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洪 蘭

現任中央大學講座教授、台灣聯合大學系統講座教授、台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1969年台灣大學畢業後,即赴美留學,取得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學位。曾在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及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接受博士後訓練,之後進入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於加州大學河濱校區擔任研究教授。1992年回台任教於中正大學心理所,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創所所長;

研究、講學之餘,致力科普書籍的譯作,已翻譯50多本生物科技及心理學方面的好書。近年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更致力於閱讀習慣的推廣,足跡遍及台灣近千所中小學。

考不上頂大就是「學渣」 華人父母為何要把孩子罵這麼難聽?
作者:洪 蘭2021-08-17
頂大教授的孩子沒考上頂大,被爸媽視為平庸,華人學歷至上的文化,高知識份子家庭也一樣,當代喊着教育創新、翻轉觀念,為何仍改不了?
抵抗酸言,忍人所不能忍!運動對孩子品格的培養
作者:洪 蘭2021-08-12
奧運選手的機智、聰敏、反應速度、自律性是我們都比不上的,除了教練,沒有人有資格批評他們。
Google、微軟CEO都是印裔,華人在美國為何很少當領袖?
作者:洪 蘭2021-07-27
美國大企業CEO,許多來自南亞,明明華人實力不輸人,為何當上領袖的卻不多?這和東方文化有關,想突破,要適時「數典忘祖」。
不要再說誰陪誰坐牢!同島一命,就不該被偏見撕裂
作者:洪 蘭2021-07-20
其實社會是個很脆弱的組織,容易被偏見所撕裂,台灣這麼小,我們是同島一命,沒有誰陪誰坐牢之事。
是非公道在人心
作者:洪 蘭2021-07-06
朋友問:為什麼現代人這麼容易落入被人激怒的圈套呢?原來被冤枉是人最不能忍受的,偏偏現在流行甩鍋,政府一直把缺疫苗之事怪罪到別人頭上,使好心人士很灰心。
疫情帶來的覺醒 少點歧視多點愛
作者:洪 蘭2021-06-29
疫情中,人們的焦慮容易滋養出憎恨與懷疑。但危機會長出智慧,在這個無奈的時刻,更需要少點口水、多點關心,一起努力活下去。
千萬別被政客激怒 活著便是贏家
作者:洪 蘭2021-06-08
在沒有疫苗可打時,唯一自保方式,便是提升自己免疫力。千萬不要被政客激怒,活著便是贏家,我們一定要活到疫苗到來,哪怕地老天荒。
疫情轟炸台灣,竟跟「同溫層」有關?
作者:洪 蘭2021-06-01
「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有科學根據。研究發現團體平均判斷值,贏過最聰明的個人,外人意見也比自己人接近真實,用在疫情亦是。
害怕跟別人不一樣 台灣孩子為何容易自卑?
作者:洪 蘭2021-05-22
台灣的孩子缺乏自信心,假如自己跟別人不一樣,那必然是自己的錯。片中原住民的孩子去參加歌唱比賽,聽到別人唱的與他們不同,馬上驚慌想逃回部落,不敢上台。
要讓人聽見台灣 就聯想到幸福
作者:洪 蘭2021-05-11
台灣現在弊病叢生,其實不是沒有人看到病源,也不是沒有人指出解方,而是選舉頻繁,政客為選票,不願去做不能馬上立竿見影的事。
教孩子這一招,讓霸凌者傻眼、不再靠近
作者:洪 蘭2021-05-06
當孩子面臨霸凌,該如何讓對方放棄?大腦可以訓練做不擅長的事,對付霸凌者時,就是鼓勵孩子改變自己,讓對方自動遠離。
數字會說話?洪蘭:小心被騙
作者:洪 蘭2021-04-27
數字有時看起來很公平,但是碰到跟人有關的事情時,一定要考慮數字所代表的意義,因為不管什麼政策,永遠會有對策。
插隊,沒什麼?
作者:洪 蘭2021-04-24
公平是維持社會安定的要素,人平不語,水平不流。
耳機戴一整天有多危險?洪蘭:失聰會加速失智
作者:洪 蘭2021-04-13
聽覺是最早成熟的感官,要愛護它,因為它要伴你一生。
2000年後出生的孩子過半可活到100歲?
作者:洪 蘭2021-04-02
現代人壽命愈來愈長,人生規劃也更不一樣了。但長命百歲的臥床是禍不是福,除非身體健康,未來教育除了知識與品德,4Q更缺一不可。
放牛班是霸凌孩子,想不到國外也有
作者:洪 蘭2021-03-20
孩子的自信只有一個來源,就是長期被肯定。假資優被戳破時,傷害更大。
針灸為什麼不會痛?從中醫之謎,看我們對中華文化多不熟
作者:洪 蘭2021-03-12
中醫有許多療效,人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背後跟多數人對中華文化的體認及民族性有關。為何會這樣?從近來台灣故宮爭議,也能看出端倪。
年輕人不曾吃過苦 不懂何謂匱乏
作者:洪 蘭2021-02-23
只有體驗才會產生感動,只有感動才會產生改變。當學生體會到古代沒有紙的不便時,他們便覺得現在有紙真好,影印時就自動用雙面印了。
為何見人吃飯喉嚨癢?同理心是真的,而且殺雞儆猴真的有效
作者:洪 蘭2021-01-30
人類的社會行為,是透過不斷地學習與模仿。建立與傳承一套文化,根本不須仰賴任何理論,但你以為的自由意志,為何受限於傳統的框架?
別阻止老師安排孩子運動
作者:洪 蘭2021-01-23
讓學生盡量運動,在現在疫情的時候比其他任何時期都更重要,運動抑制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分泌,而皮質醇會壓抑免疫系統。如果孩子體能好,他會有更高的學習和心智運作效率。
隔離好寂寞?研究:發呆能活化創意腦
作者:洪 蘭2021-01-16
社交距離、封城,當人們不能任意與他人接觸,反而多了做白日夢的機會。別以為浪費時間,這能幫你想出解方,處理一直搞不定的問題。
真自由是不想做時,有不做的自由
作者:洪 蘭2021-01-02
我戰戰兢兢打開日記,第一頁便是父親的親筆字「真正的自由是不想做時,有不做的自由」。我立刻想起小時候他教我們的:人要勤儉,勤能有餘,儉則無缺。
成就人生的關鍵在自己手上
作者:洪 蘭2020-12-27
2020年是充斥着太多不安的一年,國與國、城與城、人與人之間,築起了一道道防護的牆。《該怎麼成就你的人生》既談個人如何翻轉大腦,也談整個社會應該具備的成長心態。
別低估你的生命力 小花在縫隙中也能燦爛綻放
作者:洪 蘭2020-12-26
從裂縫中綻放的小花、危險時拚命一搏的老鼠,自然界中動植物面臨困境時所展現的生命力,或許正是人們面對逆境時,最好的提醒。
讓孩子去做白日夢吧
作者:洪 蘭2020-12-12
創造力從神經學上來說,就是超強的聯想力:兩個不相干的迴路碰在一起,活化了第三條迴路,產生了本來不會想到的點子。
弱國無外交,台灣如何突破宿命?
作者:洪 蘭2020-12-05
愈沒自信的人,愈會欺負弱小來滿足虛榮心。動物都懂得欺軟怕硬,國際上也常見大欺小,台灣如何扭轉「弱國無外交」局面?
年輕時不流的汗 年老時變淚流出
作者:洪 蘭2020-11-28
孩子在小時候一定要管教,沒有外在的限制,內在的控制也不會產生。自由是有條件的,能負責任才能給自由。無奈木已成舟,只好來請我幫忙。但是怎麼幫呢?現在的孩子受教嗎?
別再少一分打一下!研究證實大腦靠錯誤學習
作者:洪 蘭2020-11-21
研究證實,驚訝是學習的重要驅力,人腦和人工智慧一樣,是從錯誤中學習,教育不該懲罰錯誤,而是該給予回饋。
自閉症與腸胃細菌
作者:洪 蘭2020-11-14
我們一般都認為細菌不好,其實細菌也有好的,盤尼西林就是細菌,把森林落葉分解成腐植土的也是細菌。最近有很多研究都發現自閉症、巴金森症、阿茲海默症跟腸道中的微生物有關係。
感覺憂鬱焦慮?寂寞真的會致病!
作者:洪 蘭2020-11-07
許多證據指出,寂寞容易讓人生病。但有人在派對上感到寂寞,有人獨居卻不孤單。醫界如何實驗,研究過去認為無法量化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