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山寺。

觀音山寺的氣象

我爲何來到觀音山寺呢?因爲在揚州的最後幾天,我們住在瘦西湖附近的玄武飯店。房間的窗戶可以遠眺群山美景,我時而瞥見遠處山嶺上有一黃牆寺院,若隱若現,引起了我的好奇心,終於在某個清晨獨自前往,以尋幽探秘。

自拍成狂。

傳統vs現代:自我應該如何表達?

在人工智能和資訊泛濫的新時代,傳統的表達方式能否延續?究竟被何種形式所取替?是含蓄隱匿,還是開口見喉;是耐心品味,還是囫圇瀏覽;是專注創作,還是泛濫自拍;效果是轉化升華,還是依然淺薄焦慮,值得深思。

龔開的《駿骨圖》。

中國文化中的「瘦馬」意象

在西方和南亞文化中,瘦馬分別代表着死亡及修煉,均涉及永生和來世。這與着眼現世、迴避生死的中國文化很是不同。故此,瘦馬形象之隱喻,也就與現實人生密切相關,是諸般心境的隱喻,也是人們心靈和情感寄托之所在。

顧頡剛全集。

獻鼎事件的後果及思考

動輒站在道德高地,以聖人角度來看知識分子,那麽實在沒有幾個能夠過關,包括自己。在人文學科江河日下,淪爲邊緣之際,知識分子在評論及批判前輩學人時,分寸該如何拿捏,輕重該如何衡量,真是一點也不容易。

《華爾街日報》報道,川貝枇杷膏成為治咳神藥。

川貝枇杷膏是治咳神藥?

濫用寒涼藥物反映出兩個問題。一是主流群衆依然以現代醫學的思路來理解傳統中醫,離不開專病專方,或者特效藥的思路,而陰陽二分思維並未普及;二是陰虛火旺之思路具有廣大市場,是不假思索,深入民心的方土觀念。

龍山寺

也說台北龍山寺

說起龍山寺,我頗為熟悉。我們一家每次來台北旅遊,都住在位於板橋區的馥都飯店,離龍山寺相當近。住在此處有三個因素,一是板橋、二是萬華、三就是龍山寺。這三個地點都很有特色,處處流露着台北的舊日時光。

父和子。

兩代人的關係──父與子

父與子的難題貫穿着每個男性的一生,而且複雜無比。到底背後的真正原因何在?能否衝破限制和桎梏,消除隔閡和心結?這都需要放下自我,設身處地的理解和溝通,但更需要的,是上天的緣分和運氣。

呂大樂教授認為,在全球教育資源競爭的大環境下,香港具有兩個明顯特徵。(Shutterstock)

別具特色的本地中產

呂大樂教授認為,在教育資源競爭的大環境下,香港具有兩大特徵,一是家長們的競爭手段和方法細節相當接近,二是擅長工具理性和策略部署。任何「無助」最終目標的,均被視為次要或全不需要。

各有不同的飲食文化。

入廚之樂與文化視野

著名人類學家張光直先生曾說:「到達一個文化的核心的最佳途徑之一就是通過它的肚子。」飲食不但是生活樂趣,更是人們感知世界、把握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這個領域色香味俱全,更有豐富的文化内涵,很值得深入探討。

請客吃飯。

民以食為天──也談入廚之樂

美食家朱振藩先生認為要達到「懂吃」境界。必須具備3個條件──「愛吃、能吃、敢吃」。對食物又愛又饞,才算愛吃。有的人對食物之要求不高,只求果腹,或者心思雜亂,食而不知其味,如此狀態可歸類為人生一大遺憾。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此情可待成追憶

離別也許是漸漸淡忘,但對於愛玲和古先生,他們的離去反而加深了我的記憶。我很想用文字,凝聚我和他們的點滴回憶,與這兩位後無來者的故人作如此真實不虛的對話。

反思?愧疚?還是繼續美化,或就此遺忘?

半山上的精英  大作家的深思

「大時代的青年是資本,是工具。我們振翅時,空中多少羅網;我們奔馳時,路標上多少錯字;我們睡眠時,棉絮裏多少蒺藜;我們受表揚時,玫瑰裏多少假花。渴了,自有人向你喉中灌酒,死時,早有人為你準備好墓誌銘。」

博物館中的孩子(攝於香港藝術館)。

光影中的博物館

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藝術家,也不是每個人都要做藝術家,但每個人能多得一點藝術家的薰陶,就能多一點抗拒俗累的羈絆,一個社會多受一點藝術的感染,就多一點真正的心性,和多一份創造的原動力。(雷競璇《窮風流》)

第2頁,共3頁 1 2 3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