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沙田文化博物館觀看饒宗頤教授「敦煌韻致」展覽,入門迎來的是刺耳的聲音。聲音不來自人群,來自展館入門口處的電視錄像廣播。主辦單位為了讓參觀者更能了解饒教授,設置了一個小角落,安了幾排座位,播放相關紀錄片。內容雖還不過是「傑出華人系列」之類的專題報道,動機還算良好,只是聲浪調得大大的,大到小小展館每個角落都能清楚聽到。聲浪具體化變成噪音,變成實質壓力,如影隨形,個人認為,滋擾實在多於傳訊。其實一些簡單的耳筒設置,方便求知者之餘,又不破壞環境,兩全其美,就能把問題解決了。
文化質素 潛移默化
這大概可以提升到如何體現公共文化傳遞的質素問題。安靜,在這社會中也許還很奢侈。其實中國文化中,提倡靜,並不罕見。尋常說「萬物靜觀皆自得」,或許這不過是簡簡單單的個人文化素養。《禮記.大學》中一段格言:「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裏把人的修養過程定了幾個階段:能夠知其所止,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心便能靜下來,不會妄動;心靜不妄動,才能安於所處,隨遇而安;能夠隨遇而安,才能思慮周詳;能夠思慮周詳,就能得到至善的境界。在這些個人修養的過程中,把安靜的因素抽掉了,可以說什麼都做不成。
這類關於個人修養的基礎格言,過去還存在於中學的中文科選文中,學童自少接觸,也有潛移默化之效,不是現今中文課程側重什麼「綜合能力運用」可以取代的。
或者說,時下青少年對於古板的東西是看不入眼了,但禮失求諸野,或許可以平衡一下精神世界的缺失吧。據說現在的年輕人很喜歡自由行,相關的旅遊書成了出版業的奇葩,大收旺場,連公共圖書館的借閱紀錄也以這類書本為最多。而日本是自由行的熱門國家,淡季和旺季絡繹於港日之途的人數不少。日本也是一個曾受中國文化感染的國家。現在旅客遊日,不論你的年齡,大概會對兩樣事情感到驚詫:一是通衢大巷,沒有多少個垃圾桶設置,但四周還是乾淨得不得了;二是熙來攘往,或人群聚集的公眾場所,為何是如斯的安靜。所以自由行遊日,除了shopping之外,也應學習別人所長。
公民教育 安靜守禮
最近我才知道,原來日本的鐵路系統,不管是跨縣的新幹線,還是市區內的線路,原來並不禁止飲食,但卻不允許隨便發出噪音,不能夠大聲講手提電話。當然沒有「食禁」,不代表人們便會隨便弄污車廂,但對比香港的鐵路系統,尤其有「民以食為天」的古老格言支配的中國社會,這是頗為異數的事情。坐港鐵,不能飲食(原來連高速啜兩口有味飲品也在禁止之列),常識吧,但放縱口腔,高談闊論;或大聲講電話,旁若無人;遇到文化水平較低的粗鄙之士,粗口屢出,一門數傑(意指以門字為部首的粗穢字眼),此起彼落,也屬尋常——但似乎沒有太多人對這種禁食不禁聲的現象有過什麼公開質疑。
只是最近,公眾才掀起了公共巴士上層是否應容許影音廣告不停廣播的討論,意謂商業機構沒有隨意侵凌無辜者耳根清靜的特權。相關質疑不管結果如何,但這類Roadshow廣告存在不短時日了,到現在才忍無可忍,也算鈍遲了些。
據說換屆的新政府很重視國民教育,相反如何推動做好一個公民的基礎公民教育,沒有得到相同的關注。香港也一直被稱文化沙漠,這種現象的構成,和整體社會意識,沒有好好地管理嘴巴;或由不同場所的不同嘴巴,所發出的那管用心為善的聲音,最終變成滋擾——當中有沒有關連處,或許是一個很好的文化研究課題。
原刊於鄭楚雄網頁,獲作者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