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布局,香港只是棋子,用作牽制大陸,香港對美國沒有地緣政治價值。但是中美對峙,香港很難獨善其身,早晚會成箭靶。(亞新社)

香港的命運

往後香港局勢如何發展,主導權在中央,特區政府只是聽命而行,中聯辦換人,應是中央「出招」的第一步;有了這一步,換特首的機會就更低,很多香港人也許會大失所望了。

「中環價值」雖然受到不少人質疑,然而它代表着一種香港精神和身分;它雖源自英國,但成就它「名揚中外」的,卻是香港人。中環如果要「趕走」香港人,難道不是一個極大諷刺嗎?(亞新社)

中環人.香港人

香港向來崇尚自由競爭,可以廣納來自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人才,然而近十多年特區政府輸入的外勞,或大專院校研究院課程招收的學生,絕大部分都是內地人;原意是國際化、多元化的人才計劃,最後變成內地化、單一化!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可以在貿易議題上叫板美國,但貨幣政策上,人民幣仍要跟美元「掛鈎」,因為美元是國際通用貨幣。(Shutterstock)

香港是棋子 戰場在貨幣

中美貿易戰談談打打,加上美國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中美對抗之勢已成,香港在這場大國「鬥爭」之中沒有什麼角色可以扮演,反而因為「一國」利益要先行,香港只能配合北京的政策,自主發揮的空間近乎零。

區議會選舉戰果將成為泛民陣營日後擴展勢力的基礎,也可以為明年立法會選舉提供大量助選樁腳。

民間自救

當政府不作為的時候,民間唯有自救,踴躍投票也是自救的一種方式。區議會選舉投票是一次集體表態的機會,支持非建制派候選人,就等同反對政府、向政府投「不信任票」。

中大段崇智校長在6月之後就曾兩次公開與學生對話,二號橋被佔之後也親自到場勸學生撤出,親力親為,怎可以說是卸責!(亞新社)

為何要怪罪校長?

政府對事態的回應無法有效化解危機,而風波起源又非關各家大學,怎能要求大學校長去化解危局?政府對止暴平亂也束手無策,試問大學校長又可以做些什麼?

只要有任何一起意外造成平民傷亡,街頭暴力和民眾抗議又會出現,此起彼伏,令香港陷入一個無法走出困境的死局。(亞新社)

悲情城市

香港的悲情,是我們有成熟的公民社會,但政府卻不以開放的態度與民眾對話;我們有不同背景的精英,提出了各種解困方法,但政府充耳不聞,一概拒絕。

林鄭下台與否已經不再重要,誰接班也無關宏旨,到北京的全盤策略出台,在台上的特區政府班子只需代入角色、「做好本分」就足夠。(亞新社)

後林鄭時代

後林鄭月娥年代,香港面對的是一個更脆弱的政治環境,官民之間缺乏互信,社會上因政見分歧而導致水火不容;香港在幾個月之間變成無領導、無方向、無安全感的城市,瀰漫着一片信心危機,情況比1980年代初更差!

早前富商李嘉誠公開發聲,希望執政者能對未來主人翁「網開一面」,隨即惹來「愛國愛港」社團及負責人全力痛擊。(灼見名家圖片)

打地主不如售公屋

拿地產商祭旗,不會有太多反對聲音,但對當前「止暴制亂」不會有什麼效用,對爭取民心同樣起不了什麼作用,只是政府想顯示自己仍有些作為、希望能「做啲嘢」,如此而已。

港交所這次倉卒出擊,明顯是過於急進、好大喜功,結果是未能成事卻反而累事!(灼見名家圖片)

眼高手低

港交所收購倫交所大計其志可嘉,但時機拿揑不準,消息突如其來,收購方案則明顯思慮不周,令一個好意念很快就出現反高潮。倫交所的回應更間接貶低了港交所和香港的地位,無形中令香港在低迷時期再吃多一記悶棍。

調動武裝協助平亂,應在什麼時候退場?退場後如果「暴亂分子」又再搞事,武裝是否又要再來?(亞新社)

大軍壓境

中央可以動用武裝協助平亂,也可以貫徹問責精神,撤換官員以平民憤。兩者衡量,哪一個方法對港更有利?以中央的智慧,應該可以明智決定吧。

如果香港對大陸沒有特殊作用,解放軍出動平亂早就發生,西藏和新疆的歷史可供借鑑。(亞新社)

贏回民心 方能止暴制亂

當前的反修例「戰場」不在街頭,而在民心、民意。無法撫順民情,很難平息街頭亂局。但目前所見,政府在民意戰方面並無任何策略。「止暴制亂」不能只靠警察,必須靠市民支持,才能成事。

現在只靠警察應付來自四方八面的抗爭行動,社會是不可能恢復秩序的。(亞新社)

終局之戰

激進分子行動不斷升級、特區政府拿不出解決方案、北京不能坐視不理,一場終局之戰,很快就會上演。到底向來被稱為福地的香港,是否可以像以往一樣逢凶化吉,很快就有答案。

香港現在處境正是風雨飄搖,如果不能及早重返正軌,我們日常生活、經濟和社會發展都會受影響。(亞新社)

等待黎明

一個城市假如塌了,「重建」之後也許會更堅強。黎明尚未到來,港人能夠做的也許是發揮集體智慧,由民間自救,為自己找一條出路。

一個政府如果連人民想要什麼、不要什麼都搞不清楚,又如何與民同行、與市民connect?(亞新社)

自製危機 咎由自取

6‧9大遊行百萬人上街,群情洶湧,但政府仍然堅持去馬,錯失了退讓緩和的時機。一錯再錯,整件事令人覺得特首剛愎自用、有勇無謀,修例最終觸發一場政治危機!

美國所用的「霸凌行徑」,目的其實是為了延續美國的霸權地位。(Shutterstock)

霸凌與霸權

以美國主導的全球化經貿體系,曾被視為是開明進步且無可爭議。但踏入21世紀,卻有愈來愈多人對其感到恐懼和疑慮,最明顯的是歐洲:失業率居高不下、移民人數太多、恐怖主義猖獗,令選民人心思變。

香港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當中美博弈鬥個你死我活時,香港已無置身事外、站在「中立」位置的選擇,只能一面倒向中國一邊。(Shutterstock)

射人先射馬

射人先射馬,如果美國把矛頭對準香港金融市場,不管真假,甚至是「莫須有」的罪名,大張旗鼓搞幾件「大案」示眾,香港金融市場固然受創,也可同時擊中內地要害!

中美貿易戰會打下去,但兵戎相見的熱戰機率則極微。(Shutterstock)

《上甘嶺》的現代版

邊打邊談,激起民族主義情緒,是內地官方慣用手法,對日本和韓國皆如是;但在官媒上說得慷慨激昂,只是配合「鬥爭策略」的需要,在國際大氣候出現轉變時,彼此就會和好如初。

如果郭台銘能夠勝出,將會改寫台灣的政治史,或許會鼓勵更多富豪、企業老闆參選。(YouTube截圖)

富豪做總統

郭台銘參選總統,將會是台灣政治非常精彩的一幕。如果勝出,對兩岸關係肯定會帶來大變,對香港也許同樣有啟示──商人治港,或許有機會捲土重來。

醫委會內反對引入海外醫生的「勢力」到底來自哪裏?(Shutterstock)

醫委會解決不了「技術問題」?

醫學界和醫生組織都公開表示贊成引入海外醫生,解決人手不足問題。既然有共識,斷無理由沒有任何方案可以得到醫委會支持!上周三的投票結果不關乎「技術問題」,是仍有委員不是「真誠」希望引入海外醫生。

有人認為,何志平志在「報國」,希望為國家效力,主動打通跟非洲國家的關係,是「國民外交」行為。(何志平網誌)

沒有「國民外交」的空間

我絕非質疑何志平先生的為人和行事,但他以個人之力參與國際石油交易,很明顯是沒有充分評估這些活動的風險,亦可能不了解在當前的體制下,中國公民並沒有多少從事「國民外交」的空間。

美國在香港的意識形態工作其中之一﹐是將香港打造成展示西方民主價值的「窗口」。(亞新社)

和平演變‧香港

在大陸嚴防和平演變容易,在香港則非常困難,因為按照一國兩制的原意,香港在制度上仍然可以跟西方世界接軌,而且香港人也從不抗拒西方的文化價值觀。

有評論認為今年預算案「平平無奇」,確是如此。既是特首施政的註腳,預算案何「奇」之有?(陳茂波Facebook)

財多好辦事

財多好辦事,在社會政策上大手筆投入、不斷動用公帑「購買」社會和諧,卻迴避老大難的問題,已經成為本屆政府的一項「特色」!

處理香港和內地(還有台灣及澳門)之間的移交逃犯問題,涉及兩地司法管轄權、法律制度以至對法治的理解,都是高度敏感的議題。(Shutterstock)

頭痛為何不先醫頭?

以現有的「一次性個案」方法先解決問題,對兇案死者的家屬是最大幫忙。現在因移交逃犯的爭議鋪天蓋地,反而令人忘記了案中家屬的悲痛,很明顯是輕重不分。

政府對人口老化問題後知後覺,關起門來制訂政策,離地脫節,是無所作為的表現,也是對社會一股有生力量的最大浪費。(亞新社)

迎接「新生代」老人

近10年來陸續「登陸」的港人之中,相當一部分受過大學教育,他們對政府的期望和「批判能力」都遠比上一輩高。政府的安老政策,必須適時調整以應付一批「新生代」老人的來臨!

英國脫歐、歐盟衰敗,告訴我們縱使有良好願望,但深層問題如果無法解決,合作也將無以為繼。(Pixabay)

「脫」還是「不脫」

英國公投決定脫歐之後,就「如何脫歐」的談判,英國真的是進退失據,跟以前很多人覺得英國政客老謀深算、成竹在胸的印象完全不同。脫歐派既要「脫」,但又想向歐盟爭取更多好處。

(左起)何志平涉嫌賄賂非洲國家官員、美籍華裔科學家張首晟自殺、華為副董事長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背後是否有「無形之手」在策劃布局?(亞新社、Wikimedia Commons)

疑幻疑真的陰謀論

陰謀論所指的,是和中國大陸高科技發展有關的一些頂級人才和企業離奇地接連出事,彷彿背後有一對「無形之手」在策劃布局,目的是為了阻撓和破壞大陸在高科技發展的進程。

韓國瑜直言承認「九二共識」,卻無礙他勝選。這種事這種人,只有在民主選舉中才有機會出現。(亞新社)

始終精彩的台灣選舉

國民黨訴諸經濟議題在九合一選舉大翻身,相信兩岸關係尤其經貿發展將會因此而得改善。然而大家也許還記得,馬英九年代大陸、台灣關係緩和,經貿往來頻密,但國民黨卻在2014年選舉大敗,兩岸關係正是原因之一。

大館如今變身成為歷史和文化的公眾平台,它應該是香港一個開放和包容的地標。(灼見名家圖片)

貫通中西廣納百川 方為香港本色

貫通中西,廣納百川,是香港過去百多年的特色,這裏收納過不少通緝犯、政治犯、落難文人、學者等,也是戰亂時期商人和平民百姓逃難安身之地|他們沒有視西方為「敵對勢力」,反而創造了不少中西合璧的輝煌成果。

名人逝世,往往是一個時代的結束。新時代,自然會有新的名人登場,循環不息,毋須太過唏噓。(網絡圖片)

逝者如斯

時勢造英雄,很多名人的成就,今天已無可能複製。查良鏞先生能夠跨越不同領域但都可以成為獨當一面的人物,現在還可以有這種人嗎?

如果颱風威力升級,我們的基建是否足以應付?我們到底要做些什麼預防?風災過後,恐懼和疑慮其實仍然揮之不去。(亞新社)

我們的基建安全嗎?

香港是「基建之都」,政府願意大手投資在基建。當我們的跨境大型基建相繼建成之後,政府是否應該把注意力放回本土,為本地基建的抗災能力及提高安全系數投入巨資,為香港人打造一個真正安全的現代城市?

第4頁,共6頁 1 3 4 5 6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