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洪 蘭

現任中央大學講座教授、台灣聯合大學系統講座教授、台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1969年台灣大學畢業後,即赴美留學,取得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學位。曾在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及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接受博士後訓練,之後進入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於加州大學河濱校區擔任研究教授。1992年回台任教於中正大學心理所,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創所所長;

研究、講學之餘,致力科普書籍的譯作,已翻譯50多本生物科技及心理學方面的好書。近年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更致力於閱讀習慣的推廣,足跡遍及台灣近千所中小學。

為何歐美人就是不戴口罩?原來我們天生不理智!
作者:洪 蘭2020-10-31
人有很多不理性的行為。我一邊看古倫姆斯的《反智》,一邊想「人怎麼可能這麼愚蠢?」但是事實卻是如此。
運動精神是什麼?向西班牙「讓獎牌」選手學習
作者:洪 蘭2020-10-24
有些人見不得別人好,但也有人樂於雪中送炭。西班牙三項鐵人競賽出現動人的「讓獎牌」事件,在日趨功利、失信的社會代表什麼意義?
升學壓力讓人70歲還在作噩夢 研究卻發現考試是讀書好方法?
作者:洪 蘭2020-10-10
台灣升學壓力,讓人70歲還會作考試噩夢。但美國研究發現,要吸收知識,必須用腦去想。去掉分數的夢魘,測驗確實是學習好方法。
您的孩子是不用功,還是沒依照大腦記憶本質去讀書?
作者:洪 蘭2020-10-03
俗語說「做工不由東,累死也無功」沒有依照大腦記憶的本質去讀書,即使三更燈火五更雞,考試的成績也不理想。
一個大腦實驗證明「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是真的!
作者:洪 蘭2020-09-26
5000年前文字問世後,人類大腦也發生了變化,處理文字的腦功能,把辨識面孔功能趕到一邊。我們該如何善用這種競爭關係,強化自己的大腦?
預防中風、失智 70歲也不嫌晚
作者:洪 蘭2020-09-12
研究證實,讀書、用腦可以改變大腦結構,增強心智與記憶力,而且效力能持續。但過了70歲再來練腦力,來得及嗎?
北歐爸媽育兒法則 孩子能吃苦才懂感恩
作者:洪 蘭2020-08-29
生活在艱困地區的鳥類,為何更善於屯糧藏食?社福完善,芬蘭父母為何還積極讓孩子做志工?唯有早點嘗過苦頭,才能體悟生命與感恩的心。
今日事一定要今日畢?洪蘭:拖延是壞習慣,但結果不一定都不好
作者:洪 蘭2020-08-15
面對煩人的代辦事項,你習慣拖到最後一刻,還是早點解決?根據研究,拖延的確是壞習慣,但選擇今日事、今日畢卻不見得有最好的結果。
不想發胖或健忘得靠它 養好你骨頭裏的神祕成分
作者:洪 蘭2020-08-01
我為了不得老人癡呆症,最近開始去健身房報到。研究發現造骨細胞分泌的骨鈣素,讓老鼠返老還童;套用到人體,延緩老化別無他法,就是去運動。
考不好要怪誰?拯救學生成績,老師該教的一個關鍵心態
作者:洪 蘭2020-07-18
看似理所當然的事,最容易被忽略,教學也是。研究指出,老師要改善學生成績,得先改觀念,做法是讓學生知道,成績不好,應該歸咎於誰。
小時候不會歧視,為什麼長大就變了?恐怕是你教出來的
作者:洪 蘭2020-07-04
幼稚園的孩子,都可以不分種族一起玩,為什麼長大之後,卻開始萌生歧視思想?原來是大人在生活中不經意一點一滴教出來的。
跟巴菲特學悲觀 擅長做心理準備的人,比較不會老
作者:洪 蘭2020-06-06
負面心理會影響身體健康,但研究發現,預想各種最壞可能並擬定解方,心裏有譜就更有能力處理,還能延緩細胞老化。
因為女生有「備胎」,所以肺炎死亡率才比男生低?
作者:洪 蘭2020-05-23
疫情蔓延,中國、西班牙和意大利的肺炎死者,均是男多於女。除了女性荷爾蒙能提升免疫力,還有這個決定性的基因密碼,讓女生有備無患。
跟別人不一樣 很需要勇氣
作者:洪 蘭2020-05-16
我跟朋友說,許多有成就的人,小時候都跟別人不一樣,都被排斥過。因為他們不屬於任何團體,所以能從外人角度看事情,敢打破成規和框架,看到新的一面。
你我都正在經歷的瘟疫,其實就是正常的人類歷史
作者:洪 蘭2020-05-09
你我都正在經歷的,是一段再正常不過的歷史。疫情令人類世界暫停,環境與萬物卻悄然復蘇。謾罵與抱怨之後,是否也該冷靜下來檢討自己?
疫情下的歧視 科學有解
作者:洪 蘭2020-04-25
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引爆出許多潛在問題,包括人道救援和種族歧視。但或許,透過科學,可以改變偏見,使人性善良得以作用出來。
找回同舟共濟的精神
作者:洪 蘭2020-04-18
其實同舟共濟一直是人類生存之道。我們看到德國人把水和食物留在公路旁給需要的人;有人自製口罩分送給沒有的人,互助的力量不但溫暖人心,甚至可克服身體疾病。
疫情讓家長抓狂 恐影響孩子一生
作者:洪 蘭2020-04-11
因為疫情在家上班,和孩子的相處時間變長,你快樂或抓狂?研究顯示,幼時的營養與經驗,可能影響孩子一生,家長能做的無非愛與榜樣。
避疫的意外收穫
作者:洪 蘭2020-04-04
在這兩個多月居家避疫中,我發現很多夫妻和親子的關係都改善了:因為過去大家忙,沒有時間溝通。其實最好的溝通就是面對面說話,哪怕吵架也比冷戰好。
想要人生不感空虛、不留遺憾?試試為他人付出
作者:洪 蘭2020-03-28
何謂有意義的人生?許多成功人士,為何在人生盡頭仍有空虛感?其實,焦點不在我們自己身上,而是他人。
皺紋是見證曾經有過的笑容
作者:洪 蘭2020-03-21
人只要健康,不必怕活得超越保險年限。走路倒是必須看腳下,因為老人摔不得,一坐上輪椅,健康就走下坡了。
最長寒假暴露教養危機 你的孩子,是12%邊緣人嗎?
作者:洪 蘭2020-03-14
疫情拉長親子時間,意外發現孩子不太一樣了。研究顯示,青少年看重同儕,卻有一成沒朋友。面對邊緣、憂鬱的國中孩子,家長該怎麼做?
錯誤觀念會耽誤孩子的一生
作者:洪 蘭2020-03-07
父母千萬不要道聽塗說害了孩子,父母應該讓孩子用最發達的腦去做事才會事半功倍。
看「口罩之亂」,是什麼原因讓人類忘了「分享」的天性
作者:洪 蘭2020-02-29
「分享」讓天災人禍下的人類,得以續命存活,面對武漢肺炎,搶購口罩的現象卻時有所聞,政府、民眾如何化解不安與恐懼,共度難關?
說好話,不如把話說好
作者:洪 蘭2020-02-22
現在學生古文讀得少,社會歷練又不夠,說話常不分輕重。有同事便說:「說好話,不如把話說好」。這句話說得太對了,很多人職場不順利就是因為不會說話,明明一句好話,別人聽了卻火冒三丈,原來馬屁拍到馬腿上了。
還在糾結要當漁夫還是富翁?問題在「選擇權」!
作者:洪 蘭2020-02-15
碩士博士滿街跑、學歷太高工作不好找……,你我是否該先在職場中「卡位」?如何在每個機會來臨前,都有選擇權?
孩子的態度決定了他的學習進度
作者:洪 蘭2020-01-25
父母可以把不去上補習班的時間用來陪伴孩子閱讀,因為閱讀能力是所有學習的基礎,而增進閱讀能力只有大量閱讀一途,沒有其他捷徑。
文盲更容易得失智症?閱讀能力愈強,你的大腦就愈不會退化
作者:洪 蘭2020-01-18
想防止失智症早早找上身,為何要「多閱讀」?研究發現,文盲失智的機率比識字者高三倍,閱讀能力愈強,思緒愈複雜,大腦活化愈多。
說服大腦,用「希望」扭轉人生
作者:洪 蘭2020-01-11
一隻已經放棄的狗,如果讓牠體驗可以逃避的電擊後,牠會跳過柵欄去逃避。一個曾經絕望的人必須先看到希望,大腦才會重新啟動,這是為什麼幾乎所有失敗的人都需要沉潛一段時間才能東山再起。
如果政府無條件養你,你還會去上班嗎?
作者:洪 蘭2020-01-04
如果政府保障基本生活開銷,你還會去上班嗎?研究發現,其實大家都太高估金錢的價值了;若想找到生活重心,世上還有其他有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