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鍛鍊可以強壯肌肉,減少因肌肉力量不足而跌倒的風險。(Shutterstock)

長者操肌:四大理由

體力好的長者,就算80歲仍然行得走得,可以跟朋友享受戶外活動如行山。要能夠延續行得走得的活動能力,長者必須要積極做些肌肉力量的鍛鍊,也就是一般所說的負重或力量鍛鍊。

排汗量也受到外在環境因素影響,例如在冬天運動,因為溫度較低,讓身體較易散熱降溫,因此,流汗並不能作為運動量的單一指標,更不能以爆汗來做減肥指標。(Shutterstock)

爆汗運動

隨着數據科技迅速發展,一些手戴式配置工具便可以透過運動時排汗的乳酸鹽含量來估算運動量,就像心跳率、步數、血含氧量等等,給運動參與者多些即時參考數據。

要為精英運動員制訂一個合理的薪酬水平的確不容易,像這般棘手的工作,還是留給體院去做吧。(Shutterstock)

全職訓練,你願意嗎?

如果跟一位大學畢業,初入職做老師比較,精英運動員的收入相對不算吸引,因為大學畢業新入職老師平均月薪是31676元。話雖如此,如果扣除每月的衣食住行的開支,相信這筆收入剩下可以儲存的部分也不會太多。

為港爭光後的張家朗,在東京奧運選手村。(張家朗Instagram圖片)

輕裝上陣 創造奇跡!

張家朗取得金牌後表示,賽前不相信自己可以取得這面金牌,其實相信就連全港絕大部分巿民也都不曾想過。可能正因此令張家朗在沒有任何包袱,兼只要求自己打好每場比賽的輕鬆心情下,終讓他愈打愈好。

低溫會令到血管收縮,增加心臟在運動時的供血能力。(Shutterstock)

寒冬運動猝死

早前,香港一天內有3名人士因行山、跑步和游泳而死亡,當中個別的死亡可能跟天氣寒冷有關。據報是一名具備豐富長跑經驗的人士,他的猝死也令很多朋友感到驚訝和難以相信。

從日常生活觀察所得,疫情的限聚令與運動場地和設施的關閉,大大破壞了大眾市民的正常運動習慣。(灼見名家製圖)

困獸鬥

長時間逗留在家中的情況下,由於空間不足和運動配套的不便,在增加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和壓力的同時,亦難以做到正常參與運動的效果。

在香港,守護兒童只是在起步階段,很多政策和推展工作尚待業界努力才能向前。(Shutterstock)

我們要守護兒童

自從近年Me Too 事件爆發後,全球都關注體育界對年輕運動員的保護問題。最近香港的國際援助會也舉行了一個針對體育界關注保護兒童的圓桌會議,得到參與團體和機構的認同。

一刀切封閉球場令很多年輕人和大眾市民減少運動機會,導致身體退化或不適應。(灼見名家圖片)

室外籃足球場重啟解封

康文署轄下的室外運動場地,包括最多人使用的籃球場和足球場,在6月20日正式重新開放。我認為這個是遲來的解封,如果政府能夠在人流管理上做些工夫,很多室外場地便早已解封。

隨着香港三位頂尖球手歐詠芝、歐鎮銘、陳浩鈴的退休,相信港壁球隊在2022年的亞運會上要維持奪牌的優勢極不容易。(香港電台視像新聞截圖)

壁球發展困難重重

80至90年代初,是壁球在香港發展最蓬勃的時期,也是當時的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發展運動場地和設施的黃金時期。這個發展規劃,曾經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參與壁球運動。

一般來說,增加了的負荷量,在訓練後第3、4 天仍未能恢復,甚至疲勞和酸痛更加明顯,那就是運動量太大了。(Shutterstock)

調節運動量維持免疫力

在天氣回暖及疫情趨於穩定和減輕之際,在運動的時候仍需要保守一點,不要過於進取,導致過度訓練,降低身體的免疫力,讓病毒或細菌藉着運動後3至72小時的空窗期入侵你的身體,把你變成一位病人。

疫情下不戴口罩在戶外跑步應保持多遠的安全距離?這個問題也有學者研究。(Shutterstock)

疫情下的安全運動距離

新冠病毒疫情下,互相交換位置的配速跑步訓練會否增加病毒傳染的風險呢?當然,一起訓練的跑手沒有病毒攜帶者就不是問題,但不幸如果當中有一位是帶毒者,那麼跟在一起跑步的人士是否會被傳染?

春光明媚,不少足球愛好者都渴望可再次享受在戶外比賽的樂趣。(Shutterstock)

在家居還是戶外做運動?

無數家庭的小朋友,每天都困在那數十呎可以活動的空間,在不斷的鼓勵和打氣下堅持一些家居運動,他們和家長們都很努力,但畢竟這種日子已過了接近一個月了,未來還有14 天,更可能再有第4 輪的14天。

以今次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地區開始蔓延的情況判斷,我對今屆東京奧運能夠如期於7 月24日開幕並不樂觀。(Shutterstock)

東奧騎虎難下

過去多屆奧運中,不能舉辦的都是跟世界大戰有關,而上屆巴西里約奧運雖然受到寨卡病毒的影響,最終也成功舉辦了,但今次東京奧運又如何呢?

我們知道因疫情而讓我們多了很多親子時間,而在選擇運動時,也必須要考慮自己本身的體力和身體狀況,避免自己過度勞累或受傷。(Shutterstock)

親子運動與勞動

要上班工作的父母,無論如何忙碌,都會盡量抽些時間帶他們的子女到公園或戶外運動場地,讓他們跑跑跳跳、踢踢波、打打籃球,令過剩的精力可以宣洩一下。

在這段日子,最簡單可行的是利用住所附近的公園或公共空間去做一些輕至中等程度運動量的運動,例如步行、急速步行、緩跑、徒手操和伸展運動等。(Shutterstock)

抗疫運動

對一些慣常戶外運動人士,始終不習慣把平日的運動習慣全部改在家中進行。實際操作上,並不是我們想像中說一聲做居家運動那麼簡單。

如果戴着口罩做運動,便應該把運動量調低一些,讓吸入的氧氣能夠供應運動所需的份量。(Shutterstock)

運動不能停下來

一些本來平日都習慣到康文署轄下的體育館打波和健身的市民,現在卻無處可去,每天屈在家中,悶到發霉,身體沒有得到鍛煉之餘,心情也變得悶悶不樂,問我怎麼辦。

第1頁,共4頁 1 2 4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