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音樂與「理性」判斷──從蘇聯歌曲《喀秋莎》說起
音樂有正面作用,也可以相當複雜。法國哲學家阿蘭·巴迪歐認為「音樂是當代意識形態最主要的操縱者」,「是一種能征服人心和思想的秘密武器 」;2017年BBC做了一個專輯,探討了音樂如何負面影響人類心理。
音樂有正面作用,也可以相當複雜。法國哲學家阿蘭·巴迪歐認為「音樂是當代意識形態最主要的操縱者」,「是一種能征服人心和思想的秘密武器 」;2017年BBC做了一個專輯,探討了音樂如何負面影響人類心理。
現代社會盛行「知識碎片化」和「黏貼文化」,能夠借用先賢言論固然難得,但歷史和詩意必須弄清主次,也不要犯了「非黑即白」的謬誤。就等於唐先生雖反共,但他並沒有轉而膜拜西方民主,將之視爲至高價值和唯一出路。
「資訊不等於學問、思想和智慧。後者可以塑造我們的人格和精神,加深我們觀察及思考事物的廣度和深度。如果我們缺乏這樣的基本功,就無從分辨互聯網信息的好壞真偽,更枉論對社會及政治的正確觀察。」(古兆申語)
17世紀是西方的分水嶺,理性拉開了人類的新序幕,笛卡兒高舉「我思故我在」的旗幟,將人類抬到至高無上的地位,為西方哲學從神學走向人學奠定了重要方向,這也使樹木出現了「從神聖到世俗」的巨大改變。
對於樹,我很有感情。它擁有巨大的襟懷,能夠包容很多的複雜和世情。面對一棵年代久遠的大樹,就像面對一位閲盡滄桑,慈祥靜穆的老人。他看過的比你多,知道的也多,經歷得更多。你不用説什麽,他都明白你的心緒。
自香港回歸,由於種種原因,歷史教育和青年政策被長期忽略,錯過了黃金時機,代價極大。目前正是改變/提升本地青少年素質的大好機遇。在此有賴政府的規劃和推動,以及文化機構的運作籌措,假以時日,必見成效。
前輩贈以《香港情懷》,既是香江故事的細緻記錄,也有政經文化的評論採訪,時空馳聘一個多世紀,是香港社會發展之見證。其中的個人成長經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香港60、70年代的社會現象和精神面貌,很值得參考。
公開隆重場合的談吐和禮儀相當重要,既投射出個人素質之水平,也是自身社會背景的縮影。本文透過對本次94屆奧斯卡的掌摑怒斥事件,以及第50屆金馬獎的懟人事件之具體分析,探討背後所蘊含的問題及思考。
時至今日,電子產品和網絡世界已經成了21世紀的新式眼鏡,有虛擬鴉片成分,容易令人上癮盲從,難分是非對錯,更造就了多少「躺平亂噏新權威」。當此形勢,現代人該如何保養元氣,養出精光呢?值得我們深思。
自己終於需要戴上老花鏡,向着人生另一「境界」進發。如此看來,眼鏡這個「陌生物」必然成為陪伴我下半生的「身內物」。因此我也花了一些工夫,探究了有關眼鏡的源流和歷史,為我躋身「四眼佬」的新階段做好準備。
對於溺愛,司馬光的看法是,「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愛而不教,淪於不肖,陷於大惡,入於刑辟,歸於亂亡,非他人敗之,母敗之也」。此論鞭辟入裏,道出為人父母,必須養教結合,不可溺愛的道理。
谷愛淩橫空出世,在本屆冬奧為中國舉奪得自由式滑雪金牌,萬眾矚目,成為中國滑雪界的領軍人物和世界級運動明星,前途無可限量,媒體將之稱為「谷愛淩現象」。對我來說,谷愛淩現象反映出四大意涵。
「洪門宴」事件掀起軒然大波,令我想起《晏子之御》這篇古文。全篇僅128個字,卻意涵深刻,發人深省,對如今之本地政局,這篇2500年前的經典文章並未過時,仍具參考價值。
在相長的一段時間裏,滑雪活動被認為是源自挪威。2005年,考古學者在新疆陸續發現了相關岩畫,故此認為該地才是人類滑雪最早的起源地。古人滑雪有兩個重要名詞「騎木而行」和「屈木支腋」,到底是什麼意思?
古先生曾談起中國文字,說「昔者倉頡作書,天雨粟,鬼夜哭」,認為文字似有神秘力量,可以通神。我的層次沒這高深,文字予我很大的撫慰和寄託,令我紛亂失序的內心得到安撫,更加理性的去面對古先生的倏然離去。
看着照片,我腦海中又泛起了那14世紀的古老排鐘的清脆鐘聲,傳遍整個布魯日城區,仿佛回到了那簡樸的中古世紀。古老馬車踏着輕快的腳步翩然舞過,處處詩情畫意,與看風景的人組成了這座中世紀古城的優雅畫面。
陶淵明固然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體悟,但也有「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的感慨。那西方田園詩又是如何演繹田園生活呢?根據天人合一理論,人類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做田園勞動無非是尋覓到自身本源而已。
西方傳統醫學對於性上癮的觀念和治療方法已經過時,而中醫傳統治療依然有效。我等凡人均有慾念,分別只是程度多少,以及如何處理和轉化而已。最重要的是,這屬於私人自負盈虧的範疇,道德標準在此顯得軟弱無力。
人類總有飛翔的欲望,很多人都有夢中飛翔的體驗,也許人類的潛意識裏總想擺脫肉體的拘束,及現實上的種種限制。滑雪的感覺最接近飛翔,是一種自由自在的運動。
比起今日,梅艷芳的那個年代給予她選擇的空間少得多,她的人生中並沒有「親人要生」或「保持距離」的選項。我覺得她活在一種與生俱來的家庭責任感之中,只能隨命運安排,身不由己。
文化底蘊之建立絕非一朝一夕,需要正確的態度,亦需要時間的浸淫,但前提必須要先了解自身的境況,認清「花果飄零」的慘淡現實,有此自知之明,才能夠補己不足,踏步向前。
《放妻書》將問題的重心放在雙方感情不合及因緣聚散之上,再加上傳統報應觀,使雙方心懷善念,接受現實,期盼將來,最終才能夠相互祝福, 「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比起現在離婚的水火不相容,惡言相向,敦煌《放妻書》以平緩、大度、祝福的態度來了結難續之緣,用不糾不纏、不怨不恨的方式,來和諧處理婚姻破裂,盡顯唐代敦煌地區包容和豁達的婚姻觀,值得現代人借鏡及參考。
明清時代的孝子們歷經千辛萬苦,尋找親人,除了是為了自身生命價值的安頓,也是為了將父母帶回家族和親情倫常之內,更重要的是,孝道更可以遮掩或彌補父母的過錯。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每件文物,都承載着豐富的歷史和故事,引導着我們進入另一時空,了解當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前些日子和家人遊香港藝術館至樂樓,引起了我和女兒的強烈興趣。
青藤書屋主人徐渭特立獨行,代表了在越文化背景下人之性格都秉承了一種剛直勇武,明顯區別於溫婉靈秀的吳文化,自成一格。因此,紹興一帶的園林也比起蘇州園林來得雄渾古拙。
紹興的老街很有味道。我很喜歡一個人獨自走在這些街道上,細看歲月的痕跡,靜聽歷史的低喃。在這些古老的街道大門前,時而坐着幾個老人,平靜地享受着黃昏時光,從他們的臉上能看到歲月的滄桑,也有江山靜好的從容。
我等生在和平年代,物質豐盛,旅遊經歷遠超古人,可供翻查的資料也汗牛充棟,唾手可得,差的只是我們能否安頓身心,靜心品味,探求旅遊照片背後的故事和淵源,神遊千里。
倘若我們對自身文化與傳統只是一知半解,又如何進行有系統的反思和有意義的批判呢?如何教會我們的下一代建立正確的文化認同和身份座標,實乃當前香港的頭等大事。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