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Jul 10 2025 05:01:22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馮珍今

出生、成長於香港。早歲畢業於中大新亞書院中文系,其後獲中大教育碩士。從事教育工作多年,遊學巴黎一年。現為自由寫作人,兼及寫作教學。近年喜遊走四方,亦愛讀書、寫作。著有散文集《見雪在巴黎》、《我的學生二三事》、《不一樣的學生》、《字裏風景》、《字旅人間》,童書《奇幻泡泡與石頭貓》、《中國人的故事:詩人和小說家的才華》,遊記《走進中亞三國──尋找絲路的故事》,人物專訪《字旅相逢》、《字旅再相逢》、《字旅樂相逢》及《字旅憶相逢》;另編有《中學生文學精讀·劉以鬯》、《指空敲石看飛雲──小思散文集》等書。

鑑藏留佳話,至樂藝展尋──至樂樓主人的鑑與藏
作者:馮珍今2023-02-18
一般的書畫展覽,多聚焦於介紹作品的筆墨意趣,而「至樂樓主人的鑑與藏」展覽,比較別出心裁,展出至樂樓30套藏品,藉以「細說收藏家何耀光的收藏軼事,並分享其書畫鑑藏心得」。
在電影中,捕捉永恆的片刻──專訪張婉婷導演
作者:馮珍今2023-02-01
為了賺點外快,初出茅蘆的張婉婷跟着BBC拍了一個關於香港圍村的紀錄片,她體會到,「拍電影是莊重的。那時候,我才第一次真正想拍電影,決定不做記者了。」
衍通中西藝參化,庸德雅傳氣韻新──「困乏多情‧香江藝緣:丁衍庸的中西藝術」展覽
作者:馮珍今2023-01-21
港大美術館正展出丁衍庸(1902-1978)的作品,藉以紀念其誕辰120周年。此次展覽,不單只展現了丁衍庸在藝術創作上的獨特成就,亦突顯了他在藝術教育方面的貢獻。
惠風梨園粵樂奏,文辭劇韻妙曲傳──專訪資深音樂領導麥惠文先生
作者:馮珍今2023-01-07
麥惠文老師自小入行,從事粤劇音樂工作超過半世紀,「經驗是靠累積的,以前拍和要靠悟性,我很幸運,可以追隨名師學習小提琴,又跟到曲壇的師傅在歌壇工作,有時甚至得到歌伶的指點。」
世有良琴鳴幽壑,璋德玉韻出絲絃──專訪唐世璋先生
作者:馮珍今2022-12-17
「我對中國文化特別感興趣,古琴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位率真琴家的真情告白,正正反映了他對中國文化和古琴的熱忱,他對古琴所做的工作,在中國本土也可說是鳳毛麟角。
設計藝術是怎樣煉成的?──專訪劉小康先生
作者:馮珍今2022-12-04
劉小康從事設計工作,已長達40年,他說:「一個成功的設計師,一定不可以只喜歡設計,要喜歡設計以外的東西,例如喜歡音樂,可以用設計去表現音樂……這樣的設計,才有價值!」
德高善廣澤蒼生──《田家炳先生的故事》
作者:馮珍今2022-11-22
《田家炳先生的故事》於2021年出版,分為家風篇、處世篇、事業篇及善行篇,共收錄59則故事,內容情理兼備,既發人深省、亦溫馨感人。
燦然闖出演藝路,良劇薈萃現舞台──專訪著名演員潘燦良
作者:馮珍今2022-11-10
由畢業到現在,潘燦良演繹過無數角色,他的生命彷彿已跟戲劇融為一體。「在我的人生中,絕對有戲劇。我不敢想像沒有了戲劇,會怎麼辦?生命有了戲劇,多了一份樂趣,令我的生活更為愉快。」
我看《東西》──談也斯二三事
作者:馮珍今2022-10-28
電影《東西》以也斯在瑞士蘇黎世坐車登山,揭開了「序幕」。接着是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受訪者──鍾玲、葉輝、梁文道、顧彬、四方田犬彥……每人一段獨有的話語,就像一塊塊的拼圖,拼湊出也斯的世界。
日本行旅,散策在東北──從仙台到喜多方
作者:馮珍今2022-10-19
也許,來的不是時候,秋天已過,沒有紅葉可觀;春天未至,沒有櫻花可賞。然而,若適時而來,人如潮湧,囂呼嘈雜,哪能享受到山中靜謐之趣?人生就是這樣,路上總有意料之外的驚喜。
事筆宜詞音樂劇,行文雅妙趣俗鄙──專訪資深填詞人岑偉宗
作者:馮珍今2022-10-08
岑偉宗已是舞台填詞界的中堅分子,他有個心願,「我想更進一步磨利自己的刀,與大家同心協力,推動華語音樂劇,繼續創作具價值的作品,把音樂劇再推上層樓。」
天高秋月明──林文月教授專訪
作者:馮珍今2022-09-28
為什麼寫作?林文月的看法是──在日常生活中,觀察自己、觀察世界,有所體會、有所感思,將觀察、體會和感思,誠懇地寫出來,遇到用心的讀者,便會感動他們的心。
一代伶王新馬師曾,經典戲寶舞台重現
作者:馮珍今2022-09-22
在香港藝術節創辦初期,新馬師曾已兩度亮相其間。2022年,適逢藝術節邁向50周年,他們特意邀請多位當時得令的粵劇演員,在名伶新劍郎帶領下,演繹4部新馬師曾的首本戲,向一代伶王致敬。
當藝術遇上科技──「想識‧賞析中國山水畫」展覽
作者:馮珍今2022-09-17
一直以來,「藝術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藝術館策展的理念,亦植根於此。「展覽的目的就要將藝術作品介紹出去,讓大眾了解、欣賞……策展人就是要用深入淺出的手法、立體多元的角度去展現作品的特色。」
「舞影仙鶴上,大雅之美」──朝鮮民族舞集《儷人行》
作者:馮珍今2022-09-08
朝鮮民族舞蹈,別具風姿,在香港的舞台上,能欣賞到一眾舞者,舞出傳統風韻和當代典雅,好期待!
疫中說「戲緣」
作者:馮珍今2022-09-03
莊梅岩對人性黑暗面的剖析與描寫,素來絕不「手軟」,從《法吻》、《聖荷西謀殺案》、《野豬》……到《最後禮物》,在虛構的故事中,呈現出人性的複雜與真實。她也曾說過,「我有時很討厭自己所寫的東西,很痛苦!」
心繫地質尋夢想,胸懷萬壑山水情──專訪地質學家陳龍生教授
作者:馮珍今2022-08-24
陳龍生在港大任教地球科學系多年,今天的香港,不少的地質專才,都曾是他的學生。為了帶領學生進行野外考察,親身探索山石的奧妙,他付出了自己假期和私人時間。在教學的過程中,他孜孜不倦地引導學生思考…..
菊部回眸六十秋,麗歌紅韻樂優悠──專訪粵樂曲藝名家楊麗紅
作者:馮珍今2022-08-16
楊麗紅為張月兒的得意門生,出身梨園世家,自幼得名師指點,習唱粵曲,並在歌壇登台,開始演唱生涯,藝名「小麗紅」。她也演粵劇,演出經驗極為豐富。其後則專注曲藝發展,90年代開始授徒,積極投入教育工作。
我只是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去分享自己的創作……──專訪王菀之Ivana
作者:馮珍今2022-08-05
在演藝的道路上,她曾作出多方嘗試,也曾困惑、迷失,可是,今時今日的王菀之,已不再感到迷惘,她努力學習運用不同的媒介,分享自己的意念和想法。
君踏舞台成佳話,豪情俊逸十三郎──專訪著名演員謝君豪
作者:馮珍今2022-07-05
多年來,著名演員謝君豪投身演藝界,除了演出舞台劇,早年也為電影配音,此外,在香港和內地,亦演過電影、電視劇……然而,他承認,「在舞台上演出,發揮的空間較大,亦可帶來更大的滿足感。」
不用忙歸去,字旅樂相逢
作者:馮珍今2022-06-21
受訪者走的路雖然不同,卻秉持「立足香港,植根傳統,銳意創新,面向世界」的信念。在訪問中,他們暢談平生軼事、創作心得、演出經驗,從中反映了他們的學問涵養,體現了勤奮認真、擇善固執、鍥而不捨的精神。
笑看風雲觀天象、安時處順樂逍遙──專訪天文台前台長岑智明
作者:馮珍今2022-06-09
奇雲虛無縹緲,靈動多變,教人着迷不已,天氣或晴或雨、乍暖還寒,同樣難以捉摸,人的際遇,亦可作如是觀。藉着賞雲觀天,可以感悟人生哲理。
煙雨迷濛踏翠微──訪簡林、思往事
作者:馮珍今2022-05-20
步出校園後,多年來,跌宕起伏,在現實中奮力掙扎向前,絕不容易。幸好,相伴相依的,除了文學,還有佛家哲理……「得之吾幸,失之吾命」,活到今日,漸悟。人生,本來就是一場修行,所有的經歷,都是一種修煉。
藝滿八方嶺南情──晚清至民國廣東書畫選
作者:馮珍今2022-05-14
承接上一期「廣納百川」展覽,這一次的展品,主要來自清末至民國時的一眾廣東精英,從他們的收藏、書法及繪畫中,讓觀眾了解他們在廣州、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相關活動與貢獻。
粵澤四海丹青意──晚清至民國廣東書畫選
作者:馮珍今2022-05-13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於4月22日始重開,給觀眾帶來了大型的展覽「粵澤四海:晚清至民國廣東書畫選」,這個原定於年初舉辦的展覽,可說是一次廣東藝術文化的大檢閱。
「七色」紛陳呈佳作,「梅花草堂」顯風骨──「靜觀樓藏朱屺瞻作品選」展覽
作者:馮珍今2022-05-05
「靜觀樓藏朱屺瞻作品選」展覽,漪歟盛哉,實在不容錯過,然展期有限,喜愛藝術的朋友,如果還未觀看,那就得趕快行動,盡早抽空走進藝術館,觀賞這個不可多得的展覽。
瞻緣堂內尋昔彩,靜觀樓中賞屺瞻──「瞻緣昔彩」展覽
作者:馮珍今2022-05-04
朱屺瞻一生跨越清末、民國、新中國3個時期,在軍閥動亂、抗戰與文革的洗劫下,始終抱持對藝術的一片赤誠,先後三建「梅花草堂」,如寒梅傲雪,以畫筆力抗流離世道,一筆一墨皆「從烈火中鍛出,從薄冰上履過」。
醫以載道,文以濟世──專訪區聞海醫生
作者:馮珍今2022-04-08
區聞海談吐溫文,神情懇摯,既有文人的幽微細緻,亦有醫生學者的審慎認真。他對香港疫情的看法,突顯了他對生命倫理的關注……
春雨辛夷獨悠然
作者:馮珍今2022-03-29
迎面,是料峭春風,回首,是無邊絲雨。一春常是雨和風,且歸去,我獨悠然。
記錄我城故事,展現戰後到復甦的足跡
作者:馮珍今2022-03-15
香港風致三十年──1940至1970年代歷史照片展覽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正在舉辦一場展覽,展出3位不同閱歷的攝影師,以不同的風格,記錄香港昔日的面貌,呈現我城從戰後走到復甦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