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實歷史中,中醫是處於百花齊放的大雜燴狀態,具有不同診治思路。如將之歸纳,可分為兩條重要主線,一條是着重形而下的辨病施治,一條是偏於抽象的辨證論治。了解二者的內涵及分別,有助增加對中醫的認知能力。
除引入生物科技之外,以人工智能及機械人技術為例的創新科技,在中醫應用上亦同樣重要。「創科+中醫」在提升中醫的效能同時,亦可以改變大眾對傳統中醫的印象,令到年輕人更重視及更廣泛地採用中醫,一舉兩得。
仝小林院士的「寒濕疫」辯證思路,很值得細心體會。我們從中既可以了解中醫臨床思維的「必須條件」和「充分條件」,也能夠認識中西醫配合中的主次關係。如此必可加强我們對於那些似是而非「中醫」論述的鑒別能力。
盲目拔高、不符合史實的「歷史」論述,看似往中醫臉上貼金,但卻很可能會混淆傳統中醫的本來面目,導致我們無法從歷史中獲得啟發及反思,更無助處理現實問題。
由前世的寂寂無名,到今生的聲名鵲起,再到現在的國民神藥,板藍根只用了不夠半世紀的時間,就遙遙領先那些使用了數千年的傳統中藥,成為橫跨中西醫學,左右逢源的萬能中藥,堪稱中國藥物史上前無古人的壯觀奇葩。
深受元素論和實證觀洗禮的現代人,真的要去了解傳統中醫,一點也不易。但既然運用了中醫藥,那就要弄清楚,在思維和操作上,中醫和西醫是截然不同的兩個系統。這是搶購板藍根或其他中成藥之前,必須弄明白的問題。
用現代科學來研究草藥,如此思路當然可以,但必須認清的是,這是一種和中醫基本上毫無關係,依然處於初步嘗試的進路。這種思路充其量只具參考價值,絕對不能本末倒置,以免步入廢醫存藥的歧路。
中醫的許多論爭,都源自定義分歧。只有弄清定義,了解核心,分清必須條件和充分條件,我們才有坐標準則,就能夠弄清那些反對中醫言論之問題所在,也能夠鑒別某種支持中醫思路中所蘊含的方向性錯誤。
在中西文化激盪的五四時代,魯迅致力批評中醫,其背後隱藏著揮之不去的「西學鏡像」。但這面鏡子能否折射出中華醫學的本質?從魯迅視爲臨床寶典的《驗方新編》入手,不難發現他對傳統中醫並不了解,認知近乎淺薄。
中風,是一種在腦部血液供應受到幹擾時發生的嚴重疾病,是香港「第四號殺手」,如何預防和處理中風?一起聽聽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林冠傑中醫師分享。
劉方柏教授説,「中西醫各有優勢,但西醫的優勢卻相當明顯,而中醫的優勢卻常被人們忽視」。爲何忽視?很值得探討。探討是爲了還原中醫本相,令我們在某些流行卻偏頗誤導的觀念外,找到更為合理的中醫認知及論述。
人與環境關係密切,但並非機械式的直接對等,最終還要看人體對外界因素之反應,具體症狀才是決定病邪性質的根本依據。這就是「外邪之感,受本難知,發則可辨,因發知受」之本意,有助減少自我體質認知的方向性錯誤。
手癬的發生往往比足癬會遲好幾年,通常是由足癬傳染過去的,形成所謂「兩腳一手症候群」。由於手癬相對較少見,一般由足癬、股癬傳染而來,所以積極治療原發疾病非常重要,可減輕復發機會。
新冠的影響力雖已逐漸在我們生活中淡去,但仍要注意如何避免再次中招。中了新冠之後再注意什麼?哪些藥材和食物有助於化痰止咳?一起聽聽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林冠傑中醫師分享。
《傷寒論》作者張仲景在東漢時已提綱挈領地説出臨證名言:「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症治之」,即是該用何種思路、方劑和藥物,必須根據病人的具體狀態再下決定,而不可反其道而行,被理論和觀念牽着鼻子走。
新冠及感冒引致喉嚨痛怎麼治療?中醫古方鹹竹蜂為何見效?一起聽聽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林冠傑中醫師的分享。
情緒病被世界衛生組織視為第二號疾病殺手,中醫如何辨證論治紓緩壓力?一起聽聽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林冠傑中醫師分享。
家長需要正視孩子的體質偏向,不但要予以飲食調理,更需調整生活習慣,從根本上改變孩子「三有餘而四不足」的狀態,而不是南轅北轍,火上加油,忽略孩子之身心需要,令不足的更為缺乏,令多餘的更加泛濫。
國際著名養生專家、本社專欄作家朱鶴亭老先生周二(6月6日)中午在廣州病逝,享年94歲。為弘揚中國文化,朱老著作等身,出版過不少著作,內容涵蓋養生、醫藥及武術等方面。
希愈醫療集團行政總裁譚君傑表示,社會生育率偏低,平均生育年齡上升,令輔助生殖醫療有一定需求,具發展潛力。在職場成功女性與日俱增、女性的社會地位普遍上升的今天,職場女性往往推遲生育計劃。
子宮異常出血,是否大病先兆?一起聽聽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兼任助理教授羅佩雯醫師,從中醫角度解讀異常子宮出血的原因,以及推介調理食療。
研究發現,中藥對不孕患者有一定幫助。聽聽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兼任助理教授羅佩雯醫師講解,中醫如何評估不孕病人,以及推介有助調理的食療。
女性不時面對痛經帶來的困擾。從中醫角度如何辨證、治理痛經問題?日常生活又可以怎樣預防?一起聽聽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兼任助理教授羅佩雯醫師有助調理經痛的穴位及食療。
都市生活節奏緊張,不少人肩頸膊痛、喉嚨不適。香港理工大學醫療保健處陳妙霞中醫師為大家推薦舒緩喉嚨的食療、穴位按摩,以及紓緩運動幫大家鬆一鬆。
現代人飲食習慣不良,人到中年易有「三高」。嶺南中醫世家羅頌慧博士為我們分析高血脂是怎樣形成的,以及用什麼食療、穴位按摩調理身體。一起聽聽她的分享。
夜尿頻繁導致情緒困擾、睡眠不良?香港理工大學醫療保健處陳妙霞中醫師為大家講解中醫看夜尿的成因,以及調理穴位及不同療法。
乳腺增生時有聽聞,嶺南中醫世家羅頌慧博士從中醫角度講解乳腺增生的成因,以及治療方法。哪些食療與穴位按摩有幫助?一起聽聽她的分享。
香港地處嶺南濕地,長期的濕熱天氣,影響人體的內外體質,臨床以濕熱型的患者多見,而中年女性患者多伴有血熱陰虛或血虛風燥型的主婦手。臨床治療必須根據中醫理論辨證論治,內外合治,則可藥到病除。
除了針灸吃藥,還有什麼方法有助改善長新冠症狀?香港理工大學醫療保健處中醫師陳妙霞博士介紹腳底按摩,原來也可以刺激反射區自療。一起聽聽!
許多市民面臨長新冠後遺症手足無措。出身嶺南中醫世家的註冊中醫師羅頌慧博士提出以藥材泡足可以改善長新冠後遺症。一起聽聽她的分享。
日前,中大舉行「中西醫結合治理長新冠」講座,探討透過結合中醫和西醫,針對長新冠患者體質及症狀,提供緩解方法、判斷病因兼對症治療。席上有中醫師建議重視調理肺胃陰虛和肺脾氣虛。
新冠肺炎常見復陽個案,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林冠傑講解背後原因,並指出疫情第六波的特色,以及保護自己的方法。
常言道「預防勝於治療」,林偉樑醫生與林冠傑中醫師大談如何觀察身體狀況,及早預防疾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會有什麼先兆。
經過新型冠狀病毒的侵襲後,加強身體素質已經成了如今社會各年齡段成員的共識。當代幼兒學業壓力大,體態問題需要着重注意。八段錦和蒙特梭利教育法可幫助孩子們調節身心。
工作壓力太大導致肝氣鬱結怎麼辦?嶺南中醫世家出身的羅頌慧博士指出,古方加味逍遙散適合香港人,有助疏肝解鬱 養血健脾。一起聽聽她的分析。
患有自閉症的兒童在香港愈來愈普遍,除了請心理學家治療外,中醫也可以針灸協助自閉症兒童。今集香港理工大學醫療保健處中醫師陳妙霞博士將介紹針灸穴位,以及父母如何為兒童進行捏脊推拿。一起聽聽她的分享。
濫用寒涼藥物反映出兩個問題。一是主流群衆依然以現代醫學的思路來理解傳統中醫,離不開專病專方,或者特效藥的思路,而陰陽二分思維並未普及;二是陰虛火旺之思路具有廣大市場,是不假思索,深入民心的方土觀念。
都市人常見不同的睡眠問題,在什麼情況下容易出現?嶺南中醫世家羅頌慧博士推介三個寧心安神古方、兩個穴位有助入睡。
近年面癱走進大眾眼光,香港理工大學保健處中醫師陳妙霞博士為大家解構症狀成因,以及如何以針灸治療、復後日常保健等等。
有什麼原因導致女子不孕?夫妻如何調理?嶺南中醫世家羅頌慧博士今集為大家講解,並推介一款保健湯水、穴位按摩幫助懷孕。
小腿腓腸肌撕裂是很罕見的嗎?怎樣鍛鍊小腿肌肉來避免?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林冠傑指出,熱身運動可預防腓腸肌撕裂。至於下肢毛病的成因通常是什麼?一起聽聽林醫師的分享。
腿部支撐人體活動,若照顧不慎可能會加劇退化。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林冠傑今集講解膝部問題成因及預防方法。
網球肘是怎樣形成的?如何預防?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林冠傑指出,手部痛症與頸椎有關,以及示範如何按摩手臂。
不時聽到身邊有朋友頸椎痛症,應該如何解決?是否大事?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林冠傑為大家講解成因及預防方法。
由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與灼見名家傳媒合辦的「中西醫如何配合改善新冠肺炎後遺症」研討會,9月25日(周日)假香港中文大學醫院9樓繼昌堂演講廳舉行,行政會議成員高永文醫生蒞臨主禮。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中醫藥學院聯同多方研究發現,中藥雞血藤的提取物對多種病毒具有廣泛的抗病毒活性,有潛質開發成為預防新冠病毒的藥物。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