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ul 04 2025 10:52:41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鄭永年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社科學院校長學勤講座教授,《ARPE學術期刊》、《中國政策叢書》主編,及《當代中國研究叢書》共同主編。北京大學法學學士、法學碩士,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碩士、博士。歷任北大政治與行政管理系講師,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資深研究員、教授、所長,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教授及研究主任,美國社會科學研究會和麥克阿瑟基金會研究員。主要從事國際關係、外交政策、中美關係、中國內部轉型及其外部關係研究。近年來,先後出版和主編著作近百部,其中英文專書逾10部,在國際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開放與文明的復興
作者:鄭永年2019-05-16
所有經驗都表明,成功取決於創新,即以自己文化為主體的創新。也就是說,照抄照搬外國經驗不行,固守傳統也不行。從這個角度來說,今天人們提倡文化自信不可以是復古,更不是庸俗文化的回歸。
局外人的政治革命
作者:鄭永年2019-05-09
很多民主的理想和為實現這些理想而設計的制度很難具有操作性。因此,在實踐層面,民主演變成分化政治,或者說,民主政治變成政治人物分化老百姓的最有效工具。
當代復古與五四運動再反思
作者:鄭永年2019-05-02
五四運動的主題是民主和科學。民主是開放政治,與傳統封閉政治相對;科學是理性,與傳統的迷信相對。為了一些政治原因而否定五四運動,並無道理。從文明演進的角度來看,五四運動的大部分是做對的。
如何把「一帶一路」做得更好更可持續
作者:鄭永年2019-04-25
基礎設施和互聯互通建設應當是一帶一路的初心。把一帶一路做得更有效率、更好和更可持續,也是今天中國所考量的問題。
一帶一路倡議需要新戰略思考
作者:鄭永年2019-04-18
美國在海洋上仍然是不可挑戰的霸權,在金融和互聯網上儘管美國保持領先,但也感受到了來自中國的壓力。在中美貿易戰中,美國竭力打壓中國的知識經濟和技術並不難理解。
中國的大西北問題
作者:鄭永年2019-04-11
中國可以根據西方提出來的問題,反思如何把新疆和大西北治理得更好。在新疆和大西北,必須把發展和反恐區別開來。對恐怖分子和需要工作培訓的這兩類人,絕對不可混合在一起。
政府可以成為中國企業「幫手」嗎?
作者:鄭永年2019-04-04
政府的「幫助之手」是很多國家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東亞的「發展型政府」尤其是日本、韓國和新加坡,政府的「幫助之手」發揮到了極致。
制度隔離與中國社會亂象
作者:鄭永年2019-03-28
中國監管問題的起源具有特殊性,那就是存在着一種可以稱之為「制度隔離」的現象,即監管者和普通人民並不在同一個制度體系裏面,或者他們表面同處一個制度體系,但被一種制度所隔離。
中國經濟改革下一步
作者:鄭永年2019-03-21
對中國來說,不開放導致「挨打」和失敗,這是大歷史的教訓。所以,中國不會走回頭路。近年來,即使西方盛行貿易保護主義,中國也一直堅持繼續的開放政策。
中國開放政策4.0
作者:鄭永年2019-03-14
一帶一路的重點是基礎設施建設,而正如中國本身的發展經驗所顯示的,基礎實施建設對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基礎設施建設本身就是經濟發展,而它又是其他方面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
股市、房市與中國非典型經濟
作者:鄭永年2019-03-07
在房地產領域,民企、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是中國最有權勢的三大既得利益,沒有一屆政府有能力同時應付這三大既得利益。要理順房市和股市兩市,就要掌控錢的流向,即把資金從房市導向股市。
資本主義與人的未來
作者:鄭永年2019-02-28
資本主義的成功在於創造了一個龐大的中產階層,但現在中產階層面臨幾個方面的夾擊,有來自技術的、有來自資本的、有來自社會的。「憤怒」是今天西方中產階層的主要特徵。
美國人為什麼有強烈危機感?
作者:鄭永年2019-02-21
冷戰結束之後,美國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霸權。但獨霸產生其自身的危機感,即總是會感到自己的霸權地位要被他國所取代。
海盜、航海家與亞洲秩序
作者:鄭永年2019-02-14
今天中國的海洋戰略也迎合了中國作為商貿國家的需要,而傳統的陸地國家心態仍然影響着中國的國際戰略和外交關系。在向海洋發展過程中,一旦遇到瓶頸,就很容易轉向陸地。
《日本第一》40年及對中國的教訓
作者:鄭永年2019-02-07
美國學者傅高義教授1979年出版著作《日本第一:對美國的教訓》引起廣泛關注。鄭永年指出,日本的發展經驗也值得中國借鑒。
資本全球化與世界秩序的脆弱性
作者:鄭永年2019-01-31
如何應付全球化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呢?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反全球化。反全球化從一開始就有,但從來沒有成功過。原因很簡單,沒有任何社會力量可以和資本進行有意義的競爭或鬥爭。
中國企業家的困局
作者:鄭永年2019-01-24
中國企業家群體表現出至少如下特徵:離錢太近,離科學技術太遠。大多數人見錢眼開,唯利是圖,但對科學技術不那麼感興趣。商人自古就有,但企業家更多的是近代工業化的產物。
亞洲的困局
作者:鄭永年2019-01-17
亞洲「主動」的思想殖民階段。通過亞洲各國的反殖民運動,物質意義上的殖民地消失了,但思想上的殖民地主義根深蒂固,不僅無意識地存在下來,而且變本加厲。
中國政治經濟模式及其未來
作者:鄭永年2019-01-10
政府須要促成國有企業追求自身的發展能力,而不是通過現有方法(例如壟斷、政策尋租等)。政府更須賦權社會本身培養自身的發展能力,包括經濟和社會兩個方面,使得社會有能力平衡資本的力量,而不是僅靠政府平衡。
西方政治經濟模式的困境
作者:鄭永年2019-01-03
中美貿易戰的本質是什麼?儘管表面上看是實足的貿易戰,但實際上是中西方兩種政治經濟模式之間的競爭和衝突。這兩種政治經濟模式都具有文明性,是中西方文明演化的產物。
兩種責任和中國的「治」與「亂」
作者:鄭永年2018-12-27
儘管中央政府要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來調整分權和集權,但分權和集權之間需要相對穩定的邊界,沒有邊界,政策執行者就會無所適從。
中國會陷入「托克維爾陷阱」嗎?
作者:鄭永年2018-12-20
歷史是弔詭的。革命畢竟經常在發生,所以人們可以說托克維爾陷阱或者其他形式的革命陷阱是存在的。但同時,至少東亞發展模式也表明了,革命的陷阱是可以避免的。
中國體制改革向何處去
作者:鄭永年2018-12-13
即使在微觀領域,新一波以黨領政的改革也出現了黨的機構迅速擴張的情況。例如在企業界和社會組織,人們往往把黨的領導,簡單地理解為在每一個企業和社會組織設置黨的機構。
如何整治官僚不作為?
作者:鄭永年2018-12-06
十八大以來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反腐敗與預防腐敗,最重要的就是十九大正式成立的監察委,成為平行於執行機構的獨立機構。不過,在整治腐敗和亂作為之後,現在又走向另一個極端,即「不作為」。
一帶一路五周年回顧與展望
作者:鄭永年2018-11-29
一帶一路的國企投資往往被誤認為中國的國家行為,而非企業行為。對一些國家來說,它們難以把國家和國有企業區分開來。
中美貿易戰中國如何自我調整
作者:鄭永年2018-11-22
中國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可持續發展和進步,而非超越和打敗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那樣的大國,只要自己不打敗自己,沒有其他國家可以打敗中國。
度量中國40年變化的坐標
作者:鄭永年2018-11-15
中國共產黨其實不是西方理解意義上的政黨。從結構上說,黨權就是組織化的皇權。以前的皇帝是個人,是家庭,現在的黨是一個組織。
如何理解特朗普對華貿易戰本質?
作者:鄭永年2018-09-13
貿易戰只是中美關係發展到這個階段的表現形式之一,只是以特朗普的「形式」表現出來了。沒有特朗普,也必然會通過其他方式表達出來。
金錢原教旨主義社會的再生
作者:鄭永年2018-09-06
在金錢原教旨主義盛行的今天,中國的精英已經放棄了改革開放以來來之不易一點點進步共識,已經沒有了文明與野蠻的區別、進步和倒退的區別、精英與責任之間的關聯。在任何社會,當精英墮落了,社會就會變得極其無助。
沒有法治 政府即是無政府
作者:鄭永年2018-08-30
法治並非是政府寫好一部法律之後自己來執行那樣簡單。社會力量之間的互相制衡、社會力量和政府之間的互相制衡,這既是法治的本質,也是法治能夠生效的大社會背景。如果以此來探討,中國的法治還有漫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