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賀獲諾貝爾醫學獎科學家 讚揚拓技術助開發新冠疫苗
兩位科學家榮獲諾貝爾醫學獎,包括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卡塔琳考里科教授。中大新聞稿形容,對於教授獲2023年諾貝爾醫學獎感到非常興奮。
兩位科學家榮獲諾貝爾醫學獎,包括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卡塔琳考里科教授。中大新聞稿形容,對於教授獲2023年諾貝爾醫學獎感到非常興奮。
為了維護吸煙者本身的健康,同時避免無辜者因外衣沾到二手煙帶回家後,令家人和小朋友接觸到致癌物質,由此產生二手煙甚至三手煙的受害者,禍延下代,政府有必要採取更嚴厲的控煙措施,杜絕「火車頭」行為。
中秋佳節,食月餅一般少不得,外出慶祝飲食也一般高油、鹽、糖。因此需要盡可能加快身體代謝,讓身體轉化食物時產生的毒素盡快排走,也讓3個重點負責排毒的器官保持高效運作,等待過節後才開始修護保健吧。
由30位大灣區內腫瘤專家組成的精準腫瘤醫學工作小組,經過近兩年研討後,發表「大灣區精準腫瘤醫學共識文件」,就精準腫瘤學未來發展以及建立標準提出倡議。
盲目拔高、不符合史實的「歷史」論述,看似往中醫臉上貼金,但卻很可能會混淆傳統中醫的本來面目,導致我們無法從歷史中獲得啟發及反思,更無助處理現實問題。
核心肌群由腹腔內數個深層肌肉組成,作用是協助穩定腰椎和骨盆活動;強壯的核心肌群可以抵受由四肢回送的反作用力,和承受身體本身的重量,減低脊柱和腰椎負擔,維持身體的穩定性;最後附有鍛鍊核心肌群的方法。
財政司前司長梁錦松在深圳開設首家港資大型私家醫院,提供24小時急診服務、綜合及專科醫療,望紓粵港同胞燃眉之急,醫院收費透明,不收紅包,着重醫療教育,力推康復醫療、居家醫療概念。
由前世的寂寂無名,到今生的聲名鵲起,再到現在的國民神藥,板藍根只用了不夠半世紀的時間,就遙遙領先那些使用了數千年的傳統中藥,成為橫跨中西醫學,左右逢源的萬能中藥,堪稱中國藥物史上前無古人的壯觀奇葩。
深受元素論和實證觀洗禮的現代人,真的要去了解傳統中醫,一點也不易。但既然運用了中醫藥,那就要弄清楚,在思維和操作上,中醫和西醫是截然不同的兩個系統。這是搶購板藍根或其他中成藥之前,必須弄明白的問題。
用現代科學來研究草藥,如此思路當然可以,但必須認清的是,這是一種和中醫基本上毫無關係,依然處於初步嘗試的進路。這種思路充其量只具參考價值,絕對不能本末倒置,以免步入廢醫存藥的歧路。
保健品是否食得愈多愈好?有沒有服用種類服用上限?跟藥物不同,保健品成分在身體天然存在,大部分不需要經過肝臟解毒,亦有部分會經身體轉化成代謝物,不經腎臟排走,因此劑量上限可以很高。
中醫的許多論爭,都源自定義分歧。只有弄清定義,了解核心,分清必須條件和充分條件,我們才有坐標準則,就能夠弄清那些反對中醫言論之問題所在,也能夠鑒別某種支持中醫思路中所蘊含的方向性錯誤。
在中西文化激盪的五四時代,魯迅致力批評中醫,其背後隱藏著揮之不去的「西學鏡像」。但這面鏡子能否折射出中華醫學的本質?從魯迅視爲臨床寶典的《驗方新編》入手,不難發現他對傳統中醫並不了解,認知近乎淺薄。
心因性猝死(SCD)每年奪走全球400至500萬人的性命,35歲以下猝死者多為表面正常的健康人。港大醫學院夥《刺針》減少全球心因性猝死委員會磨劍3年,推出首份報告,籲以科技及篩查降低SCD致命風險。
中風,是一種在腦部血液供應受到幹擾時發生的嚴重疾病,是香港「第四號殺手」,如何預防和處理中風?一起聽聽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林冠傑中醫師分享。
劉方柏教授説,「中西醫各有優勢,但西醫的優勢卻相當明顯,而中醫的優勢卻常被人們忽視」。爲何忽視?很值得探討。探討是爲了還原中醫本相,令我們在某些流行卻偏頗誤導的觀念外,找到更為合理的中醫認知及論述。
人與環境關係密切,但並非機械式的直接對等,最終還要看人體對外界因素之反應,具體症狀才是決定病邪性質的根本依據。這就是「外邪之感,受本難知,發則可辨,因發知受」之本意,有助減少自我體質認知的方向性錯誤。
發炎並不是疾病而是身體受襲的警告訊號,當組織受細菌或病毒感染時會出現充血、發熱、腫脹、疼痛等綜合成發炎反應。這些反應有輕重和緩急,急性的發炎某程度來說是身體良好的反應,過度和慢性的炎症便會傷害身體。
我自己的看法是,政府的醫療公帑應該跟病人走。如港人已經定居內地,又沒有打算回港就醫,我認為政府可以對簽署了不回港到公立醫院就醫的人士提高他們的醫療券金額,以幫補他們在內地的醫療費用。
香港中文大學為輝瑞─復必泰疫苗的研發者Katalin Karikó教授舉辦榮譽博士學位頒授典禮,由署理校長陳金樑教授頒授榮譽理學博士學位,以表揚Karikó教授在生物醫學領域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康河中醫診所集團增設營養中心,結合中醫和營養師知識,冀為大眾提供專業、價錢大眾化、性價比高的營養諮詢服務,幫助客戶控制體重之餘,增強健康及預防疾病。
第八屆黃金時代展覽暨高峰會2023將於8月11至13日假灣仔會議展覽中心舉行,130個展位展示數千項世界各地頂尖健康產品、智齡科技、理財服務、大灣區退休計劃等。
FDA的禁售建議,確實有歐美廠商跟從,有廠商則藉此推出含NMN的面膜,藉以規避「口服藥物」的禁售指引。這一舉措掀起一連串的問題,包括比較口服及面膜式NMN的有效程度等。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及威爾斯親王醫院研究團隊最近發現,按患者腎功能調整新冠口服藥物劑量,94%的慢性腎臟疾病患者可以成功完成Paxlovid治療。
肌肉強化鍛鍊是會使到肌肉組織輕微受損,但不會構成問題,在得到充分休息後,肌肉反而會重生而變得更強壯。衝擊波便是藉着輕微的破壞效果,刺激腦部啟動肌肉和骨骼的修復程序。
新冠肺炎患者直接死於嚴重急性肺炎的機會較低,雖則如此,體內病毒卻多了時間和機會去破壞其他器官!具體策略如何應對?除了醫學界以外,也需要社會各界及早分析和統籌。
范鴻齡再度獲任為醫管局主席。他在一場演講中表示,香港公共醫療系統做得好,但也面臨供不應求的情況,出現了「可持續性」的問題。他列舉了多項措施緩解公立醫院面對的問題。
手癬的發生往往比足癬會遲好幾年,通常是由足癬傳染過去的,形成所謂「兩腳一手症候群」。由於手癬相對較少見,一般由足癬、股癬傳染而來,所以積極治療原發疾病非常重要,可減輕復發機會。
新冠的影響力雖已逐漸在我們生活中淡去,但仍要注意如何避免再次中招。中了新冠之後再注意什麼?哪些藥材和食物有助於化痰止咳?一起聽聽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林冠傑中醫師分享。
《傷寒論》作者張仲景在東漢時已提綱挈領地説出臨證名言:「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症治之」,即是該用何種思路、方劑和藥物,必須根據病人的具體狀態再下決定,而不可反其道而行,被理論和觀念牽着鼻子走。
新冠及感冒引致喉嚨痛怎麼治療?中醫古方鹹竹蜂為何見效?一起聽聽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林冠傑中醫師的分享。
情緒病被世界衛生組織視為第二號疾病殺手,中醫如何辨證論治紓緩壓力?一起聽聽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林冠傑中醫師分享。
精神分裂症是一種遺傳性疾病,到底它與基因有什麼關係?父母管教手法如何影響患上精神病機率?一起聽聽著名精神科醫生曾繁光的分析。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著名病毒學家何大一教授與香港大學(港大)微生物學家袁國勇教授將聯手成立全球聯盟,共同開展新發傳染病研究。
家長需要正視孩子的體質偏向,不但要予以飲食調理,更需調整生活習慣,從根本上改變孩子「三有餘而四不足」的狀態,而不是南轅北轍,火上加油,忽略孩子之身心需要,令不足的更為缺乏,令多餘的更加泛濫。
政府昨(12日)發表《控煙策略諮詢文件》,諮詢市民是否贊成禁止向某一日期後出生的人士售賣煙草產品;增加煙草稅步伐等,以穩步邁向活力健康、無煙香港的策略。諮詢期至9月30日。
不少人談起精神病神色大變,更有甚者因逃避而延誤病情,認識精神病消除歧視方面我們需要怎樣做?一起聽聽著名精神科醫生曾繁光的分享。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