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再次強大,還是走向衰落?
若說國家是否成功,制度是關鍵因素,那麼特朗普要改革向來被視為成功典範的美式體制,最後會令美國再次強大?還是會造成社會更大分裂、產生更多社會矛盾,令美國真的走向衰落?
若說國家是否成功,制度是關鍵因素,那麼特朗普要改革向來被視為成功典範的美式體制,最後會令美國再次強大?還是會造成社會更大分裂、產生更多社會矛盾,令美國真的走向衰落?
中國有強烈意願跟美國保持穩定關係,避免對抗升級、關係破裂。然而這種相對平穩的關係應該視之為「買時間」,令中國可以盡快積累實力跟美國長期抗衡,並增加討價還價的本錢。
疫後中國的經濟發展除了要考慮經濟(如增長、就業、分配等),還要計算地緣政治、國際局勢,最重要的是中美競爭。而中國能否全面趕上美國,除了經濟實力,更重要的是科技實力。
香港最近不斷討論要「改革」,但到底要怎樣改?在新形勢下,香港的改革必須緊隨中國式現代化:配合國家的五年規劃及各項長遠規劃的體制特點,香港特區政府的頂層結構理應設立一個制訂長遠規劃和發展的機構。
中國與美歐的角力,大家看到的是在政、經、軍事、科技等領域之爭;看不到的是兩種價值觀、兩種模式的交鋒。美歐不能容忍中國改變由西方主導的國際體系,但中國似乎已決定「另起爐灶」。
經過幾年改革,中國足球依然毫無起色。《方案》提出要振興中國足球的雄圖大志,看來是落空了。上周敗給日本0比7是最後一根稻草,徹底壓垮了民眾希望國足打出頭來的良好願望。
是否「蓄意」、「罔顧後果」,倘要檢控,應要有嚴謹及清的舉證標準,令新聞界和公眾有所依循。新聞工作的守則是追尋真相;但真相一旦公諸於眾會引起什麼後果,很多時候都不是新聞工作者可以控制。
中共表示「香港要改革」,但現在宣傳口徑都說香港已「由治及興」,香港要改什麼?事實上,近年政府全力推動政制改革,唯成效如何,大家心裏有數。香港要改革,但若得不到港人支持,改革只是一句空話!
在面對超大型企業時不亢不卑、以理服人最重要。港人對這場風波特別關注,是因為大家都希望消委會能夠一如既往,以專業精神捍衛香港消費者權益。在這個關節點上,消委會是不應跪低的!
香港高等教育在國家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是香港的主要競爭力之一。除了教育質素和國際化水平,在配合新時代需要推動高教創新變革上,香港也應走在前頭,為國家高教發展探索更多新方向、新模式。
北上消費熱潮令香港的購物天堂、美食天堂等傳統優勢大大失色,兩地價格差加上內地服務業水平突飛猛進,本港在購物和美食方面的競爭力都大不如前。反映了香港要保持吸引力,必須彰顯「香港有、內地冇」的特色。
翻開本地高校發展史,從來無出現過校董會/校委會與校長勢成水火的內鬥。政府介入了解事件,應一併調查到底是大學組織體制出了問題,還是個別主事人出了問題?大學與校委會之間的權責分配,是否應來一次徹底檢討?
今年11月美國大選,不管特朗普能否參選,「中國產能過剩論」、「中國威脅論」都會是這次選舉的最重要議題。中美關係不會轉好,只會更差。香港同樣處於風眼,也難求安靜。
城寨的命運有點像香港寫照,都是在中英上百年政治角力之間「巧妙」地生存着,並發展出自己一套求生方法和管治方式──並不完美,但大部分人都安守本分,在夾縫中求自己的託庇之所和生存空間。
很明顯,美國提出「產能過剩」只是表面理由,真正目的還是要在中美地緣政治上壓制中國。可以預見,在美國總統大選臨近之際,要求更嚴厲對付中國的呼聲將愈來愈強烈。中美關係看不出任何緩和跡象。
商人曰利,政府曰治。2019之後特區政府的角色已生大變,必須帶頭振興經濟;但這並不表示政府官員要事事參與,甚至為商人、投資者「站台造勢」。香港過去何嘗不是如此?
中美關係不但沒有好轉,美國對華敵對行動反而不斷升級。從華為到TikTok,中美鬥爭的戰場擴展到企業。可以預見,大陸企業遭美國審查、打壓的數目,將愈來愈多。
要避免結構財赤,除了縮減開支、發債支持基礎建設,還要加上經濟增長,節流之外還須開源。未來兩三年可以回復收支平衡,本地經濟的增長點在哪裏?增長幅度是否可追得上開支?
不統、不獨、不戰,相信已成為台灣三大黨大陸政策的「共識」。問題是北京能「容忍」這種局面到什麼時候?更難預測的是,西方國家如果用「烏克蘭模式」,這種策略會否終於觸發一場戰爭?
當年區議會的定位,是港英政府逐步推行代議政制的試驗場和起步點。經「完善選舉制度」後,區議會全面「去政治化」,還原了本來「地方行政」的角色,從此區議會不再是踏入政壇的起步點。
關於基辛格與中國,史家津津樂道的都是他「詐病」飛往北京密會中共領導人,為中美關係破冰打開第一扇門。環顧現今西方國家,還有哪一位政治人物能夠稱得上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基辛格會不會是最後一個?
相比香港,新加坡沒有被美國制裁,跟中國關係友好,左右逢源,令區內競爭優勢正向新加坡一方傾斜。而由於香港面對的困局不容易扭轉,長遠來看我們的處境十分不妙。
關於解決香港土地和房屋問題的方案多不勝數,我們不是缺建議,缺的只是決心和執行力。連撤銷一項已執行逾10年、已經無實際作用的樓市辣招都猶豫不決,其他更複雜、涉及更多利益的土地房屋政策,政府是否更加猶豫?
虛擬資產的概念十分複雜,跟傳統投資產品截然不同;而其價格大上大落,相信是吸引投資者參與的主因。對於這種結構複雜,價格又大幅波動的投資產品,證監會為何會准許散戶投資者參與?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