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世界地緣政治波譎雲詭,俄烏戰爭未平,中東烽煙再起。在中美激烈博弈下,香港以往聯通中西的角色備受挑戰。灼見名家將於10月27日舉行周年論壇暨九周年慶典,邀請多位星級嘉賓以國際關係及香港機遇為題發表演講,為提升本港競爭力出謀獻策,本社並將部分講者的專訪文章按日見刊。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商談多年,國務院8月29日公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下稱《規劃》),規劃中明確訂下2035年要建成世界最好的國際創新高地,香港能否趕上國家發展大局的高速列車?本社就此專訪規劃署前署長凌嘉勤教授,深入解構河套區域、規劃文件與北部都會區的關係。
中央規劃文件明確提及北都策略
曾重返政府出任港深合作策略規劃顧問的凌嘉勤指出,《規劃》表面上是針對深圳園區,但實際上香港的創科產業也要配合深港聯動整體規劃的進度,並明確指出要規劃建設好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這也是中央層級的規劃文件,首次提及香港北部都會區,代表中央政府認可港府提出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
他認為,河套區的創新科技及國際化程度要在2025年要建成深港科技創新協同機制,然後到2035年達到全球領先地位是「要求很高」,除了創新要素可以自由有序地跨境流動,還要培育出一批世界一流的創新載體、頂尖的科企研發中心,成為世界級的創新科研樞紐。港方園區要加快發展,尤其是鐵路及基礎建設,才能追上滯後的進度。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位於「雙城三圈」的「港深緊密互動圈」內的核心位置。硬件上,深圳的新皇崗口岸已預留一地两檢的操作空間,也預留位置容納北環線的新田支線的跨境站點,方便連接河套區、新田科技城和古洞北發展區。
跨境創新科技合作的發展高地
深圳園區規劃範圍橫跨福田保稅區和皇崗口岸片區,面積達300公頃。相比之下,香港園區面積只有87公頃,遠遠無法配合《規劃》的要求。因此必須納入新田科技城,發展建築面積相等於17個科學園的300公頃完整的創新科技園區,才能達到這些目的。這片港深相加共600公頃的創新科技園區,必將成為整個大灣區跨境創新科技合作的發展高地。
凌教授提到,文件明確訂下兩地園區的三個發展定位,包括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先導區、國際先進科技創新規則試驗區和大灣區中試轉化集聚區。他認為,這代表科技創新以外深港政府的合作機制也需要創新,否則許多要素的跨境流動都無辦法達到。他引用政府估計新田科技城2024年開始平整土地,2031年首批居民遷入,相信整個發展流程會加緊進行。
現時部分土地為魚塘,政府預告需要平整,遭受環保團體反對。凌指出,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中的重點行動方向(二)提出新田科技城的發展概念,其中向保育部分和發展部分各佔一半。「如果現有的魚塘完封不動,用作創新科技發展的土地將呈碎片化的狀態。政府須透過整體規劃把發展部分連接起來,才能使土地作更有效率的利用。雖然在新田科技城這邊會損失一些魚塘,但政府將重新活化一些如蠔殼圍、南生圍那邊已荒廢的魚塘和濕地,以及徵收具生態價值的私人魚塘和濕地以建立濕地保育公園,統一管理,提升整個濕地系統的生態價值和功能。我很有信心北部都會區內濕地系統生態價值和功能的整體提升,可彌補發展新田科技城這邊的填塘損失。」
自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程式ChatGPT發布之後,社會的數碼轉型亦進一步加深,凌教授也預料,新科技將促進兩地人員往來,例如位於河套區的福鄰小口岸,可以利用人臉識別技術打造成特別通道,專門提供經常往來河套區的人士登記使用,大幅減省通關時間。至於無人機/車技術也可以應用到跨境、少量的貨物運輸,「我們現在已可控制無人機/車由A點飛到B點,以及善用電子鎖和電子報關技術。如果實驗人員在實驗過程中欠缺零件或樣品,可以不分晝夜請人跨境送過來,避免實驗過程中斷,加快科研效率。」再者,深港兩園之間沒有天然屏障或高樓大廈,也有利通關自動化。
他補充,兩大目標沒有指明哪種技術和政策,當中具有很大的想像空間,政府應考慮不同科技以推動改變行政機制。
「黃金內灣」助港解決職住不平衡
北部都會區發展的其中一個策略目標,便是大力改變多年以來深深限制着港人的生活素質的職住不平衡狀態。凌嘉勤指出,除了新田科技城,洪水橋/厦村/流浮山發展區具備創造大量工作職位的策略性功能。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中的重點行動方向(一)提出「興建港深西部鐵路(洪水橋──前海)及擴大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計劃興建的屯馬線洪水橋站,將可無縫連接本地鐵路和港深西部鐵路,方便市民北上深圳灣口岸、前海、深圳機場、南沙等地;往南則可前往未來的交椅洲人工島,以及現時的國際機場及港島核心商業區,以「鐵路動脈」帶動整個香港西部的經濟發展。
至於港府建議在洪水橋興建的現代服務業樞紐,他表示將可和對岸的科創重鎮南山區、前深海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互相呼應,透過引進科研和數碼金融的旗艦項目,提供更多職位,以及成為香港第四個核心商業區。凌嘉勤指出,南山區、福田區、元朗區三區合作,可以在高密度發展同時,完整地保育深圳灣內的天然岸線及紅樹林,連同尖鼻咀至下白泥一帶約長12.5公里的天然海岸線,成為大灣區東岸最長的天然岸線。他形容深圳灣可以是大灣區的「黃金內灣」,既有活躍的跨境經濟及科技發展,三區居民經深圳灣大橋和擬議的港深西部鐵路也享用方便快捷的跨境交通。深圳灣兩岸龐大的居住人口,既得益於大量高質素的創科產業工作機會,也享有高質素的原生態生活環境,這是他對「大灣區黃金內灣」的發展願景。
食品科技產業大有可為
凌又提到東部知識和科技走廊,因香園圍口岸主力處理貨運,公路和鐵路基建亦會進一步發展,新界東北絕對有發展食品科技的空間。其實食品製造及加工一直在香港經濟佔有重要地位,經濟學者鄧希煒在研究香港再工業化時,亦撰文提倡發展食品科技為本港五大科技產業之一。
位於粉嶺/上水新市鎮邊緣的上水屠房,竣工至今已投產20多年,附近有棕地在內龐大的土地資源。隨着科技進步、工作需求轉變,以及市民對食物衛生要求日益增加,凌教授建議屠房應該搬遷至新地方,並且採用高科技和更乾淨的操作和加工模式。他又認為,深圳文錦渡口岸兩旁居民為了港人有鮮活食品已「犧牲了幾十年」。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建議將鮮活食品過境的服務遷至蓮塘/香園圍口岸,藉以重新規劃通關流程,落實現代化、自動化的抽樣檢疫,避免貨車排隊等過關的情況。
再者,開發北部都會區將會影響許多畜牧、農場。他建議可參考內地及新加坡等地,改建成全封閉式、多層的養殖場和農場。除了控制衛生,還可以善用動物排泄物產生沼氣,化廢為能。港深兩地可合作調整文錦渡口岸功能,進而就深圳河兩岸的文錦渡進行合作發展的聯合規劃研究,全面優化及釋放羅湖以東的土地發展潛力。他建議將新界北新市鎮改名「香園圍新市鎮」,配合深圳鹽田區(生物、食品科技企業集中地),主力發展生物和食品科技。
凌教授認為,未來北部都會區的職位增加幅度一定遠大於人口增長幅度,甚至目前在南面的居民需要北上就業,為港人提供更多就業地點選擇,從而改變職住不平衡、無以為繼的狀態。
籲政府擁抱「四新精神」
這麼多新科技構思,難免令人有難以置信(too good to be true)之感,凌教授就覺得,許多科技早已變成世界潮流,至於私人企業需要額外投入資本,他提醒政府要抱持「四新精神」(空間拓新、觀念更新、政策更新、機制革新),在政策上為中小企業提供一定協助,利用政府的土地、財政資源,推動科技發展,令香港經濟結構更加健康。
他指出,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最大的突破,是在香港城市發展歷史上,首次把新界北部地區的重要性等同於維港兩岸的傳統核心發展區,這必會從根本上改變公共資源分配的次序;這也是特區政府首次在公共政策文件上首次明確承認香港和深圳密不可分的「雙城關係」,這必會帶來港深合作的飛躍式進展。
他相信,北部都會區絕對有條件在一代人以內,躋身國際級都會之列,這並非空談。北部都會區的人口將會急速增長,大量新的社區將快速形成,這將是香港最年青最有活力的部分,政府必須主導協調進行社區營造。政府要突破以往發展個別新市鎮的固有思維和操作模式,要從發展一個世界級大都會的高度,去規劃和推動北部都會區的發展。他甚至大膽設想,某些大學或可以整所搬入北部都會區,騰出在市區的用地作重新規劃和發展,推動舊區重建。他說:「為了北部都會區年青人的成長,我們是否起碼應該為他們提供一所完整的大學。」
凌嘉勤簡介:
專業城市規劃師,曾任規劃署署長(2012-2016)、香港規劃師學會會長(2007-2009)及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董事(2017-2023)等職務。從規劃署署長職位榮休後,受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委任為客席教授,並曾任政府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港深合作策略規劃顧問。於2017年獲頒銀紫荊星章,2021年獲香港創新領軍人物大獎。現任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總監,並擔任香港房屋協會副主席,以及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主席等公職。
世界地緣政治演變對香港的挑戰系列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