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翠華教授:長者活出當下有三大要訣
工作是生活其中一個重要組成,不少人踏入退休階段,都需要調整生活節奏和心態。今集《智得耆樂》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林翠華教授請來一位退休老師,分享她多姿多彩的退休生活。
工作是生活其中一個重要組成,不少人踏入退休階段,都需要調整生活節奏和心態。今集《智得耆樂》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林翠華教授請來一位退休老師,分享她多姿多彩的退休生活。
不少年邁的父母情緒不穩定、憂鬱、睡不安寧,被家人掉以輕心,但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林翠華教授表示,老人家常常不快樂,情緒及性格突變,可能是認知障礙症早期徵狀。
年邁的父母情緒不穩定、憂鬱、睡不安寧,家人容易掉以輕心。由新鴻基地產慈善基金贊助的《智得耆樂》,本周播出第3集,解構長者時常情緒低落,有機會是患上認知障礙症。
「經常忘記熟悉的名字,翻查電話記錄才記得起。」是霎時間記憶差了?屬於正常的現象?還是患上了認知障礙症?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林翠華教授指出,沒有記性或者記憶力衰退是認知障礙症的主要徵狀之一。
終其一生,每個人與他人、其他不同生命之間的靈性關係,往往就是觸發個人心念的關鍵力量。心念不但決定一個人能否擁有健康的身體、可能罹患什麼疾病;萬一生了病,心念更是疾病能否逆轉的關鍵所在。
近年來,亞洲地區的霍奇金淋巴癌發病率呈明顯的上升趨勢, 其中香港男性的發病率上升幅度更是全球之冠。中大研究人員建議, 應針對高危人口採取危險因素控制及早期癌症檢測措施, 以控制上升趨勢。
今集《專家分析長新冠》,香港中文大學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林冠傑中醫師請來林偉樑醫生,講解疫苗出現的情緒後遺症,善用精油,可以幫病人紓壓,為什麼?一起聽聽林醫生的講解。
疫情令家庭關係緊張,香港中文大學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林冠傑中醫師與英國心理學會註冊特許心理學家林少峯博士今集教各位家長如何減壓,另外,飲用花茶方面有什麼需要注意?
今集《專家分析長新冠》香港中文大學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林冠傑中醫師與王南教授分享,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如何把中藥理論實踐及應用,提升人體自我修復能力。
今集《專家分析長新冠》香港中文大學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林冠傑中醫師與林偉樑醫生講解慢性疲勞,如何保持身心健康。
今集《專家分析長新冠》香港中文大學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林冠傑中醫師與英國心理學會註冊特許心理學家林少峯博士談談在新冠疫情下,如何與過度活躍症青少年相處。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林冠傑中醫師今集訪問澳洲皇家全科醫學院院士林偉樑醫生,談談新冠肺炎對患者有什麼長遠影響,以及中西醫如何合作醫治新冠病人。
經歷兩年多的新冠疫情,學生在家上課,大人在家工作,每天遠離社群,人們的情緒健康容易發生問題。而不少新冠康復者還會有腦霧的情況,到底如何處理?一齊聽聽教育心理學家林少峯博士的建議。
由停課到社交距離措施,疫情防控措施加劇了人們的孤獨感,增加了抑鬱和焦慮徵狀在人群中出現的機會。香港大學提出10項管理和加強心理健康的幸福小貼士。
梁卓偉認為,香港未來抗疫前路將會面臨兩個選擇:「動態清零」或「走向風土病」,從醫學角度看,兩個選項最終都會「殊途同歸」。
本書的內容是兩位科學家如何在天時地利下,對病毒做出反擊。我們不是大藥廠或是「他們」。格林和我只是普通人,帶領一個認真又努力的團隊,做了一件不平凡的事。
港大醫學院以400萬人染疫來計算病死率僅0.18%,這是基於1月至3月的病死率。香港每年自然死亡率約0.7%,那麼3個月的死亡率約為0.175%。顯然,港大醫學院模型遠遠高估染疫人數。
梁卓偉指出,無論立即放寬防疫措施,抑或10年後才放寬,放寬一刻都會爆發一波疫情,病毒亦不可能自然消失,估算全港最終有九成或以上人口,會曝露於新冠病毒中,曝露時間愈長,總有機會染疫。
袁國勇教授認為,疫情防控措施可放寬到什麼程度,取決於接種疫苗的數量和速度。如果我們在老人和孩子中達到高的接種比例,就不必擔心放鬆。如果沒有,我們真的需要擔心。
任何西藥都會損耗到我們的肝臟,加上有研究證明,有高達53%的新冠重症患者有肝臟受損的症狀。面對藥物及疾病帶來的雙重威脅,我們應該如何服用保健品補腸護肝?
理大追蹤研究發現,確診新冠後6個月超過四成人會出現「疲勞綜合症」,並持續1年。值得注意的是,約有五成女性會出現「疲勞綜合症」,較男性的三成為高。
科學實證已確認,更有數據顯示藥物能抑壓病毒量,減低年長人士病情惡化甚至死亡的風險。這是對長者的一大喜訊,只希望家人或長者自己不要因為藥物未趕及註冊,就拒絕治療的機會。
新風醫療集團暨和睦家醫療、陳廷驊基金會周四(17/3)宣布捐贈一批緊急醫療防護物資予本港志願機構前線抗疫工作人員,希望同舟共濟,共渡難關。
Semmelweis提倡的洗手消毒,在他死後被廣泛應用,大大減低了病人感染死亡的風險。為何他在生之時,完全不為世俗所容?17世紀的歐洲醫學界,真的如此思想狹隘、十惡不赦嗎?相較洗手,打疫苗不是更嚴重?
隨確診新冠肺炎的數目海嘯式上升,一些能對抗病毒的中成藥亦搶購一空,其中連花清瘟膠囊可謂其中的表表者。到底這些中成藥裏面,有哪些成分真正發揮功效,令患病者漸漸康復?且聽免疫學專家顧小培博士的分析。
在疫情中,我們要學會聆聽自己的身體,覺察身體有否發出壓力的訊息,當意識到壓力徵狀時,無論你正在做什麼,無論你有多關心現在的疫情(如正在接收大量有關疫情的訊息時)也要暫時放下。
病理學上關於皮膚的形容,包括「駱駝腳」、「鐵絲網」、「被風吹彎了的喬木」、「手抓着球」、「肉丸意粉」……等等,抽象得來十分燒腦。只能說,發明這些形容詞的病理學大師,想像力實在超越常人。
港大最新研究發現,通過高頻率的混合核酸和抗原檢測,可有效減少總感染並有可能終結病毒SARS-CoV-2的傳播,措施在疫情爆發初期實施尤其有效。
在隔離設施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家居隔離適用於輕症/無病徵患者或密切接觸者。要「優化」家居隔離,首先要立例禁足,如家中有人呈陽性,則其同住家人皆應被定性為密切接觸者,也應立即隔離及禁足。
國家醫學研究中心榮譽主任鍾南山教授2月21日(周一)以廣東話錄製影片,為香港市民加油打氣,並指出已經與有關企業及廠家聯繫,為香港抗疫提供必須藥物。
繼香港大學設立社區疫苗接種中心將於2月23日提供復必泰疫苗接種服務外,香港中文大學亦由即日起為市民提供核酸檢測服務,並協助醫管局熱線接聽市民的求助及查詢。
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合作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以不用進入細胞內部,便可激活一種獨特的細胞受體,從而誘發血管炎症,將改變研發相關藥物的方向,以及辨識重症患者的方法。
對於當下有人倡導在香港「與病毒共存」,盧寵茂特別強調,Omicron絕對不是流感那麼簡單,他說提出「與病毒共存」的說法,其實是與病毒共到黃泉,「病毒是不會跟你共存的,它只會帶你到黃泉」。
第5波疫情一發不可收拾,新年過後馬上出現團舞群組。疫苗專家黃利寶博士認為,香港無法承受放寬政策,與病毒共存。他又分析為何疫情比之前更難控制,以及機場採樣出了哪些問題,萬勿錯過!
第5波新冠疫情嚴峻,源頭不明個案遍布港九新界,近日每天新增過百宗確診個案。灼見名家專訪香港分子病理檢驗中心(HKMPDC)董事黃利寶博士,探討抗疫對策。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