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Sep 03 2025 07:09:49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馮珍今

出生、成長於香港。早歲畢業於中大新亞書院中文系,其後獲中大教育碩士。從事教育工作多年,遊學巴黎一年。現為自由寫作人,兼及寫作教學。近年喜遊走四方,亦愛讀書、寫作。著有散文集《見雪在巴黎》、《我的學生二三事》、《不一樣的學生》、《字裏風景》、《字旅人間》,童書《奇幻泡泡與石頭貓》、《中國人的故事:詩人和小說家的才華》,遊記《走進中亞三國──尋找絲路的故事》,人物專訪《字旅相逢》、《字旅再相逢》、《字旅樂相逢》及《字旅憶相逢》;另編有《中學生文學精讀·劉以鬯》、《指空敲石看飛雲──小思散文集》等書。

醫以載道,文以濟世──專訪區聞海醫生
作者:馮珍今2022-04-08
區聞海談吐溫文,神情懇摯,既有文人的幽微細緻,亦有醫生學者的審慎認真。他對香港疫情的看法,突顯了他對生命倫理的關注……
春雨辛夷獨悠然
作者:馮珍今2022-03-29
迎面,是料峭春風,回首,是無邊絲雨。一春常是雨和風,且歸去,我獨悠然。
記錄我城故事,展現戰後到復甦的足跡
作者:馮珍今2022-03-15
香港風致三十年──1940至1970年代歷史照片展覽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正在舉辦一場展覽,展出3位不同閱歷的攝影師,以不同的風格,記錄香港昔日的面貌,呈現我城從戰後走到復甦的足跡。
「你 無聲的走了 然而 你仍在」──懷念,永遠的古詩人
作者:馮珍今2022-03-08
古兆申先生(筆名古蒼梧)於2022年1月11日離世,作者應梅子先生之邀,撰寫紀念文章,刊於2月出版之《城市文藝》(116期)「香港文人古蒼梧紀念專輯」中,現得作者同意,轉載於「灼見名家」。
香港百人,拾掇那段童年歲月──從《香港百人童年》說起
作者:馮珍今2022-03-01
香港兒童文藝協會於1981年成立,以培育香港兒童的心靈健康為目標,得到各界專業人士支持。為慶祝建會四十周年,在2020年底開始廣邀各界朋友撰文,記錄童年點滴,其後匯集成《香港百人童年》一書。
仟曲繞樑劇中送,峰巒疊翠粵韻傳──專訪粵劇名伶吳仟峰
作者:馮珍今2022-02-24
吳仟峰(仔哥)被粵劇名伶阮兆輝稱讚為「現時香港戲班生行中最好的薛(薛覺先)腔名家」,他於農曆新年前接受專訪,暢談自幼的學習經歷,多年的習藝心得,跟名家的觀摩互動,以至今時今日的演出大計。
德馨存詩翰,允哲寄鳴琴──中國最後一代文人蔡德允女史
作者:馮珍今2022-02-16
虎年第一讀,就是這本人物傳記。傳主蔡德允(1905-2007)是德藝雙馨的琴家,她出身書香門第,年輕時已才華畢露。1950年後定居香港,1964年受聘於「新亞國樂會」,堅持以德授琴,培育新一代琴人。
飛舞梨園弘粵藝 燕聲巧囀曲傳芳──專訪粵劇名伶尹飛燕
作者:馮珍今2022-02-08
香港著名粵劇正印花旦尹飛燕,多年來在戲行中默默耕耘,藝術水平極高,近年更為粵劇的傳承費心盡力,積極投入教育工作。日前她於百忙之中抽空接受專訪,細說當年和近況。
那抹淺淺的笑──記廣隆寺彌勒菩薩
作者:馮珍今2022-01-25
踏入靈寶殿,靜坐其間,自不同的角度仰觀彌勒菩薩,自有不同的美……那抹淺淺的、若有若無的微笑,慈悲温柔,俯視我等俗世凡人。
鹽田梓,香港的後花園
作者:馮珍今2022-01-12
好山、好水、好地方!在這個充滿人文氣息的小島上,客家習俗和天主教義交融並存,不少動人的故事,亦流傳下來。
寶劍鋒從磨礪出──「平凡・不平凡」的李小龍展覽
作者:馮珍今2021-12-29
2021年適逢李小龍81歲冥壽,香港文化博物館即日起推出「平凡・不平凡──李小龍」展覽,展出400多件珍貴的展品及相關相片,以及多媒體光影展品,並增設多項的互動體驗,回顧這位功夫巨星短暫卻絢爛的一生。
舞,是永不止息的──城市當代舞蹈團就是這樣的走過來
作者:馮珍今2021-12-01
城市當代舞蹈團(簡稱 CCDC),是香港首個專業當代舞團,成立於1979年,自2007年開始,得到政府恆常資助,是「九大藝團」之一。多年來,現代舞在香港從不被大眾認識及接受,已逐漸建立觀眾羣。
鑲成書苑千家石 籠得才人幾輩詩──清代廣東書畫展(下)
作者:馮珍今2021-11-18
中大文物館成立於1971年,今年適逢建館五十周年,作為慶祝金禧館慶展覽之一,廣東書畫選的展品,選自歷年入藏的精品,而簡又文先生的斑園舊藏,更是重點的收藏。
千紅萬紫安排着 只待新雷第一聲──清代廣東書畫展(上)
作者:馮珍今2021-11-17
「廣納百川:明至清中期廣東書畫選」第二期「清代篇」現正於中大文物館舉行,展覽分為「文藝世紀」及「風滿筠清」兩部分。本文首先介紹第一部分「文藝世紀」,展出多位廣東書畫名家作品。
延綿之軀:謝景蘭藝術展
作者:馮珍今2021-10-19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自2017年開始,推出「二十世紀中國女藝術家系列」,至今年舉辦《延綿之軀:謝景蘭藝術展》,展出32幅作品及跨界藝術創作的文獻資料,藉此紀念謝景蘭百歲誕辰。
心動 • 山水──洗滌心靈之旅
作者:馮珍今2021-10-05
香港藝術館即日起展出中國山水畫展——「心動.山水——虛白齋藏畫選粹(一)」,以山水畫為引子,按照畫意不同,設計了清心之旅、探秘之旅、勝景之旅、雅興之旅、文學之旅和靈性之旅等六條旅遊路線。
「美真共存,作品才有價值」——專訪著名攝影師、導演翁維銓
作者:馮珍今2021-09-15
從青少年時代開始,翁維銓已熱愛攝影,即使忙於電影製作,他仍繼續堅持,並陸續將攝影作品整理成書,並舉辦攝影展。「攝影,是我心中的樂土,亦是個人的追求!」他說。
藝術之旅,在瀨戶內海的直島
作者:馮珍今2021-08-30
日本直島的「家計劃」(Art House Project)自1998年開始,成功融合了當地居民和外來藝術家的生活和記憶,並促使了「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節」的誕生,為島上帶來重生與觀光價值。
至樂揚文化 為善再捐珍
作者:馮珍今2021-08-22
「至樂樓藏中國書畫」是何耀光先生建立的私人收藏,2018年何氏家族將355件藏品捐贈予香港藝術館,至今年他們再次贈出8件珍貴藏品。「至樂樓藏中國書畫第二次捐贈珍品展」即日起至29日,在香港藝術館展出。
我亦是行人
作者:馮珍今2021-07-29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願從從容容地走下去,也寫下去。
「我什麼都不懂得做,只懂拍電影」──專訪導演關錦鵬
作者:馮珍今2021-07-18
以「女性電影」廣受稱譽的香港導演關錦鵬,從影至今,已超過40年,他為華語電影史創造無數經典作品,亦在國際影壇屢獲殊榮。他的作品以細膩的情感呈現女性形象,更多以人文角度,觀照城市和時代。
廣納百川凝翰墨 藝流萬壑滙嶺南
作者:馮珍今2021-05-06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早於1971年成立,為慶祝建館五十周年,正舉辦一系列以不同主題展示歷年入藏的精品展。首先由「廣納百川:明至清中期廣東書畫選」開啟連串展覽活動序幕,展出明清名家書畫約130件。
敏而求知六十載 聚道傳承藝展來
作者:馮珍今2021-04-11
香港藝術館與敏求精舍共同舉辦的「聚道傳承──敏求精舍六十周年」展覽,即日起展出精選的300多件藝術珍品,涵蓋陶瓷、書畫、玉器、漆器、竹刻、木雕、紡織品、家具,以至外銷藝術等不同範疇,包羅萬有。
「我喜歡追尋真相,讓我的藏品說故事……」
作者:馮珍今2021-03-06
一個念理科的男生,何以會迷上張愛玲?對於原是航空迷的吳邦謀來說,或許是「祖師奶奶」冥冥之中的感召?
「辛丑說牛」──從文物館的展覽說起
作者:馮珍今2021-02-20
歲次辛丑,步入牛年,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策劃「辛丑說牛」特展,精選十多件與牛相關的館藏文物,包括書畫、陶瓷、印章等,展示古代牛的文化,呈現豐富的人文內涵和象徵意義。
唱奏同心傳粵韻 編演雙修《鳳求凰》
作者:馮珍今2021-02-07
梨園佳偶高潤鴻、謝曉瑩夫婦二人同心,婚後多次到北京練功學戲,並創辦劇團「金靈宵」,合作古韻新編《鳳求凰》。在疫情的打擊下,他們希望為社會打氣,劇團去年3月創作了粵劇抗疫曲《暮春三月》,得到很大的回響。
展翅梨園成佳偶 揚帆藝海齊耕耘
作者:馮珍今2021-02-07
《德齡與慈禧》是個契機,讓謝曉瑩找回自己的夢想,也撮合了她與高潤鴻的一段姻緣,兩人在2012年7月結婚。談起兩人因演出粵劇結成夫婦,謝曉瑩笑着說,「羅家英、汪明荃夫婦,可說是我們的『媒人』」。
學問之神與飛梅傳說──從太宰天滿宮說起
作者:馮珍今2021-01-20
據說,日本全國有12000座天滿宮,其中位於太宰府天滿宮為菅原道真埋骨之地,而京都北野天滿宮則是規模最大的,防府天滿宮則與之並稱為三大天滿宮。
園日涉以成趣,城市中的大自然
作者:馮珍今2021-01-08
熊本市,素有森之都之稱,「水前寺成趣園」亦綠意盎然,可說是城市中的大自然。「成趣園」一名,取自陶淵明《歸去來辭》中的「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
昔日經行人去盡,寒雲夜夜自飛還──專訪許禮平先生(下)
作者:馮珍今2021-01-01
許禮平嘗自言「我是冷攤殘客,也即是撿古舊破爛的人,並不是什麼收藏家。」他專好蒐尋不為人知或遭人遺忘的人與事,關注的是舊時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