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伯光

鍾伯光

美國春田大學體育博士,現任香港浸會大學體育學系教授,2007至2013年為該學系系主任。主要職責是教學、研究、協助學系統籌及處理博士研究生和精英運動員學生的行政工作、以及參與社區服務等。目標是要為體育及康樂管理培養優秀人才,並促進香港的體育及康樂發展。曾出版五本書籍,包括《Keep Fit手冊》、《預防都市病Keep Fit法》、《體型健美手冊》、《Fit or Fat減肥手冊》、《網球自學手冊》等。
對一般健體人士,也不應只做HIIT,中間應該加入緩步、伸展、全面的力量訓練。(Shutterstock)

單操HIIT便足夠?

近年許多人熱衷於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到底它有沒有一套標準的訓練方法?當中又有沒有什麼要留意的呢?

老年人鍛鍊可以強壯肌肉,減少因肌肉力量不足而跌倒的風險。(Shutterstock)

長者操肌:四大理由

體力好的長者,就算80歲仍然行得走得,可以跟朋友享受戶外活動如行山。要能夠延續行得走得的活動能力,長者必須要積極做些肌肉力量的鍛鍊,也就是一般所說的負重或力量鍛鍊。

排汗量也受到外在環境因素影響,例如在冬天運動,因為溫度較低,讓身體較易散熱降溫,因此,流汗並不能作為運動量的單一指標,更不能以爆汗來做減肥指標。(Shutterstock)

爆汗運動

隨着數據科技迅速發展,一些手戴式配置工具便可以透過運動時排汗的乳酸鹽含量來估算運動量,就像心跳率、步數、血含氧量等等,給運動參與者多些即時參考數據。

久違了的渣打馬拉松終於可以在本周日上演。(Shutterstock)

久違了渣馬!

今次全馬躍躍欲試的長跑初哥,在這餘下2、3天可以做些什麼準備工夫?對有經驗和能力攻全馬的朋友又可以做什麼?

要為精英運動員制訂一個合理的薪酬水平的確不容易,像這般棘手的工作,還是留給體院去做吧。(Shutterstock)

全職訓練,你願意嗎?

如果跟一位大學畢業,初入職做老師比較,精英運動員的收入相對不算吸引,因為大學畢業新入職老師平均月薪是31676元。話雖如此,如果扣除每月的衣食住行的開支,相信這筆收入剩下可以儲存的部分也不會太多。

3年後27歲的何詩蓓(左二)仍有很大機會為香港拿下奧運獎牌。(亞新社)

港隊3年後可以延續嗎?

作者認為,乒乓球女團三人組合在未來3年可能會出現變動,因此能否繼續為港隊爭光存在很大變數。其他選手又能否在下屆奧運延續他們奪取獎牌的實力和機會?

為港爭光後的張家朗,在東京奧運選手村。(張家朗Instagram圖片)

輕裝上陣 創造奇跡!

張家朗取得金牌後表示,賽前不相信自己可以取得這面金牌,其實相信就連全港絕大部分巿民也都不曾想過。可能正因此令張家朗在沒有任何包袱,兼只要求自己打好每場比賽的輕鬆心情下,終讓他愈打愈好。

期望在疫情困擾下的東京奧運會能夠安全舉辦,香港運動員能夠在獎牌上作出突破。(Shutterstock)

我的第10個奧運

屈指一算,今屆奧運是我參與TVB奧運轉播的第10個。不數猶可,一數也把自已嚇了一跳,這是我的第10個參與主持和旁述的奧運會。

在每次步行的時間,中間加插10至15分鐘的緩跑,這樣便在安全鍛煉下增加運動的效果。(Shutterstock)

行好還是跑好?

年長體弱、過重或肥胖人士,適宜步行,由慢步逐漸增加步行的速度和持續時間。當運動幅度擴大,其運動量有機會與緩步跑的運動量相若,甚至超過。

比較偏重體力的項目,例如田徑,最近也興起男、女混合參賽。(Shutterstock)

運動平權能走多遠?

如果要一視同仁,不考慮先天條件給予兩性的差異,硬要推行性別無差異的唯一男女共通的比賽平台,到頭來會令更多女性比賽的機會被扼殺。

低溫會令到血管收縮,增加心臟在運動時的供血能力。(Shutterstock)

寒冬運動猝死

早前,香港一天內有3名人士因行山、跑步和游泳而死亡,當中個別的死亡可能跟天氣寒冷有關。據報是一名具備豐富長跑經驗的人士,他的猝死也令很多朋友感到驚訝和難以相信。

兒童階段肥胖很可能延續至成年甚至老年,而身體健康因為肥胖的影響而變差和引發各種疾病的代價也不斷增加。(Shutterstock)

肥才有體面?

在中國內地,仍然有很多家長不想見到自己的孩子長得纖纖瘦瘦的,總是認為孩子太瘦是不夠營養,所以,硬是要給他們多吃和增重。

在此祝李嘉文(右)在退休後能成功的轉型,在新事業中再創高峰。(李氏賽艇姊妹Facebook)

多年征戰難言退休

踏入21 世紀20 年代,這批當年從青少年運動員出身的精英運動員亦相繼宣布退休,近日亦有香港賽艇運動員李嘉文,宣布為她接近20 年的運動員生涯畫上句號。

政府的領導層必須要在防疫的同時,考慮防疫措施所帶來後遺症的嚴重性,並且要及早作出修正和補救。(亞新社)

不能忽視新冠肺炎的後遺症

當我們長時間生活在這種壓迫的環境下,情緒和心理健康都會受到破壞,如果家庭成員間的關係處理得不好,可能會增加彼此間的磨擦,增加家庭生活的壓力。

在現代生活中有很多設施例如扶手電梯、升降機等已經剝奪了我們上落樓梯的機會。(灼見名家製圖)

對抗退化

那天跟一位朋友談及疫情下如何能夠保持身心健康的話題。她也分享了一個讓她要保持恆常力量訓練的經驗。

從日常生活觀察所得,疫情的限聚令與運動場地和設施的關閉,大大破壞了大眾市民的正常運動習慣。(灼見名家製圖)

困獸鬥

長時間逗留在家中的情況下,由於空間不足和運動配套的不便,在增加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和壓力的同時,亦難以做到正常參與運動的效果。

學生不能進行正常的暑假活動,因為所有公眾泳池、沙灘都關閉或被重重紅白膠帶圍着。(亞新社)

政府要解決市民不能出外運動之苦

我們都知道每當落重藥時必會產生更多的副作用,例如市民在長時間限制活動的生活環境下,部分人士的體能、長者的身體活動能力、情緒、學童的社交和戶外活動都會受到影響,而且,部分影響可能是深遠的。

在香港,守護兒童只是在起步階段,很多政策和推展工作尚待業界努力才能向前。(Shutterstock)

我們要守護兒童

自從近年Me Too 事件爆發後,全球都關注體育界對年輕運動員的保護問題。最近香港的國際援助會也舉行了一個針對體育界關注保護兒童的圓桌會議,得到參與團體和機構的認同。

對於青少年來說,運動場地關閉,泳池也上了鎖,那又可以做些什麼運動?(亞新社)

不能被疫情打殘

本來暑假是很多學生和家長一齊享受旅遊和很多戶外康樂活動的季節。但現在這些以往很容易便安排得到的理所當然活動,相信在今年暑假難以實現。

經過停課後,很多學生都長了肉。如果沒有家長在場督促,學生的體能鍛錬難以持續。(亞新社)

第三波疫情下如何尋找運動出路

之前的停課時期已經造成不少學生,尤其是小學生未能維持應有的身體活動和鍛煉,加上連課外活動及運動隊伍的訓練都取消,令學生們更加無法達到世衞提出青少年每天要有最少60分鐘體能活動的建議。

一刀切封閉球場令很多年輕人和大眾市民減少運動機會,導致身體退化或不適應。(灼見名家圖片)

室外籃足球場重啟解封

康文署轄下的室外運動場地,包括最多人使用的籃球場和足球場,在6月20日正式重新開放。我認為這個是遲來的解封,如果政府能夠在人流管理上做些工夫,很多室外場地便早已解封。

隨着香港三位頂尖球手歐詠芝、歐鎮銘、陳浩鈴的退休,相信港壁球隊在2022年的亞運會上要維持奪牌的優勢極不容易。(香港電台視像新聞截圖)

壁球發展困難重重

80至90年代初,是壁球在香港發展最蓬勃的時期,也是當時的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發展運動場地和設施的黃金時期。這個發展規劃,曾經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參與壁球運動。

論雙方的實力是一場十分懸殊的比賽,那為什麼馬保國(左)還參加這場比賽呢?(YouTube截圖)

武術實戰脫離不了科學

中國武術真的打得嗎?很多不同門派的習武者都相信自己的一派是最好最打得。尤其是那些習武多年的師傅,在很多徒弟擁護和吹捧下,都自以為自己最打得。

從鬼門關回來的約翰遜改變了以往對個人健康的看法,尤其是肥胖,一個幾乎令他送命的原因。(亞新社)

修身抗疫

自己做好本分,讓身體強壯,增強抗疫能力的同時,也可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在疫情下沒有教練工作和收入,令不少運動員及教練的生活開支出現困難。(Shutterstock)

教練工作屬食物鏈的低層?

長跑健將紀嘉文因新冠肺炎的影響而被迫停止他的教練工作,但為了生計,要去揸的士搵錢。感到無奈的紀嘉文接受訪問時,感慨教練工作屬於食物鏈的低層,經常都不受重視。

一般來說,增加了的負荷量,在訓練後第3、4 天仍未能恢復,甚至疲勞和酸痛更加明顯,那就是運動量太大了。(Shutterstock)

調節運動量維持免疫力

在天氣回暖及疫情趨於穩定和減輕之際,在運動的時候仍需要保守一點,不要過於進取,導致過度訓練,降低身體的免疫力,讓病毒或細菌藉着運動後3至72小時的空窗期入侵你的身體,把你變成一位病人。

疫情下不戴口罩在戶外跑步應保持多遠的安全距離?這個問題也有學者研究。(Shutterstock)

疫情下的安全運動距離

新冠病毒疫情下,互相交換位置的配速跑步訓練會否增加病毒傳染的風險呢?當然,一起訓練的跑手沒有病毒攜帶者就不是問題,但不幸如果當中有一位是帶毒者,那麼跟在一起跑步的人士是否會被傳染?

春光明媚,不少足球愛好者都渴望可再次享受在戶外比賽的樂趣。(Shutterstock)

在家居還是戶外做運動?

無數家庭的小朋友,每天都困在那數十呎可以活動的空間,在不斷的鼓勵和打氣下堅持一些家居運動,他們和家長們都很努力,但畢竟這種日子已過了接近一個月了,未來還有14 天,更可能再有第4 輪的14天。

我們要明白,當今天的新冠病毒走了,很可能又有另一個變種的病毒來臨,我們必須要時刻警惕,由提升自我抗疫力做起。(Shutterstock)

提升自我抗疫能力

繼2003年沙士後,今次突如其來的疫情,令我們想到新冠病毒的殺傷力,而在沒有疫苗可供治療的情況下能夠抵抗這個病毒的便是自己身體的抗疫能力。

我們必須先調整自己的心態,發揮同理心和忍耐精神,改變一下平日慣常的生活習慣,包括運動習慣,以調整自己因得不到從這些習慣的滿足感。(Wikimedia Commons)

忍耐還需忍讓

平日這些運動場地是很多因停學而不能回校上課的學生的主要運動和放電的開心地。相信這次的封閉措施,讓很多喜愛運動的學生們不開心。

如果奧運順延一年到明年夏天之前開幕,那麼運動員便多了一年的時間,原本備戰的計劃也要立即作出改變。(亞新社)

備戰東奧需重新上路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提出的把東京奧運延期的建議,並同意在明年暑假前舉辦。對於這個決定,相信大部分體壇人士都了解和諒解。

如果事前沒有了解所行的路徑的難度和所需的時間,在行山中途或行畢後可能會出事。(Wikimedia Commons)

任何運動都需要做好準備

為人父母的當然希望他們的子女可以有些運動,但如果事前沒有先計劃一下,這些看似輕而易舉的活動或運動,可以會帶給你一些身體上的傷痛。

能夠在職業生涯連勝22場,曹星如當然有世界級技術水平和實力。(亞新社)

曹星如展示了香港精神

曹星如的最大考驗是在短短幾天連續應付比他年輕7、8歲的對手,而且場場都是3 個回合和每回合3分鐘難有喘息的硬仗。但無論如何,他已經展示了香港人的不屈精神。

以今次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地區開始蔓延的情況判斷,我對今屆東京奧運能夠如期於7 月24日開幕並不樂觀。(Shutterstock)

東奧騎虎難下

過去多屆奧運中,不能舉辦的都是跟世界大戰有關,而上屆巴西里約奧運雖然受到寨卡病毒的影響,最終也成功舉辦了,但今次東京奧運又如何呢?

舒拉寶娃以18歲之齡登上世界女單排名榜首位。相信她的網球生涯中一點點遺憾的是未能在2012倫敦奧運會摘金。(Shutterstock)

俄羅斯美少女退休了!

舒拉寶娃一出道便成為最吸睛的女子網球手之一,那時候的她,不單止球技了得,體形也高挑(1.88米)勻稱,樣子美麗而清純,的確令很多球迷愛護和傾倒。

家長們可以自發互助,輪流充當活動督導,組織幾位小朋友在安全的環境下進行一些體育或體能活動,一星期最好有3至5次。(Shutterstock)

抗疫是持久戰

既然我們知道這場抗疫是持久戰,我們便要積極考慮一些應變策略,不能總是天天「閉關自守」,這樣下去,家長小孩的身心也變得不健康。

我們知道因疫情而讓我們多了很多親子時間,而在選擇運動時,也必須要考慮自己本身的體力和身體狀況,避免自己過度勞累或受傷。(Shutterstock)

親子運動與勞動

要上班工作的父母,無論如何忙碌,都會盡量抽些時間帶他們的子女到公園或戶外運動場地,讓他們跑跑跳跳、踢踢波、打打籃球,令過剩的精力可以宣洩一下。

在這段日子,最簡單可行的是利用住所附近的公園或公共空間去做一些輕至中等程度運動量的運動,例如步行、急速步行、緩跑、徒手操和伸展運動等。(Shutterstock)

抗疫運動

對一些慣常戶外運動人士,始終不習慣把平日的運動習慣全部改在家中進行。實際操作上,並不是我們想像中說一聲做居家運動那麼簡單。

如果戴着口罩做運動,便應該把運動量調低一些,讓吸入的氧氣能夠供應運動所需的份量。(Shutterstock)

運動不能停下來

一些本來平日都習慣到康文署轄下的體育館打波和健身的市民,現在卻無處可去,每天屈在家中,悶到發霉,身體沒有得到鍛煉之餘,心情也變得悶悶不樂,問我怎麼辦。

在健身室見過一些練習人士戴着口罩鍛煉,但他們戴的是專為訓練而製造的口罩。(Shutterstock)

戴口罩做運動

眼前一些跑步的朋友,為了繼續加強對病毒的防禦,面上仍然戴着口罩,究竟戴着口罩跑步會影響呼吸嗎?

世界頂級跑手基保捷去年10月在刻意鋪排下成為首位在兩小時內完成馬拉松的跑手,但卻引發爭議。(Shutterstock)

科技與紀錄如何取得平衡

去年10月,世界頂級跑手基保捷在刻意鋪排下成為首位在電視直播下以1小時59分40秒完成馬拉松的跑手,卻再次掀起運動員藉科技協助取得好成績的爭議。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