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元代,就已經有語文工具書明確指出,「劄」有「錄」(紀錄)的意思。(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劄

唐人的「劄子」之所以名為「劄子」,顯然是因為「劄」有「書寫」、「紀錄」的意思;而從劄子「亦謂之『錄子』」此一事實,也可推知「劄」確有「紀錄」義。

白宛如《廣州方言詞典》已收錄此詞,其字形為「轆」,不過並未細說其根據。(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轆

粵語有一些「動詞」是由「象聲詞」變出的。如「礊」,本是「鞭聲」,卻可變成「鞭打」的意思。由於聲音的聯想,我們就以相關的聲音聯想相關的行動。

像「餃子」實際是古代「角子」的口語音。(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角

元時北方話的入聲已消失,有部分學者不贊成這個看法,認為其時北方話仍有入聲;不過,這部分學者的觀點筆者就不敢苟同了,仍有入聲的北方話當時只可能是少數。

粵語有一個音「siŋ35」(音同「醒」)而義為「送給」的詞,通常就寫作「醒」。(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者波、省

武漢臣《散家財天賜老兒雜劇》楔子的「他只要新水兒灑者波」明顯是表示「他所需要的是非常簡單的東西而已」。可見「者波」這個元人所用的語氣助詞其作用與粵語的「dza33 bɔ33」是一樣的。 

解作「得閒之日」的「閒日」,古已有之,而現代漢語共同語沒有傳承此一古語詞。(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沈、閒日

現代文獻也有可以證明「dzɐm22」當作「沈」現時有不少人錯誤地把「沈豬籠」錯寫成「浸豬籠」;「得閒之日」的「閒日」在《現代漢語詞典》及《現代漢語詞林》均未收,可見現代漢語共同語沒有傳承此一古語詞。

有了方言與「國語」,口語與書面語相互關繫的講究。(Shutterstock)

方言的魅力

中國語言文字的文化多元,應該也可以成為一種難得的資產。香港處在中西文化交匯之點,中英語言的並用,又是粵語與普通話的交叉點,非常寶貴。

中國語文的教學與學習,有一個不受注意但是影響很大的因素:語言景觀。(Shutterstock)

白話文與粵文字

假如粵文字變成香港主流的文字,就會排斥了學生學習華人社會通用的白話文,香港就會變成文字的孤島。普教中是其中一個出路,另外一條出路是,香港人要學會兩種書面語,這也許是更能反映香港現實的出路。

2000多年前的「芥醬」一詞確實已經失傳了,幸而我們粵語尚能傳承。(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芥醬、芥辣

如果撇除哪個名稱最古老的問題,單從實用的角度看,各位讀者不妨思考一下,究竟一種食品,其名稱當以能反映其「形態」、「顏色」,還是「味道」為理想呢?筆者的選擇是「味道」。

其實以「隻」為歌曲或樂曲的量詞也是古人的習慣。(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隻

郭先珍《現代漢語量詞手冊》「支」條︰「『支』、『枝』,古今字。原都指『樹枝』。引伸為量詞,可用於樹枝和其他杆狀物。後『支』、『枝』分工,『支』作量詞,詞義虛化,主要用於事物的一部分和杆狀物。」

在普通話裏,「凍」這個詞是可以用的,不過用法跟粵語不盡相同。(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凍

原來在現代漢語共同語裏,「凍」不會用作形容詞,也不會用來形容天氣,在《現代漢語詞典》「凍」條各義項中,只有義項三的用法跟粵語一樣。

粵人稱姐姐為「家姐」,當中的「姐」由讀書音的陰上「dzɛ35」變調為口語音的陰平「dzɛ55」。(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中中、哥哥和家姐

在普通話裏,「哥哥」並沒有用來稱呼陌生而年長於自己的男性這個用法;粵語的卻有,而且有時即使對方看來年紀小於自己,我們也會稱他為哥哥以示尊重,而習慣上第一個「哥」會變調為陽平(第四聲)「gɔ11」。

普通話也可以用「得」表同意,不過用法跟粵語略異。(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湯水、得

近來發覺,現在的後生輩似乎都已經不習慣用「得」這個詞來回答別人的詢問或要求,而只會用「可以」了!筆者希望後生輩不要丟掉這個語言習慣,請他們重新培養這個習慣,不要讓普通話把我們的母語埋葬了!

大家只要細心玩味王弼的「獨恨而已」四字,就當明白它是「只有怨恨(或「悔恨」或「遺憾」)」的意思,那就是相當於粵語的「得個『恨』字」一語!(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恨、百足

粵語以本來只有「憎恨」、「悔恨」、「怨恨」或「遺憾」等意思的「恨」來表「渴望得到」或的意思,這大概會令大家感到莫名其妙。既說很想得到某物,又有什麼可能說「恨」它呢?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第1頁,共7頁 1 2 7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