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EX 案除了涉及數目眾多的投資者和龐大金額,事件也重創香港發展虛擬資產市場的雄圖大計。(Shutterstock)

虛擬貨幣為何讓散戶參與?

虛擬資產的概念十分複雜,跟傳統投資產品截然不同;而其價格大上大落,相信是吸引投資者參與的主因。對於這種結構複雜,價格又大幅波動的投資產品,證監會為何會准許散戶投資者參與?

這次送別宴引出的是制度問題,不是作風問題。(黃大仙家教會聯會Facebook)

送別官員的政治

地區官員不再是「父母官」,地區工作要官民和衷共濟,地區人士應該可以監察專員的工作,令權力不會失衡,落在政府官員一邊。唯有如此,方能杜絕藉迎送酒宴拉關係向官員靠攏的惡習。

我們到底需要一個什麼樣的香港?(Shutterstock)

靖海侯現象

我們更加希望,香港能夠包容更多不同聲音,讓更多人放心說真話、放心批評、願意說出他們到底需要一個什麼樣的香港。唯有如此,香港才有機會再展活力、再現生機。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先後會見秦剛、王毅及習近平。(布林肯Twitter圖片)

布林肯帶着對抗去訪華

美國的盤算,是國務卿訪華可以「增進了解、減少誤判」,起碼恢復雙方一個正規且高層的溝通渠道;而最主要目的是安排稍後的習近平、拜登高峰會議。在另一場中美元首會晤前,兩國之間的緊張局面都不會出現任何轉機。

中美爭端的本質是什麼?最終會否走向戰爭?(Pixabay)

沒有硝煙的中美「戰爭」

中美交鋒的戰場,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仍會集中於制度之爭,在科技、創新、開放、文化、文明等軟實力上較量。這將會是一場爭取民心、民意的無硝煙戰爭,這方面中國可能要急起直追。

幽默現在往往跟笑、嘲諷、有趣、荒謬等連上關係。(Shutterstock)

一個社會要容得下幽默

在壓迫的環境下,幽默除了是娛樂,背後其實還包含着不滿和批評;幽默、開玩笑是面對不尋常事物的反應,而笑經常是普通人對怪事、離奇、難以想像的事情的情緒反應。

早在2015年,就有部分小股東要求滙控分拆亞洲業務單獨上市。(亞新社)

滙豐的宿命

匯豐對自己的定位舉棋不定、進退失據,而中美鬥爭正在升溫,類似孟晚舟案的對弈隨時會再發生。匯控總部在西方但業務重點卻在東方,危機仍然存在,突發事故隨時再來。匯控兩面不討好的宿命,可能無法解除。

特首李家超一屆政府任內要完成23條立法,看來勢不能免。(政府新聞處圖片)

國安法有兩制之別嗎?

北京三番四次敦促香港要就《基本法》第23條立法,但特區政府一直趑趄不前。特區政府的主事人也許還沒有察覺到,國安議題從2012年開始已不再是憲制責任「咁簡單」,而是中南海的首要關切、是重大政治任務!

芬蘭在4月4日正式加入北約。(亞新社)

芬蘭、芬蘭化、香港、台灣

俄烏戰爭、中美對抗,令世界再次分成兩大陣營,中俄一邊,美歐一邊,各小國都選擇靠邊站,國際政局似乎再無「中立」空間。過去港式思維,認為香港在中美衝突之間仍可以維持特殊地位;現在看來,這種想法已不切實際。

聯儲局息率政策影響遍及全世界,很多國家現正尋求去美元化。(亞新社)

金融戰開打

中國去美元化、搞石油人民幣,相信已下定決心,一場金融戰勢所難免。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國策下,香港的作用無可取代,甚至是獨一無二。從這個角度看,香港金融市場仍大有作為。

香港過去作為緩衝區、發揮調解中和角色,現在黨中央直接領導下是否仍可發揮自如?(灼見名家圖片)

黨中央直接領導港澳工作

中共以黨領政,大政方針均由中共拍板決定,把港澳工作納入中共系統後,香港需全面配合黨的方針政策。具體議題如對美國關係、台灣問題、應付「敵對勢力」等,香港都必須旗幟鮮明、敢於鬥爭。

2023年「兩會」落幕,李強(右)從李克強手上接過國務院總理一捧。(中國政府網圖片)

回歸以來5任總理

香港回歸以來,有4位總理處理過香港問題。香港人對回歸後幾任總理印象不壞,皆因他們的作風都傾向務實,而且總理多處理經濟民生政策,較少涉及政治和意識形態,較容易令人受落。新上任的李強會是什麼樣的總理?

中國大陸今年經濟目標增長僅得5%,相信是長期趨勢。圖示14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中國政府網圖片)

「保五」長期化 香港新角色

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過程中,中央各項政策措施,香港到底有多大知情權、發言權和決策權?涉及香港和鄰近地區的發展計劃上,香港可以如何為自己爭取利益?這也許是新時代特區政府必須正視的新問題。

在全球坐標中,香港正在「移位」。(亞新社)

香港要重新認識世界

新形勢下,香港必須拓展美歐以外的市場和發展空間;而考慮的主要因素,已非單純經貿金融,而是要配合國家的外交和全球戰略。世界不一樣,從現在起,香港應該再認識世界,為自己找一個「稱職」的角色。

大陸足球為何長期不振,一直是個謎。圖示2018年世界盃國足支持者。(Shutterstock)

中國足球還有得救嗎?

《改革方案》公布近8年,中國足球不但沒有好轉,反而繼續下沉。今年2月1日國足輸給越南,是62年來首次,沒有最差只有更差,惹起內地輿論罵聲一片。何解國足的命運無法扭轉?

現在一次大轉向,中國終於重新與世界接軌。(Shutterstock)

抗疫轉向 中國終與世界接軌

中國改變嚴格封控是好事,但政策轉變牽涉面廣,民眾未必有足夠心理準備,在未來一段時間,放寬管控也許會帶來極大衝擊!防疫措施突然急轉彎,內地政府必須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教導民眾在新措施下應該如何自處。

內地近日推出20條防疫措施。包括放寬入境隔離,縮短至「5+3」,並取消航班熔斷。(亞新社)

疫情之後的大變局

經過3年的疫情打擊,加上全球政經環境大變,疫情過後,更大的震盪也許才剛開始。而全球產業鏈重組、美歐全力「去中國化」,都動搖了我們過去對政經世局的認知。在這個大時代,政府的領導能力特別重要。

即使是短短兩天的國際會議,起碼可以對外宣傳香港正在復常。(亞新社)

金融峰會可以救香港嗎?

香港跟西方國家保持聯繫、發揮金融中心的功能,主要是為內地服務;香港成為了國家金融體制一部分,中美互鬥,香港無能為力,但我們固有的優勢必須保持,這是香港和內地城市最大的分別。

卓慧思崇拜戴卓爾夫人。(Shutterstock)

卓慧思減稅失敗的啟示

最新民調顯示,71%受訪英國人認為卓慧思不能得到他們的信任。卓慧思的致命傷,在於她的減稅計劃。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發布第一份《施政報告》,重振香港經濟,特首有何良策?

內地不輕易放寬跟香港通關,如果不思變通,香港最後只會自吃苦果。(Shutterstock)

疫後重建

在政府的抗疫政策下,香港四大經濟支柱全線淪陷,明眼人都看得出,我們正一步步走向衰落;再不改變對策,只有死路一條。

英人贊成維持君主制的比率一直高企。(亞新社)

女王 帝制 軟實力

英帝國雖然衰落,但王室作為國家團結象徵的作用卻歷久不衰。當今世界仍行君主制的國家已不多,英國應該是最成功的一個。王室仍然能夠維持團結國家,以及繼續擔任英聯邦諸國精神領袖,可見其「餘威」猶在。

論吸引人才,香港表現其實並不差,國際排名更在前列。(Shutterstock)

得人才 得天下

香港吸引外來人才的計劃表現並不出色,內地人才來港的意欲亦會逐漸下降。政府應該做的,是持續投資加強本地培訓人才計劃,增強本地人才庫,就可減少依賴從外地輸入。

繼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後,由參議員埃德・馬基 (Ed Markey) 率領的美國國會代表團8 月 15 日又24小時旋風訪台拜會台灣領導人蔡英文。(亞新社)

台海危局 香港還有角色嗎?

回歸之初,台灣陸委會希望香港可以在兩岸交流中發揮重要中介作用;但到民進黨在2000年上台執政後,台灣就不斷攻擊一國兩制。到香港在2019年發生反修例風波,蔡英文政府更看準機會,稱一國兩制「徹底崩壞」。

中美背道而馳的發展,也令全球化衰落,世界開始走向區域化,而香港受到中國經濟影響較大。(Shutterstock)

看內地經濟 不看美國加息

全球經濟將會是一個三分天下之局──美歐一方,中國加俄羅斯另一方,其他就是中小型經濟體在兩大陣營中游走,爭取自己最大利益。香港要站在哪一方不言而喻,現實如此,對聯匯制做好防禦以至後備方案,肯定絕對有需要

未來10年是中美重建貿易體系關鍵時刻。(中國政府網圖片)

做最壞打算

有俄烏戰爭的先例可鑑,中國的上策是避免發生軍事衝突,因為伴隨着戰爭而來的,一定是經濟大倒退,屆時中國的競爭優勢將盡失。

回顧過去10年美對中政策調整,把中國視為頭號「敵人」已是美國府會和兩黨共識。(亞新社)

未來10年 中美對決

中國的構想,是繼續以二戰後的國際體系作為全球治理和國際合作基礎。事實卻是,傳統國際體系正走向終結,美國必會加快主導成立不同合作聯盟,並把中俄排除在外。

新一屆政府最需要的,是一個精幹的經濟財金班子,為香港謀劃疫後經濟轉型、制訂切實可行的方案,而不是口號式的概念。(亞新社)

重振經濟 建一個精幹財金班子

過去3年香港在動盪中仍勉強捱得過去,靠的是名副其實的「吃老本」,特別是庫房充裕的財政儲備。當這些經多年積累的儲備逐漸用盡時,我們還有什麼新的經濟發展足以繼續為港人提供工作職位、為庫房積累財富?

據媒體報道,李家超有意復設中策組,他政綱內亦提出「善用智庫的研究能力,建構優質、多元的智庫生態,提升社會整體政策研究活力」。(Shutterstock)

新一屆政府要做什麼?

經過近3年的社會動盪和疫情摧殘,香港元氣大傷,表面穩定的背後隱藏着一股中產移民潮,及年輕一代的躁動不安。未來5年政府要安定人心,令社會逐步走向和諧,也許需推動幾項大型社會計劃。

作者認為,李家超團隊與其倉卒草擬政綱,不如上任後提交第一份《施政報告》時才公布施政大計。(亞新社)

「局」多好辦事?

特區政府在回歸後施政阻力重重,無法凝聚民心,難以動員民間力量支持政府,歸根到柢都是「三不像」的政治體制,令政府既缺民意基礎,又沒有強大的政治盟友,更沒有堅實的基層網絡支持,與政府架構改組與否相關嗎?

第1頁,共6頁 1 2 6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