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讀什麼書?讀經典還是讀時尚,讀硬的還是讀軟的,讀雅的還是讀俗的,專家各有說法。除此之外,還牽涉到不同的學科。我的建議是,讀文學書。為什麼?因為沒用。
現在社會潮流是物欲壓倒一切,是物欲對人的異化,學校對異化應有一種免疫力,即應有一種批判性的認知。21世紀應當是教育學世紀,應當重新確立意義。通過教育,重新培養健康的人性,便是重新確立意義。
如果說批判性思維作為一種能力更多地是關於「如何思考」,那麼批判性思維作為一種思維心態或思維習慣更多地是關於「思考什麼」和「問為什麼」。
創新的基礎在質疑問難。假如學生對於見到的事物、讀過的書籍、看過的文章都沒有興趣,不願意去發掘問題、找尋其中真意的話,那麼如何與科技大國爭長短?這些問題非從最基本的教育來解決不可。
世界一流大學都很注重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讓他們及早了解科學的最前沿問題,校長也常常希望培養學生的自由精神、冒險勇氣、國際眼光以及智慧開發等,在這種視野下培養出的學生更容易成為世界級大師。
這個年代的年輕人十分糾結。有些人覺得他們被迫做一些毫無意義的事,而有些人則是因為他們還未學會如何將激情與合適的行動結合在一起。對於年輕人尋找目標來說,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
我們不是總喜歡過舒服快樂的日子嗎?當知人生有了好的高的境界,他做人自會多情趣,覺得快活舒適。若我們希望能到此境界,便該好好學做人;要學做人,便得要讀書。
突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打亂了人們的生活,作為父母是否做好了以下準備:是否為孩子做出了榜樣?您是否明白該如何對孩子解釋危機?是否能夠根據兒童的特點與需要安排孩子的生活?
在《鼠疫》中,卡繆的筆下主人公們的行為向我們說明,唯一的選擇是站在受害者一邊與禍害作鬥爭。一邊是鼠疫,另一邊是受害者,陣線截然分明,沒有人可以做一個旁觀者。
要說這場伊波拉病毒的疫情帶來了什麼正面影響的話,那就是提早響起了警報,讓我們覺醒並做好準備。我們如果即刻開始準備,那麼在下一場疫情來臨前我們是可以準備好的。
不同的人,會從不同的角度談哈佛。我觀察哈佛的目的是期望這些能對中國建一流大學、一流智庫有所啟發和借鑒。 在和國外一流大學比較的基礎上,提高我們自己。
在世界範圍內,哈佛大學都是無可爭議的一流大學。 其歷史、影響力和財富為世人景仰。 那麼,它究竟是憑什麼成為了世界一流大學? 這些,又能給我們哪些啟示?
我們所謂的贏在起跑線,就是在人生的長跑中無知無畏地偷跑、搶跑,然而在培養孩子興趣愛好時,過早透支了孩子的興趣愛好,使孩子在莫名的恐懼中倒在了自己潛在的興趣的起跑線上。
沒有一種教育方法是「普世」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據孩子具體情況「因材施教」的方法。這當然不是什麼新理念,只是說了幾千年的常識,但常識往往被人遺忘。
只有當一個作家形成了自己的語言風格,當他的語言為豐富作品做出貢獻的時候,我們才認為他已經超越了一個小說家或者說小說匠的階段,他可以說是一個文學家了。
文學、哲學跟史學。文學讓你看見水裏白楊樹的倒影,哲學使你從思想的迷宮裏認識星星,從而有了走出迷宮的可能;那麼歷史就是讓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的特定起點,沒有一個現象是孤立存在的。
如果我們只盯着學生是否獲得了這樣或那樣的大獎,是否考上了清華、北大或哈佛、耶魯(甚至為此目的而不擇手段地挖別人的優生),而忽略了培養了無數善良、勤勞、富有智慧的普通勞動者,這是教育的悲哀!
「教育即生長」言簡意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義,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例如知識,灌輸進一個容器。
在我們當前的教育中,相對而言,我們更缺乏對人文精神、人格養成、人生發展的教育。理解人文價值,堅守人格底線,反省人生意義,應該成為每一個受過教育的人的必修課。
我們之所以送孩子上學,並不是因為孩子必須要上學,而是因為他(她)要為未來的生活做好充分的準備。接受教育,是一個人為了實現人生目標而必須經歷的過程。
21世紀中國開始全面邁入了小康時代。小康時代,是感性需求全面升級的時代!小康經濟是感性經濟,因此這個時代企業家的感性質素,對整個企業的生存發展,是生死攸關的影響。
創新人才的教育僅僅靠知識積累是不夠的,教育必須超越知識。對於創新人才的教育,有3個十分重要的因素:知識、好奇心和想像力、價值取向。
文化是心靈裏面的事,對孩子的教育不僅是課本、課文,很多文化是需要感受的,文化教育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需要想更多的辦法讓孩子從小心靈裏就有文化的情感和情懷,這是建設文化強國的根本。
育兒是場馬拉松,起跑線有兩條,終點線也有兩條,孩子從父母的肩膀上出發,父母依照孩子的發展規律引導孩子開始長跑,跑到孩子可以獨立生活,追求幸福的終點為止,這就是父母的任務。
若教育者對教育特色或差異的追求極端到這樣一種程度,只求特色,不重共識,不尊重規律,為特色而特色,為創新而創新,那麼就會捨本逐末,將特色創建活動引導到完全錯誤的方向。
武俠小說的讀者一般會有一種幻想,一旦自身受到委屈、受到欺負,就幻想能有俠客來幫他鳴不平。金庸希望,讀者應該想像自己就是一個俠客,一個好人,一個有本事的人。
改革開放以來,在人才強國戰略和望子成龍思想的影響下,加強兒童的早期教育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風尚。這很可能是許多獨生子女缺乏溫柔寬厚的性格、不容易與別人和諧相處的一個重要原因。
現在一提到某個學科或某項研究課題,最常出現的問題是「有什麼用?」以這個標準來衡量,那麼這次會上不斷提到的那些清華引以為驕傲的大師所做的學問,或賴以成名的著作,都經不起一問。
莊子說:「道術將為天下裂。」今天世界的道術,則全為人人各自營生與牟利。德性一觀念,似乎極少人注意。職業為上,德性為下。從事教育工作者,亦被視為一職業。
希望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持有不同觀點的耶魯人都能享受耶魯大學帶來的權利,同時在校園外也能實現自己作為耶魯公民的義務──抱有好奇,善於傾聽,尊重文化,服務他人。
創造力的培養需要學習新的知識,我們需要學習大量的知識才能夠有創造力。有沒有教育方面的一種靈丹妙藥,能夠幫助我們所有的人能夠變得具有創造力,能夠解決那些看似不可能的問題呢?
中國父母所說的教育「有用」,多指的是立竿見影式的馬上有用。衡量知識的尺度,是以分數、考級和升學為標準,有助於此則有用,無助於考試則無用。八個字形容我們當下的教育:「急功近利、急於求成」。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