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過去作為緩衝區、發揮調解中和角色,現在黨中央直接領導下是否仍可發揮自如?(灼見名家圖片)

黨中央直接領導港澳工作

中共以黨領政,大政方針均由中共拍板決定,把港澳工作納入中共系統後,香港需全面配合黨的方針政策。具體議題如對美國關係、台灣問題、應付「敵對勢力」等,香港都必須旗幟鮮明、敢於鬥爭。

2023年「兩會」落幕,李強(右)從李克強手上接過國務院總理一捧。(中國政府網圖片)

回歸以來5任總理

香港回歸以來,有4位總理處理過香港問題。香港人對回歸後幾任總理印象不壞,皆因他們的作風都傾向務實,而且總理多處理經濟民生政策,較少涉及政治和意識形態,較容易令人受落。新上任的李強會是什麼樣的總理?

中國大陸今年經濟目標增長僅得5%,相信是長期趨勢。圖示14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中國政府網圖片)

「保五」長期化 香港新角色

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過程中,中央各項政策措施,香港到底有多大知情權、發言權和決策權?涉及香港和鄰近地區的發展計劃上,香港可以如何為自己爭取利益?這也許是新時代特區政府必須正視的新問題。

在全球坐標中,香港正在「移位」。(亞新社)

香港要重新認識世界

新形勢下,香港必須拓展美歐以外的市場和發展空間;而考慮的主要因素,已非單純經貿金融,而是要配合國家的外交和全球戰略。世界不一樣,從現在起,香港應該再認識世界,為自己找一個「稱職」的角色。

大陸足球為何長期不振,一直是個謎。圖示2018年世界盃國足支持者。(Shutterstock)

中國足球還有得救嗎?

《改革方案》公布近8年,中國足球不但沒有好轉,反而繼續下沉。今年2月1日國足輸給越南,是62年來首次,沒有最差只有更差,惹起內地輿論罵聲一片。何解國足的命運無法扭轉?

現在一次大轉向,中國終於重新與世界接軌。(Shutterstock)

抗疫轉向 中國終與世界接軌

中國改變嚴格封控是好事,但政策轉變牽涉面廣,民眾未必有足夠心理準備,在未來一段時間,放寬管控也許會帶來極大衝擊!防疫措施突然急轉彎,內地政府必須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教導民眾在新措施下應該如何自處。

內地近日推出20條防疫措施。包括放寬入境隔離,縮短至「5+3」,並取消航班熔斷。(亞新社)

疫情之後的大變局

經過3年的疫情打擊,加上全球政經環境大變,疫情過後,更大的震盪也許才剛開始。而全球產業鏈重組、美歐全力「去中國化」,都動搖了我們過去對政經世局的認知。在這個大時代,政府的領導能力特別重要。

即使是短短兩天的國際會議,起碼可以對外宣傳香港正在復常。(亞新社)

金融峰會可以救香港嗎?

香港跟西方國家保持聯繫、發揮金融中心的功能,主要是為內地服務;香港成為了國家金融體制一部分,中美互鬥,香港無能為力,但我們固有的優勢必須保持,這是香港和內地城市最大的分別。

卓慧思崇拜戴卓爾夫人。(Shutterstock)

卓慧思減稅失敗的啟示

最新民調顯示,71%受訪英國人認為卓慧思不能得到他們的信任。卓慧思的致命傷,在於她的減稅計劃。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發布第一份《施政報告》,重振香港經濟,特首有何良策?

內地不輕易放寬跟香港通關,如果不思變通,香港最後只會自吃苦果。(Shutterstock)

疫後重建

在政府的抗疫政策下,香港四大經濟支柱全線淪陷,明眼人都看得出,我們正一步步走向衰落;再不改變對策,只有死路一條。

英人贊成維持君主制的比率一直高企。(亞新社)

女王 帝制 軟實力

英帝國雖然衰落,但王室作為國家團結象徵的作用卻歷久不衰。當今世界仍行君主制的國家已不多,英國應該是最成功的一個。王室仍然能夠維持團結國家,以及繼續擔任英聯邦諸國精神領袖,可見其「餘威」猶在。

論吸引人才,香港表現其實並不差,國際排名更在前列。(Shutterstock)

得人才 得天下

香港吸引外來人才的計劃表現並不出色,內地人才來港的意欲亦會逐漸下降。政府應該做的,是持續投資加強本地培訓人才計劃,增強本地人才庫,就可減少依賴從外地輸入。

繼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後,由參議員埃德・馬基 (Ed Markey) 率領的美國國會代表團8 月 15 日又24小時旋風訪台拜會台灣領導人蔡英文。(亞新社)

台海危局 香港還有角色嗎?

回歸之初,台灣陸委會希望香港可以在兩岸交流中發揮重要中介作用;但到民進黨在2000年上台執政後,台灣就不斷攻擊一國兩制。到香港在2019年發生反修例風波,蔡英文政府更看準機會,稱一國兩制「徹底崩壞」。

中美背道而馳的發展,也令全球化衰落,世界開始走向區域化,而香港受到中國經濟影響較大。(Shutterstock)

看內地經濟 不看美國加息

全球經濟將會是一個三分天下之局──美歐一方,中國加俄羅斯另一方,其他就是中小型經濟體在兩大陣營中游走,爭取自己最大利益。香港要站在哪一方不言而喻,現實如此,對聯匯制做好防禦以至後備方案,肯定絕對有需要

未來10年是中美重建貿易體系關鍵時刻。(中國政府網圖片)

做最壞打算

有俄烏戰爭的先例可鑑,中國的上策是避免發生軍事衝突,因為伴隨着戰爭而來的,一定是經濟大倒退,屆時中國的競爭優勢將盡失。

回顧過去10年美對中政策調整,把中國視為頭號「敵人」已是美國府會和兩黨共識。(亞新社)

未來10年 中美對決

中國的構想,是繼續以二戰後的國際體系作為全球治理和國際合作基礎。事實卻是,傳統國際體系正走向終結,美國必會加快主導成立不同合作聯盟,並把中俄排除在外。

新一屆政府最需要的,是一個精幹的經濟財金班子,為香港謀劃疫後經濟轉型、制訂切實可行的方案,而不是口號式的概念。(亞新社)

重振經濟 建一個精幹財金班子

過去3年香港在動盪中仍勉強捱得過去,靠的是名副其實的「吃老本」,特別是庫房充裕的財政儲備。當這些經多年積累的儲備逐漸用盡時,我們還有什麼新的經濟發展足以繼續為港人提供工作職位、為庫房積累財富?

據媒體報道,李家超有意復設中策組,他政綱內亦提出「善用智庫的研究能力,建構優質、多元的智庫生態,提升社會整體政策研究活力」。(Shutterstock)

新一屆政府要做什麼?

經過近3年的社會動盪和疫情摧殘,香港元氣大傷,表面穩定的背後隱藏着一股中產移民潮,及年輕一代的躁動不安。未來5年政府要安定人心,令社會逐步走向和諧,也許需推動幾項大型社會計劃。

作者認為,李家超團隊與其倉卒草擬政綱,不如上任後提交第一份《施政報告》時才公布施政大計。(亞新社)

「局」多好辦事?

特區政府在回歸後施政阻力重重,無法凝聚民心,難以動員民間力量支持政府,歸根到柢都是「三不像」的政治體制,令政府既缺民意基礎,又沒有強大的政治盟友,更沒有堅實的基層網絡支持,與政府架構改組與否相關嗎?

這次俄羅斯的前科,香港應該好好思考,尤其金融領域,是否要及早準備一套應對危機的方案?(亞新社)

當金融成為武器

敵我思維壓倒一切,只要能打擊對手,什麼都可以做。而香港對中國大陸的最大貢獻,正是金融市場連接全球的功能,一旦到了美國要決定「重擊」中國的時候,難道會放過香港的金融體系嗎?

作者認為,有中央力挺,施政理應暢通無阻。李家超的政綱反而因此值得留意,因為它極可能反映了中央希望未來5年香港施政的重點。(亞新社)

特首選戰之方太煮餸──整定

李家超的施政想要得到什麼「結果」?是建屋數量?取地多少公頃?發展什麼新產業?不知道「結果」是什麼,就說「以結果為目標」,如此說法太過空洞,「選民」無從得知他到底作了些什麼承諾!

沒有民意支持、沒有群眾基礎,這是特區政府一直以來的死穴。(亞新社)

馬後炮

人多好辦事,當前的抗疫工作在在需人,但政府動員能力差,連內地送來的物資也組織不了人手派出去,試問更龐大的全民強檢又怎能推行?下屆政府如果是反林鄭派的人上場,又會否為了顯示前任「不負責任」而硬推?

近日全國多地再出現病例。深圳市政府宣布封城7天、進行3輪全民強檢。(Shutterstock)

抗疫政策永遠不變?

對抗疫情,最「正路」的方法始終是開發疫苗、特效藥,以生物科技帶動研發工作。動態清零的方式是結合醫護和行政措施,好處是見效快,但耗用的人力物力太大,只屬一時之計。

民眾面對前景不明,或「預測」會有災難發生,都會以搶購、囤積物資作為自保。(Shutterstock)

搶購 自救 出路

疫情緩和之後,香港真的是百廢待舉。如何重振經濟、恢復對外往來,都要從長計議。中國終歸要重回國際社會互聯互通,香港何嘗不然?適當地展開探討疫情緩和後「與病毒共存路線圖」是務實做法,不是彌天大罪。

老實說,香港沒有條件封城,政府應盡快說明。(灼見名家製圖)

切勿封城

問責是一回事,但硬說政府沒有落實動態清零,而且是故意放軟手腳、陽奉陰違而造成今日局面,我覺得是言過其實,把抗疫工作過度「政治化」了。

行政長官雖不屬中共幹部系統,但中央落實全面管治,選拔行政長官參照內地規條是順理成章。(政府新聞處圖片)

改組架構 有用嗎?

架構重組,目的是為了令政府功能更有效地發揮,政策推行更協調、更有力;但這些都只是組織設計和官僚體系的理順,難度不大,行政長官要做,一定可以做得成。真正難的,是未來3司15局到底可以找什麼人出任?

內地以權力主導的模式,是否正是當前權力圈內高官政客要頻頻跟內地企業高管、人大代表等溝通交際的原因?(亞新社)

官員陪酒何時休

北京明顯挺特首處理這次事件的手法,林鄭可以避過一次政治危機,但這是否表示中央挺她連任?兩者又不能畫上等號。至今為止,北京對下任特首的安排似乎仍舉棋不定,正是因為局勢迷離,要求林鄭下台的聲音才陸續有來。

眾新聞總編輯及行政總裁李月華(左)、主筆楊健興(右)早前向傳媒交待詳情。(亞新社)

第四權

一個開放社會,不需要政府教新聞界如何做新聞,政府不應也不能這樣做。現在新聞界要求的,不是要政府提供「指引」,而是要清楚交代檢控的理由和證據。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接受內地《環球時報》訪問時指出,有一種說法是政府工作做得好、公信力高時,投票率反而會降低,因為民眾沒有強烈訴求要選擇一些議員來監督政府。行政長官此說,不知基於哪一學派的「說法」?(Shutterstock)

投票率與新議會

可以預見,即使經過「淨化」,未來的議會仍然會有各種各樣的利益分歧,以及不同的政治傾向;各個政黨和團體代表不同利益,它們在一系列如土地、稅制、青年、教育、財富分配等議題上,仍然會有不同立場和意見。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今年12月2日正式宣布落實《外國公司問責法》監管細則的最終定稿;此項政策,被視為美國與中國大陸金融「脫鈎」的第一步。圖為美國紐約華爾街路牌。(Shutterstock)

跟華爾街說再見

對中國的科技公司來說,美國投資者習慣投資創新,美國交易所也接受各種估值方法。然而,近幾年美國對中國的敵意不斷加深,北京也不願見企業長期「依賴」在美國上市集資。

中國與美國在國際吸引力上的差距,主要源於中國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的國際普遍度低於美國。(Shutterstock)

冷戰、統戰、國際線

中國要抗衡美國的國際統戰、爭取西方國家支持,應該以香港為基地;以此考慮,香港不應再處處封殺西方媒體記者,這是平白浪費了香港的優勢,也削弱了中國爭取國際支持的機會。

中美兩國有截然不同的政治傳統、價值體系和文化根源,經幾十年「實踐證明」,雙方的鴻溝可能無法拉近,對抗似乎成了宿命。(Shutterstock)

沒有災難的競爭

美國將會跟中國激烈競爭,但會盡量避免觸發正面衝突,尤其爆發戰爭(災難),除此之外,美國會去得很盡。現在美國循各種途徑打擊中國,但又準備跟中國舉行軍備控制談判,就是要保證「沒有災難的競爭」。

令政府收入大增、財赤大降的原因,主要還是地產和金融市場表現強勁。(亞新社)

「老本」仍然最靠得住

儘管很多評論認為香港經濟要多元化,放棄過度依賴地產、金融,但事實卻是,地產和金融業仍然是公共財政的「大水喉」。科技創新是香港經濟轉型的主引擎,但現在仍未見成績,香港要繼續「吃老本」。

內地防疫政策仍然堅持清零,對於通關健康碼的要求,相信內地不會特別「遷就」香港。(亞新社)

通關之難

內地堅持清零、堅守外防輸入的做法短期內不會變,如此,香港只有兩個選擇:一是要配合國家要求,設計內地版的健康碼;二是乾脆讓港人直接向內地申請「內地版健康碼」。

圍繞着民主黨應否參選,其實牽涉到更根本的問題:未來議會的組成會否是「清一色」建制派?(亞新社)

先搞清楚什麼是「清一色」

泛民政黨的出路不外兩個選擇,一是另組政黨,改弦易轍,和過去的泛民政治立場徹底「脫鈎」,重新處理和北京及特區政府的關係,如此方能生存。不走政黨路線,另一選擇是重返1970 、1980年代。

政府必須掌握土地資源運用的絕對支配權,各項房屋和建設計劃才有機會順利推展。(亞新社)

富不與官爭

富不與官爭,大地產商富可敵國,但政府掌控權力,可以制定政策,也可以改變遊戲規則,到最後地產商都只能選擇與政府合作。

第1頁,共5頁 1 2 5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