做啦啦隊隊長,更不要做應聲蟲。圖為2016年七一遊行。(Shutterstock)

香港對權力說真話

港人既有如此可貴的言論自由,便有責任對權力講真話,而不是做日益強大的中國的啦啦隊隊長。今日中國最缺乏也最需要的,是基於知識、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向執政者提出的異議。

美國總統的提名戰和大選是燒銀紙的遊戲。(Shutterstock)

大偽裝者美國

種種跡象顯示,美國已成一個由巨大財富統治和控制的社會,說它是金權政治(plutocracy)或財閥政治(plutarchy)多於是民主政治,並不為過。

公務員的改革千頭萬緒,但大原則是必須朝賞罰分明的方向邁進。(亞新社)

港府高層人事變動之謎

公務員的改革千頭萬緒,但大原則是必須朝賞罰分明(performance-based)的方向邁進,逐漸成為一個「任人唯才、有能者居之」的菁英管治系統(meritocracy)。這是改造香港的大工程。

傳媒報道和世人口中的所謂「真相」,往往只是「故事」。(Shutterstock)

美國評論天后駕崩

有志寫評論的人必須有一基本認知:評論是表演藝術,寫評論的人是表演藝術家。馬爾科姆深懂評論的表演藝術本質,但她有一股無法遏止的衝動,要發掘被掩蓋的真相。

在資本主義社會下,我們要不停工作,因為這樣才可以不停消費。(Shutterstock)

如果可以不工作

資本主義社會歌頌工作的價值,但荒謬絕倫的是,在這個社會,最重要、最生死攸關和最需要全力以赴去做的事情,卻從未得到我們賦予工作的重視和報酬。

用簡單明瞭的方式向公眾陳述接種疫苗的利害,政府一直以來努力為之;但成效不彰。(Shutterstock)

強推注射之道

如何利用「規避損失」的心理來鼓勵香港市民接種疫苗?很簡單,只要為免費接種疫苗設下期限,過了規定的期限就要收費。這樣一來,一直抱觀望態度的市民為了規避損失,自然會在限期前接種疫苗。

若新聞機構在重大事件上作出嚴重的錯誤判斷,整個社會都要付出代價,因為它會削弱市民做「知情決定」(informed decision)的能力。( Shutterstock)

現實的「傳媒版」  

傳媒出來、想我們相信的一套現實,不一定是循證、以事實為基礎(evidence-based)的現實。說到底,傳媒建構的現實,只是現實的一個版本(a version of reality)而已。

美國人的愛國主義有感情用事的成分,但整體而言是是經大腦、講理智的。(Wikimedia Commons合成圖片)

愛國之道

香港在回歸前曾被殖民統治155年,要他們「忽然愛國」是強人所難。我們懂得跟自己說故事嗎?我們給自己說的故事能打動人心嗎?

特朗普的支持者當中,近八成即多達5000萬人認為他是被對手拜登以不誠實甚至違法的方式擊敗。(Shutterstock)

知識的危機

隨着科技的發展,互聯網、智能電話和社交網站進駐人們的生活並帶來便利,但同時,它們也為謠言和假新聞的傳播提供了沃土。然而要增強對現實和真相的辨識能力,成熟的知情社會是必不可少的。

對要借香港這把尖刀去挫中國崛起之勢的「有心人」,這批人士堪稱從天上掉下來的「有用的傻子」。(灼見名家製圖)

有用的傻子

若以百萬計的港人繼續視北京如陌路、與港府為敵和對警察懷恨,香港這個只有750萬人口的城市怎能走出內耗、自毀和被邊緣化的死胡同?

政府講真話,傳媒如實報道,徵詢專家的意見,確保與疫情有關的準確資訊有效流通,就是對抗大傳染病的關鍵。(灼見名家製圖)

中謠至死

古人說謠言止於智者,但在今日世界,更準確的說法是謠言止於知者。自由、開放和文明的社會必須在充分掌握與尊重事實的基礎上運作。因此,侵蝕民眾區分事實與謠言的能力,就是損害社會的自由、開放和文明。

第1頁,共2頁 1 2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