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龍半島和新界之間,橫亙着一條由東至西的山脈。這條山脈有多個山峰,其中位於九龍塘以北的一個峰,叫做獅子山,昔日叫做虎頭山;而在它的西面,即大窩坪村對上的另一個山峰,叫做筆架山,古時卻叫做獅子嶺。山峰依舊,但隨着時代變遷,人事更替,名稱也改變了。
在獅子山腳,原本有個地方叫做老虎岩,木屋林立,後來拆掉重建,改了個文雅的名稱,將「老虎」叫做「樂富」。香港浸會大學在九龍塘建校,背靠獅子山,遙望筆架山,是文昌所在,與城市大學平分春色,九龍塘一帶名校林立,正與「人傑地靈」的環境有關。
獅子山高495米,氣勢雄偉;筆架山高458米,山勢平緩。兩山一脈相連,因此古時稱為「獅子嶺」。但現時的獅子山,昔日有很多別名,包括虎頭山、獺子頭、駱駝山、鳳凰山、禾鐮咀山等,就是不以獅子命名。嘉慶年間編撰的《新安縣志》〈山水略‧虎頭山〉條:
虎頭山在官富九龍寨之北,亦名獺子頭,怪石嵯峨,壁立插天……。
獅子山由英國人起名
如所周知,鴉片戰爭期間,英軍於1841年佔領了香港島,翌年中英兩國簽訂的《南京條約》,其中一條就是清朝政府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後來有英法聯軍之役,中國又戰敗,1860年中英簽訂《北京條約》,清政府將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1898年,中英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英國「租借」了九龍半島以北的地區和離島,劃為新界地區,為期99年,自此以後,獅子山一帶也列入英國人管治的範圍。
1898年,英國人「租借」新界後,測繪人員以山頂上石頭的形狀有如一頭盤踞而坐的獅子,因而稱之為Lion Rock,中文叫做獅子山。獅子號稱「百獸之王」,威嚴勇猛,英國人崇尚獅子,徽章上常有獅子圖形。中國人有「舞獅」習俗,但很少有機會見過真正的獅子,華南一帶多老虎,傷人畜之事時有所聞。
香港政府既已定名,也就隨着使用。
獅子山南瞰港九 北眺沙田群峰
現時九龍城有一條街叫做獅子石道,英文名稱是Lion Rock Road,在這條街可以正望獅子山,因而命名。1960年代初我住在九龍城寨時,經常出入獅子石道,確實可以這樣看獅子山,不知道半個世紀後的今天會否被高樓大廈遮擋了。
構成獅頭形的峰頂部分,全都是露出的岩石,「獅胸」下的南面有一峭壁。在峰頂南面,可俯覽九龍全境和遠眺香港島;在峰頂北面,則可盡望沙田群峰、吐露港、八仙嶺和大帽山。每當天氣轉變時,峰頂多有雲層環繞,昔日稱此景為「駱頂含煙」,另有一番景象。
「獅頭」的西面有山坳,土名叫做「大坳」,從前是沙田經紅莓谷、橫頭磡往九龍城的古道。《新安縣志》〈山水略‧虎頭山〉條對此也有描述:
其下凹路險峻難行,然實當衝要道,乾隆壬子年(1792年),土人捐金,兩邊砌石,較前稍為平坦。
英國「租借」新界後,稱這個坳為九龍峽(Kowloon Pass)。到了1920年代開闢大埔道之後,這條「古道」的重要性大減,逐漸變成附近居民晨運及港九市民遠足之所。1978年,該處正式劃為獅子山郊野公園。
港台拍攝劇集 成「獅子山精神」
1970年代至1980年代,香港電台製作了一套電視劇集,名為《獅子山下》,內容反映了當時香港市民的工作和生活,使「獅子山」之名更加深入民心。對於全港市民來說,我們應該珍重本地在20世紀中逐漸養成的「獅子山精神」──不畏艱辛,努力拼搏向上的一種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