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前文:〈香港的命盤──香港傳奇的未來〉
毋庸多說,一個令到那麼多參與者感到不滿和唯有走向叛亂的一個文明,是沒有繼續存在的前景,亦不值得有這樣的前景。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a civilization which leaves so large a number of its participants unsatisfied and drives them into rebellion has neither a prospect of continued existence nor deserves it.──《一個幻象的未來》,佛洛伊德(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 Sigmund Freud)
以上節錄自佛洛伊德在1927年的著作《一個幻象的未來》。在這本著作中,佛洛伊德所指的「幻象」是宗教,而這本著作的內容是有關宗教的起源、本質、它與人類文明之間的關係等相當深的問題。以筆者之見,佛洛伊德這在1927年發表的《一個幻象的未來》,跟他後來在1930年發表的《文明與其不滿》(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是了解佛洛伊德學說和思想的其中最重要的兩本作品。
這除了因為它們是佛洛伊德相對晚期的作品外,也因為這兩篇作品的內容具一定連貫性,而且兩者都是應用精神分析學去分析事物和現象,而這些現象是社會層面的。很多人以為精神分析學是主要有關個人心理和行為的學說,但整套佛洛伊德學說,其實是貫穿個人和社會層面,而我們可能是要將兩者放在一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佛洛伊德學說的精粹。
完整的精神分析學 應能貫穿個人社會
筆者的看法是,一套完整的精神分析學,應能貫穿個人和社會的心理和行為,以及找出兩者之間那微妙但又重要的關係。事實上,佛洛伊德思想的發展,確是逐漸將着眼點由個人推向社會,以上提及他的兩篇作品可證明有關發展。不過,佛洛伊德晚年身體不好,可能影響了他在把精神分析學推向社會層面所能取得的突破和成就,但以上兩篇作品顯示在有關宗教、社會文明構成的問題上,佛確是提出了具深度的見解和思索方向,並留下了不少空間供後人再深入探討。
集體無意識跟個人無意識的分別
從一個角度看,另一心理學大師榮格(Carl Jung)的見解可視為精神分析學的進一步發展。眾所周知,佛洛伊德和榮格在早期惺惺相惜,但兩人在後期顯得很不咬弦,佛洛伊德也不認同榮格的「集體無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概念。不過,依筆者之見,榮格的「集體無意識」概念是一具洞察力的見解,亦並非跟佛洛伊德的思想真的有着不可解決的矛盾。
撇除兩人之間的恩恩怨怨,筆者認為他們的思想其實有着不少一脈相承和互為補足的地方,若將兩者合併起來,更儼然是一套完整的精神分析學架構。以筆者之見,榮格的「集體無意識」概念是有着不少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影子。
在精神分析學中,「個人無意識」(Personal Unconscious)被視為我們刻意遺忘的部分──由於現實太残酷,有些事情我們選擇遺忘。從某角度看,集體無意識跟個人無意識的概念有類同的地方。但深入一點地看,這兩者是有着微妙但又重要的分別。榮格指出,那不是我們刻意遺忘的部分,而是一些我們一直都意識不到的東西,但不自覺地在暗中主宰着我們的行為。
榮格的小島比喻
榮格曾經借用過小島的情況比喻:小島露出水面的部分是人們能感知到的意識,對大部分人而言,他們對自我的認識就僅限於這部分。不過,小島遠不止由露出水面的部分組成。當潮退時,有些我們平時不察覺的地方便會露出水面,這就是佛所指的「個人無意識」。對於個人無意識,我們大多都是「知一點,但又不是知得太多」,因為它們與我們的自我認知往往有不少衝突,因此我們自行選擇了將它們遺忘或壓抑,但它們卻沒有消失,說不定,在某些情況下它們會「爆發」出來。
套用以上的比喻,「集體無意識」就是一些潛藏在更深處的東西,尤如小島最底層的海床,一般的潮漲潮退是不能把它們暴露出來的,但卻可能在內心深處影響着我們。我們對很多事情的根本看法和價值觀,也可能與此有關。它們的構成,可能來自遺傳,也可能是以往某些特殊深刻經歷留下的烙印。在一般的情況下,小島這部分有可能永遠不為自己或他人所知,但它們對於我們和社會的行為,卻可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響。
從這角度看,我們在分析一個社會的前景時,應該留意社會有沒有什麼集體無意識,若有的話,它的特質和成因又是什麼?以筆者之見,「意外」是了解香港的出身和發展的一條重要線索,下回續談。
「香港傳奇的未來」系列 4
聯繫作者:Gudordi@proton.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