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洪 蘭

現任中央大學講座教授、台灣聯合大學系統講座教授、台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1969年台灣大學畢業後,即赴美留學,取得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學位。曾在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及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接受博士後訓練,之後進入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於加州大學河濱校區擔任研究教授。1992年回台任教於中正大學心理所,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創所所長;

研究、講學之餘,致力科普書籍的譯作,已翻譯50多本生物科技及心理學方面的好書。近年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更致力於閱讀習慣的推廣,足跡遍及台灣近千所中小學。

不景氣,如何做到不降價又賣更好?
作者:洪 蘭2019-05-25
在經濟不景氣時,突圍而出的商家不是用價格來吸引人,而是靠品質和服務,因為這兩者是別人無法殺價,操之在己的東西。
最好的語言啟蒙 在餐桌上
作者:洪 蘭2019-05-18
孩子需要聽大人說話來模仿,父親有回家吃晚飯的孩子,詞彙量和語言能力比較強,因為大人對話時,用到的文法和句型比較複雜,詞彙也比較抽象,這會幫助孩子建構新的知識架構,使其更容易吸收複雜的資訊。
特朗普築牆擋新移民,只會顯得美國沒自信!
作者:洪 蘭2019-05-11
翻開美國的歷史,從自由女神到羅斯福總統所揭示的美國傳統,都是兼容各類人種並保障其信仰與人身自由,正因如此美國才能吸引各種人才,國家才得以強大,築牆或許保護了自己,卻也顯示了美國的不自信。
只有創業 才能就業
作者:洪 蘭2019-05-04
抱負與熱情背後的驅動機制是期待。人必須有期待,才會有動力。如果對未來成功的期待,能像賭徒「下次一定贏」那麼強,那麼他會去創業。
怎麼得到民心?讓人民活得安心
作者:洪 蘭2019-04-27
政治人物無不想盡方法要拉抬網路聲量,希望拉攏民心。但回歸到政治根本宗旨,人民只要免除對生活的恐懼,自然會心向政府。
AI時代 人文素養更重要
作者:洪 蘭2019-04-20
在AI時代,EQ和跨領域知識更重要,尤其創造力不可能憑空而降,它通常是在一個領域精熟之後,觸類旁通,把它應用到另一個領域,產生新的概念或產品出來。
弄假真的可以成真?因為大腦機制會騙你
作者:洪 蘭2019-04-13
大腦因為回答的情境不同而活化程度不同,入戲愈深,大腦前額葉皮質區對自我的壓抑愈大,入戲到忘我的地步時,就會發生像艾爾帕西諾受傷之事。
轉念讓你更快樂
作者:洪 蘭2019-04-06
空間是個很主觀的東西,《陋室銘》就是一例。所以心態很重要,星雲大師說:「杯子滿了裝不下水,房間滿了住不了人。人只要轉念一想,天地自大,人生就快樂了。」
對現況的無助 正是奮起的契機
作者:洪 蘭2019-03-30
實驗證明,無助、想放棄的情緒,其實是演化對不幸事件的反應設定。那我們要如何在絕望中仍不放棄努力?
言多必失傷元氣?少說一字竟殺生又飛錯國
作者:洪 蘭2019-03-23
言多必失,人在說話時,進入大腦的氧只有原來的24%,大腦缺氧,神經細胞會死亡,考慮不周時,講出來的話會得罪人,得罪了君子還好,得罪了小人是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划不來。
實驗證明:說愈多的人,其實愈無知?
作者:洪 蘭2019-03-16
你是否遇過某些人,特別喜歡表現出對任何事情都有研究、無所不知?康乃爾大學教授們提出的達克效應證明:愈是這樣的人,其實愈無知。
探索工作的意義
作者:洪 蘭2019-03-09
在職場要快樂須有三個條件:專業、敬業、樂業,這三個次序不能顛倒:你一定要先有專業,能夠應付工作上的要求才會快樂。你還得看到你工作的意義才會快樂。
家暴虐童頻傳 根本原因是經濟
作者:洪 蘭2019-03-02
怵目驚心的虐童事件,大多來自於經濟壓力。當家庭高壓鍋逼近臨界點,孩子便成為犧牲品。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避免悲劇不斷重演?
人生的大智慧 該如何教呢?
作者:洪 蘭2019-02-23
父親憑著他的斷案經驗洞悉了人生,給自己減少了許多煩惱,真是大智慧,只是這種智慧要怎麼教呢?
成功的關鍵:必備熱情與毅力
作者:洪 蘭2019-02-16
成功的人不是最聰明的人,卻是對工作充滿熱情,不計成敗的人。成功沒有捷徑,熱情與毅力是通往成功唯一的途徑。
文憑只是一張紙
作者:洪 蘭2019-02-09
教改喊了半天,還是脫離不了文憑的迷思。 反而是100年前,許多名校的教授,是沒有文憑的。
滑手機添智力?學習沒那麼簡單
作者:洪 蘭2019-02-02
科技進步,3C產品的發明也改變了學習方式,坊間不乏標榜數位學習,甚至增強腦力的遊戲,但研究指出,有效學習還須配合即時回饋機制。
失禮不能當率真!總經理親自電話面試 短短幾句話讓到手的工作飛了
作者:洪 蘭2019-01-26
現在社會開放,不再講究這些基本的禮節,但是我很想問,什麼時候,我們的年輕人把粗鄙當豪情,無知當樸素,失禮當率真,低俗當可愛了呢?
受傷的不只身體,虐童禍延三代
作者:洪 蘭2019-01-19
媳婦熬成婆後,為何也開始虐媳婦?虐童、家暴時有所聞,受害者不只是肉體受傷,甚至大腦會改變運作機制,影響終身行為。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
作者:洪 蘭2019-01-12
人生真的沒有白走的路,用心走過,自有收穫。
教出零缺點的孩子 但為何他仍一無是處?
作者:洪 蘭2019-01-05
我們的教育總是拚命在改正孩子的缺點,但在責備的過程反而罵光孩子的自信。缺點的反面不是優點,而是給予前進的動力。
勇敢冒險,才有機會成功
作者:洪 蘭2018-12-29
挑戰未知去冒險,或許會失敗。但不冒險,也沒機會成功。 只求安逸穩妥,換來的就是平庸無建樹的人生。
中國古文的妙處,外國人也知道
作者:洪 蘭2018-12-22
古文是老祖先化知識為智慧的心血結晶,雖然時代變遷,但人心、人性不變,距今近千年的《資治通鑑》,依舊有可學習之處。
爸媽留給我一生最大的福氣
作者:洪 蘭2018-12-15
中國人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它所指的不只是基因上的關係,還包括家庭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身上多少都有父母的影子,平日做事以為是依自己的方式在做,想起來其實都有父母親做事的影子。
沒事多唱歌竟能健身加強心
作者:洪 蘭2018-12-08
從蜂蜜檸檬到軍歌,這次選舉出現不少歌聲。原來研究發現,唱歌是刺激身體最有效的方式。若長期生活在安靜無聲的環境,是會病倒的!
不想被科技淘汰 請學會這四件事
作者:洪 蘭2018-12-01
若不想被科技淘汰,就得重新思考教育的可能性。新世紀教育必須着重這四大能力:溝通能力、團隊精神、批判性思考和彈性。
亂世要用重典?攻心才是上策
作者:洪 蘭2018-11-24
加重刑罰,能夠阻止詐騙、販毒集團嗎?從歷史看來,恐怕只會造成反效果。法律與人相關,從人性下手,才能巧妙取勝。
教育多了音樂 社會少了監獄
作者:洪 蘭2018-11-17
愛音樂是人的天性,它能穩定情緒、舒解壓力,甚至在群體產生凝聚力,幫青少年找到歸屬感,台灣應當更重視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中華民國國歌 為什麼不唱了?
作者:洪 蘭2018-11-10
不唱國歌、穿夾腳拖上台、問政粗魯……,服裝、舉止的禮儀,現在已不復以往。不僅是學生,連教授、官員都失儀。
犯錯的是你,還是大腦?
作者:洪 蘭2018-11-03
人有自由意志,所以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腦科學發現大腦病變,會影響人的行為和判斷。司法體系又該怎麼看犯罪原因,以及做出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