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煜明教授將於9月26日下午2時網上分享題為「基因檢測產業化的機遇和挑戰」講座。(香港中文大學校友事務處Facebook)

科研創新 人類未來

9月25至26日由中大校友傳承基金主辦的第六屆中大創業日,今屆以「敢創.新機遇」為主題,將舉行多場直播網上講座、創業大師班、研討會及工作坊,參加者與知名創業家線上交流。

如果以利潤而言,分析員已列出統計,整個證券行業收入及不上一家工商銀行的一半水平。(亞新社)

超級航母 洪荒之力

內地有的是14億人口的市場,以及相當大數量需要到市場融資的企業,中資機構其實在區內交易排名榜已經多次位於頭幾席位。要建立航母級投行容易,但目的是為大,抑或為國際市場定價權,對市況影響力,抑或是其他呢?

美國華爾街多家金融機構已就疫情作出信貸潛在虧損撇帳。(Wikimedia Commons)

行業悲劇 悲劇行業

本港銀行第一季息差事後回想,可能已經觸及頂峰,簡單看看一個月的拆息水平,現時的0.46厘左右,一個月內跌了超過半厘,較4月初第二季開始期間,更大跌超過1厘。環顧全球好,本港好,銀行似乎是一個悲劇行業。

事實上,不少有關科技供應鏈及芯片供應的報道,早就說明台灣一直是美國首輪制裁後,向華為及中國供貨的最大來源地。(Shutterstock)

芯之所向

筆者不了解芯片,但設計與否,跟能否具備生產能力是兩回事,似乎內地欠缺的是生產技術。可是,在中國製造的前提下,似乎愈來愈多內地公司會主動發布這個突破,以及哪方面取得突破。

Hertz算是老實,在公開表明新股隨時一文不值之餘,更不諱言發股份目的之一,就是要避過隨時有被除牌的可能。(Shutterstock)

死馬當活馬 甩轆冇有怕

美國的破產法庭就Hertz發行新股計劃,決定作出批評,涉及近2.5億股。對於在申請破產保護期間發行新股,美國投資界形容是反映市場已進入瘋癲狀況,而公司就解釋希望趁近期市況集資,作為營運資金。

主權債持續搶手已經不是新聞,美國企業債的新發行,每日十幾宗是等閒之事。(Shutterstock)

風險製造者

看看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表,兩個多月內已經急升至7萬億美元左右,而相比以往,聯儲局現在幾乎什麼也變相包底,企業買債、垃圾債也買、表面是提供流動性,搞活市場,實際是市場的風險製造者。

勞福局新副局長(右)衣裝雖然端正,但發言的中英兩語離官場應有的水平甚遠,作為國際城市,勞福局雖然不會經常要面對外國媒體,但政府整個能力印象分,似乎已被打上折扣。(政府新聞處)

失格班子

環境問題,香港有移民潮,但叻人仍然為數不少,唯政府高官拉雜成軍卻是愈來愈嚴重。至於對於素質一般的官員,總之沒有做事,就是做了件好事。

未計加時交易,已充滿想像空間,港交所想窮都難,信不信由你,若再有券商睇目標價上望388蚊,絕不出奇。(亞新社)

港交所的想像空間

近期各大投資銀行對港股大片淡風之聲下,既預期恒指要跌多2000點,卻矛盾而有趣地看好港交所(388)表現,甚至如摩根士丹利所指,有助隨時推動交易所盈利倍增,與300蚊只一步之遙。

印錢是日本開始、債息曲線早年亦是日本央行搞起,難怪整個央行及全球經濟表現,已經被認定是日本化了。(Shutterstock)

債息曲線操控模式

觀乎美國聯儲局官員的言論,更多政策可以出台,再對照最近一次的會議紀錄,有關前瞻指引的表述,似乎美國傾向的是一個債息曲線的控制操作模式,即類似日本做法。

小米股價,以至整體業績而言,談不上是出色,但小米手機在國際市場已有一定知名度,這點可能就是曲線上幫了金山雲一把。(亞新社)

回流不回流

中國一直的最大問題是有金錢及經濟硬實力,唯獨軟實力少之又少。 一場疫情影響所及,以至國際間借疫情玩弄權力博弈外交,中國軟實力建立的目標,似乎愈行愈遠了。

根據台積電的資料,計劃於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建立的生產線,投資額達120億美元。(Shutterstock)

台積電的商業考慮與政治保險

美國宣布加大限制的幾乎同一日,台積電就宣布在美國設立生產線。有趣的是在於,台積電早前在年報中,曾經就說明一旦將生產線設置於美國,將會損害生產力及效率。為什麼台積電突然又有美國設廠的舉動呢?

內地減息還看通脹表現與百姓感受。(亞新社)

V彈分界線

如果看看外界對中國的經濟表現估計,頭一、二季仍然疲弱,但到第三、四季整體增長部分估計最少有百分之五至六以上,而對於明年的預測,其實不少經濟師是將增長預測上調的。

即將於5月20日舉行周年股東大會的港鐵,日前已向股東們發出通告,明確表明一系列針對出席人士受感染風險而實施的措施。(亞新社)

高危AGM 股東要知驚

一般情況下,股東大會均會選擇在方便大多數股東能夠出席的地點和時間舉行,因應特殊情況,亦應考慮採用相關資訊科技(例如網上廣播、視像會議),以盡量提高股東參與股東大會的機會。

從回報而言,大部分內房債動輒6厘以上。(亞新社)

債的疑惑

相比內地國債,離岸市場高息內房債其實更有趣。從回報而言,大部分動輒6厘以上,負債比率就驚人,但對於在港上市的內房企業而言,債券違約卻是絕無僅有。

美股很多已停止回購,歐洲更禁止派息,股票市場更沒有吸引力可言,但作為最大的兩個股票市場,卻變相影響全球對股票的配置意欲。(Shutterstock)

迷失世界

央行全方位的行動,好像是將市場穩定下來,但將問題複雜一點,到底上月底的大跌市,是反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經濟比預期嚴重、市場流動性出現問題,抑或是反映油價同時間暴跌呢?

不一樣的滙控,回到不一樣的香港,那又何苦呢?(灼見名家圖片)

哭過了就不會再哭

對於滙控股價而言,40元也失守了,血肉長城齊撐也不得要領,反映的就是最基本的市場機制,沽壓太大,擋亦阻擋不住。今日的低位,會否是明日的高位?但願不是,但亦極有可能。

當恐懼加劇,飛沙走石之間,原來現金還是最好,黃金不要、美債不要,最後都是要搶不斷貶值的銀紙。(亞新社)

瘟疫屍殺盲搶錢

長年累月的資金氾濫,造就新一輪金融瘟疫,空前絕後無限量寬,有如飲鴆止渴,不能自拔,按侵侵一貫眼裏只有美國利益的單邊思維,肯定以為放水可救市,兼可殺病毒,未見疫苗應市,卻可擇日翻身,典型盲目樂觀。

第5頁,共11頁 1 4 5 6 11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