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西方文化須懂得基督教教義
要了解西方文化,不懂一點基督教教義是不行的。要看懂西洋畫,不懂一點《聖經》故事會讓你摸不着頭腦。
這幅畫顏色素淡,給人一種祥和,靜謐的感覺。雖然是白天戶外,但在籬笆包圍的花園之內,迴廊之下,兩位人物相互凝視,好像在分享一個私密。她們頭上的金色光盤,告訴我們這兩位是聖人。右面坐着的女士衣着素淡,一身奶白色長袍,肩膀上輕輕垂下一方長長的深藍色披風,繞到前面覆蓋着下半身。這一身藍色,告訴我們她是聖母瑪麗亞。中古與文藝復興時期,這種深藍色是非常昂貴的顏料,通常只保留給尊貴的人物,描繪女性只有聖母瑪麗亞才配使用。左面那一位背後有一雙彩色斑斕,栩栩如生的翅膀,應該是一位天使吧,他左腿微曲,右腿後伸,好像正準備向瑪麗亞行屈膝禮;也好像剛從天上降下,正要站穩,同時向瑪麗亞問安;畫的很有動感。聖母瑪麗亞什麼時候直接跟天使會面呢?根據聖經,可能性只有一個,就是受胎告知。大天使加百列(Gabriel)奉天主之命,來告訴瑪麗亞,她將受聖靈感孕而生下耶穌(典出新約《聖經》路加福音1:26-38》)。這一次「天人會」,英文叫The Annunciation,中文稱「聖母領報」,「受胎告知」,或「天使報喜」。
這是耶穌降世的第一個故事,新約《聖經》由此開始。是基督教教義成立的重要事件,因此經常入畫。流傳在世的繪畫作品中,描繪「聖母領報」的作品達數百件,是數量最多的同一主題作品,也是參與藝術家人數最多的主題。從文藝復興期意大利的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拉斐爾(Raphael),到巴洛克(Baroque)時期安特惠普的魯本斯(Rubens),西班牙的格列柯(El Greco),威尼斯的提香(Titian),再到19世紀英國的羅塞蒂(Rosetti)一個個大師都畫過這一個《聖經》故事。
就是同一個畫家,也有不同版本。好像這幅畫的畫家安吉利柯修士(以下簡稱安修士),在聖馬可修道院(圖2),除了這一幅壁畫,還在一個修道房裏畫了一幅小一點,構圖簡單一點的「聖母領報」(見圖3)。他一生畫了多幅不同媒材的「聖母領報」,其中一幅現存馬德里的普拉多(Prado)博物馆。因為安吉利柯修士有多幅「聖母領報」傳世,每一幅手法構圖都不同,所以大家討論時,都要註明談的究竟是那一幅,最好有圖片,那就不會弄錯。
聖馬可修道院
因為這些莊嚴美麗的壁畫,修道院現已改為一家美術館,供大家原汁原味的在它們原來所屬的地方,欣賞這一位虔誠聖潔的名畫家的作品。
著名藝術家兼藝評家陳丹青先生認為,最好的宗教畫是壁畫,因為他們不能移動,觀者就可以直接感受畫作與身處環境的互動。好的藝術家都會利用作品擺放周圍的環境,米高安哲羅在西斯汀教堂恢宏的天花上呈現混沌初開,而安修士在虔敬肅穆的修道院牆壁上,畫了一幅安靜祥和的「聖母領報」。陳丹青先生尤其喜愛這一幅壁畫,形容安修士「懂得淺淡顏色之美,清雅,像宋人畫的敷色」。
我一直認為,看畫如看人,透過畫作,一個畫家的秉性修為,一定會在他的作品呈現出來。這幅畫,充分體現了安吉利柯修士恬淡謙和,安於清苦,虔敬聖潔的人格。
這幅壁畫在修道院北迴廊盡頭,樓梯前的一堵牆上,像一道假窗,觀者好像透過這一道窗,看到外面圍了籬笆的花園。這一幅壁畫,不純為裝飾,細看畫中迴廊底部,在正中的希臘柱子底部兩旁,可以看到一行字,「在無原罪聖母面前,記得唸ave」(請聖母代我們向天主禱告),這是提醒修士們每天都得祈禱。
從扁平到立體
安修士(1387-1455),本名古多‧迪‧皮耶洛(Guido di Pietro),成為天主教道明會修士後,改名喬凡尼修士(Fra Giovanni)。為人謙和,秉性高潔,婉拒了教皇要提升他為翡冷翠大主教(Archbishop)的職位,一生以畫作侍奉主,每次提筆繪畫前必定唸一遍經文。死後被稱為安基利柯修士,即「天使弟兄」之意。現今大家都只用他這死後的名字稱呼他。
他生於中世紀末期,活躍於文藝復興早期,從這一幅畫作,可以看到當時一些畫風與手法的轉變與嘗試。
中世紀的畫面人物與建築都非常扁平,有點像單薄的紙板人,紙板建築。安修士在這幅畫裏已經掌握了透視法,圓拱型的天花柱頂一層層的往後退,往後縮小,在聖母頭部左面,我們還看到一個小房間,窗戶外有花有樹,更顯空間的深遠,整個建築非常有立體感。這些美麗的圓拱型天花,畫的跟聖馬可修道院的建築一模一樣,這幅2D壁畫就好像3D立體建築的一部分。
中古時期的「聖母領報」,大多畫的金碧輝煌,以示聖母的尊貴,當時認為「神性」就是高高在上。就是文藝復興期間與後期一些描繪這主題的繪畫,也喜歡給聖母與天使配上華美的織物,閃爍的珠寶。在這幅畫完成9年前,楊‧凡‧艾克就給他的「聖母領報」裏的天使,戴了一頂寶光璀璨的皇冠,穿了繡金絲絨袍子與披風,用一顆碩大無朋的寶石胸針把披風扣在胸前。(圖4)
從神性到人性
但安修士這幅畫裏的聖母,已經開始受文藝復興期人文主義的影響,把聖母漸趨人性化,更像一個普通的老百姓。她衣飾素淡,用的是平常布料,坐在一張完全沒有裝飾,沒有墊子,沒有靠背,好像鞋匠工作時坐的,硬繃繃的小木凳子上,身上沒有配戴任何飾物。安修士是要表示聖母生活簡樸,人品高潔謙卑。通常其他同樣主題的畫,會讓聖母手拿《聖經》(註1),代表她的虔敬。安修士沒有這樣做,可能他認為,每天看這畫的修士,應該知道聖母瑪麗亞的修為與虔誠,無須多加枝葉。瑪麗亞的樸素,跟修士們吃苦的生活一樣,讓聖母的形象更接近修士們的內心。簡單的擺設,也配合修道院的清修風格。安修士懂得,因為他自己就住在這裏。
瑪麗亞雖生活簡樸,但因人品高潔而尊貴;她謙和恭謹但勇敢平和的接受使命,表現出她的沉穩大度。
其他的可以不多表述,但安修士必須關注一個重點。他把聖母與天使的會面場景,放在一個籬笆包圍着的花園裏。這象徵瑪麗亞的純潔,未受原罪的污染。(註2)有了這個花園,安修士就不需要再畫百合花(註3)來代表瑪麗亞的聖潔無垢。以前的聖母領報畫作場景都發生在室內,安修士是第一位把這場景搬到戶外的畫家(註4),在藝術史上是一個小小的突破,此後有很多畫家也仿效這個設計。
靜止的時空
雖然安修士圓熟運用線性透視,優美自然的呈現出迴廊的立體感,但可以看出,他還在學習如何掌握光影,整幅畫面光影並不一致。日光從左面射進來,但迴廊內的光線卻非常均勻;列柱柱身右方有陰影但在地上只有很輕微的投影。聖母瑪麗亞身體有較明顯的影子,天使加百列卻沒有。當然也可以說,天使不是凡人,可能因此安修士沒有給他「安排」影子。仔細看整體光影效果會有一點不太自然之感。但瑕不掩瑜,這麼一點點的小疵,並不影響我們欣賞這幅畫優美典雅的畫風。
相對立體感非常強的建築物,聖母與天使的人體略嫌扁平,但配合起整個畫面,卻讓人有一種簡單寧靜祥和之感。安修士「大道至簡」的畫風,更突出了聖母瑪麗亞的高潔,更配合修道院簡樸的環境。
看着這幅畫,看着看着,一切喧鬧嘈音,煩思雜念好像都會往後退,往後退……萬物在一瞬間靜止了。這不正是修道院需要的嗎?看着這幅畫,修士們入定了!
註:
1. 有說天使報喜時,聖母正在看預言彌賽亞降臨的舊約《聖經》。
2. 中古與文藝復興期詩畫藝術流行以籬笆包圍着的花園(Hortus Conclusus)為聖母無垢的象徵。代表聖母「永遠都關閉的子宮」(Closed off Womb),也代表她受到保護,不會被罪惡侵害。
3. 通常聖母領報畫裏都會有很多符號,如百合花,白手絹,內有清水的水盆等,來象徵她的純潔。
4. 可能是為了配合這幅畫的所在地點,希望觀者好像透過窗戶看到戶外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