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國史教育中心

事實上,各學者若然被邀到香港,學校更可作出推動,網絡拉開,使師生乃至家長們互動更大、受惠更多。(Shutterstock)

香港中國學術人文川流計劃

「川流」計劃的初衷,是以師生為本的前線立場與視覺,推動三國(國史、國學、國情)學問及價值。隨着「川流」計劃開展與互動,人文精神,涓涓細流,家國情懷,各按校情,將會得到進一步的充實,最大得益就是學生。

首先,要知道紡織品在古代有貨幣的功用。(Wikimedia Commons)

文化好 古文好 中文好

《莊子》有謂:「得意而忘言」,說明言與意,實為表裏關係。同理,要學好古文,離不開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國向來有文史哲不分家的傳統,這道門檻確實要學子下苦功,才能跨越。

教育局常任秘書長李美嫦太平紳士(左三)揭曉最終結果,李時珍獲得逾半票數的32000多票,膺選第三屆「年度中國歷史人物」,結果讓主辦及各支持單位感到欣喜!(灼見名家圖片)

「三國」教育的實踐

過去23年,香港學校的政策規劃、課程考評設定、校內外的教育推動,對如何認識一國是兩制的磐石、如何認識國史(中國歷史)、國學(中華文化)及國情(國家與香港連體所處的內外情勢發展),確實都掉以輕心。

毋忘對自己國家的歷史與文化,心存敬意與尊重,香港、國家與世界三者缺一不可。(亞新社)

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

「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的宣傳資訊進入各中學,遇上「短板」失聯,石沉大海是自然不過的事。幸蒙不少學校以生為本,能將相關訊息,輾轉傳給對學史有興趣的中六同學,最終仍有40多所中學的代表參加。

錢穆(左一)是孫國棟(左二)的老師,而孫國棟就是李金強(左三)的老師。(Wikimedia Commons、國史教學中心視頻截圖)

國史教育在香港的明燈

在政治覆蓋、顏色要分明,不是朋友便是敵人,價值異常混亂的香港現況,讓全港師生唸唸《國史大綱》的十多頁前言,摘取一句,一國之民要對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存溫情與敬意,會起春風潤物育人之用。

《細說王安石》舞台劇獲優質教育基金贊助、觀塘劇團籌辦演出,上周一連三天公演。(國史教育中心圖片)

細說王安石

從王安石留下千古傳誦的「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名句,可窺見千年前新法推行的猛烈,思考王安石究竟是貪勝障限,抑或是一份不畏浮雲遮望眼、敢於面對頑固反派的勇毅?

《細說王安石》舞台劇是中國歷史人物選舉2018系列第三個活動,一連三天的演出,最後兩天完場後,還設有座談會,製作人員與觀眾互動交流。(國史教育中心圖片)

獨守千秋紙上塵

王安石《讀史》一詩自歎「糟粕所傳非美事,獨守千秋紙上塵」,盡見苦無同道之意!情是付出,無付出,怎能有收穫?安石新政無知音,已是意料中事。

五四火紅又百年。歷史是過去與現在永無休止的對話!(灼見名家圖片)

五四運動在香港

百年前的五四愛國運動在香港,英國殖民政府,祖家在英國,當會「冷靜」處理,想方設法拘捕五四發動者,英國人深諳,容許在香港反日,骨牌效應,香港的中國人,必然反英、再反列強!

「一國兩制」的實踐,也只有國脈流動,兩制才能繼續,是情、是理、是法的有機結合!(亞新社)

國脈流動 兩制繼續

歷史因緣,造成香港政治、經濟,文化的獨特與生命力。一國兩制,身份認同的價值教育必須推出,不能含糊,也不能急不能躁,卻需要彼此各就各位、負責任地在各自的崗位,重新出發。

《巴黎和約》簽署地凡爾賽宮,當年日本代表有五個席位,中國預席只有兩個。(Wikimedia Commons)

弱國無外交

參看當時北洋政府外交總長陸徵祥墓葬之地,閱讀他的回憶錄所載的一句「弱國無外交」,一切盡在不言中,形勢比人強,當時又貪又弱的中國,就算再出色的外交代表,在弱肉強食的國際情勢下,又能爭取些什麼呢?

Page 1 of 2 1 2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