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要培養個人思考能力,關鍵在於掌握正確的思考方法。簡而言之,思考方法可分為批判思考和創意思考兩大範疇,前者重邏輯思辨和知識運用,以縱向的線性思維為主,旨在明辨事理;後者重視發散性的橫向思維,協助人們突破既有框架,天馬行空,有所創獲。關於創意思考,筆者之前在本欄已撰文申述,現在此淺談一下個人對批判性思考的體會。
學懂如何分辨是非
什麼是批判思考?有人認為「批判」二字予人着重批評之感,故稱之為「明辨性」思考,與中國傳統的慎思明辨一脈相通。本人無意在此討論批判性思考一詞的翻譯是否準確,但是從思考方法學上說,「批判思考」可以泛指要知道什麼是真、善、美,旨在學懂如何分辨事實的是非黑白,判斷信息的對錯真偽,當中固然要去偽存真,慎思明辨,在發現何者為對和何者為錯的同時,自會涉及對錯誤信息的批判,兩種翻譯方式也有一定理據。值得注意的是,將它翻譯為批判思考,會予人批判現況、攻訐別人、重批評多於建設之感,但也可以理解為獨立分析,不囿於成見;將它稱為明辨性思考,含有辨識事物關鍵之意,似有睿智散發其中,令人撥開雲霧見青天,但也可能被指欠缺社會批判精神。另外,批判思考着眼於如何正確思考問題,它既可用來批評別人,也可以進行自我反思;批判思考的運用,可以是處處反對,吹毛求疵,但也可以是支持論證,及早發現問題,促進改良和合作,所用存乎一心。
無論採用哪種翻譯,筆者認為批判思考這門學問的重點是研究分辨是非黑白的方法,以及討論對錯真偽的原則。對批判性思考能力,我會理解為「好奇和求知的態度」、「見多識廣的學養」、「良好的思考技術」三者結合。因此,我認為「為反對而反對」的人士,對社會現象、社會規範和別人觀點一味採用批評和攻擊者,只問立場而不問是非的行為,本身也就是違反批判思考的表現。所謂「是其是,非其非」就是這個意思。同樣道理,雖然批判思考重視如何思考得清晰、縝密及合理,但這不是說我們只需思考推論,玩弄語理邏輯,就萬事大吉,因為思考背後應有理據,批判也離不開知識、理論、經驗或事實。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與學是不可分割的。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也清晰說明兩者的關係。
檢討訓練批判思考的方法
正因如此,訓練批判思考能力的教學方法,當然包括思維的技巧,諸如評估理據的方法、掌握辨識觀念和定義法則、討論命題之間的邏輯關係、學會有系統地分析及解決問題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不過,要思考正確其實先要盡量掌握正確和全面的資訊,而教授批判思考也必須結合課程內容,否則只有理論而無視事實和學理,實是不學無術,言不及義,結果也只是流於「吹水」。當前,教育當局和香港教師倡導的教學法,受建構主義理論影響,常強調議題探究法或學會學習,重視學生自我探索,主動建構和發現知識和事理,表面上有利於批判性思考的學習。然而,只用議題探究法,只重活動設計,只重互相討論和啟發,無視直接講授法,甚至將「教授知識」和「單向講解」妖魔化,恐怕也不利思考能力的教學。其實,議題探究和教授講解各有優勢,並不互相排斥,只要有機結合,用得其所,都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講授能先鞏固基礎知識,將知識甚至思維方法和通則系統化,可補建構主義強調探索及體驗、以致流於零散的不足;探索和建構的過程,遇到知識不足或迷失方向時,教師適時介入以補其不足,也是有所必要。因此,因應不同課題和學生性向,如何設計講授與探索的先後次序和輕重比例,也是教師的專業素養的表現。
要言之,當前香港教育界在教授批判思考時,有否輕知識而重吹水技巧、輕系統講授而重五花八門的活動、輕建設而重批評、輕獨立思考而重掌握套路,以致歪曲批判性思考的原則,實在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