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2018年施政報告》宣布將中醫藥納入本港醫療系統,並訂立一套整全的政策,投入更多資源。
去年12月17日,立法會討論中醫藥發展,文件中指出,中醫醫院與本地3間大學合作,提供臨床培訓及中醫藥臨床研究,18間中醫教研中心亦將轉型,肩負「教」與「研」職能。
12月18日舉行的「中醫醫院發展計劃諮詢會」上,張偉麟醫生指出要為中醫醫院的人才隊伍作準備,會與大學籌備不同的培訓課程,其目標責任包括:
a.作為3所大學中醫藥學院的臨床實習平台,要擬定綜合培訓要求,設立相關行政單位及足夠的臨床培訓崗位以作支援及配合;
b.內容包括中醫師基礎臨床培訓、進階臨床培訓、臨床深造培訓及持續培訓。
雖然中醫院將設計專科專病的服務,但專科人才培訓的設施與老師卻沒有提及。儘管筆者在醫管局時在18間中醫教研中心開展「北上南下」與內地培訓合作的項目,但內容不夠深,學員不夠廣。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正面解決中西並重知識上的溝通(沒有「西學中」的專科培訓)及法律上權責的分配。
難留住人才
燃眉之急的解決方法是增加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GC)撥款給3所中醫藥學院(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SCM)及改善行政與溝通︰
1.「第一年學士學位」(FYFD)撥款公式是以文科為基數,現中醫學院只與理學院同排計算比例,而沒有加進臨床教學的時間,所以比較西醫學院是「同工不同酬」,中醫學院是西醫學院的「窮弟弟」,很難吸引人才,亦影響收生的質量。若中醫與西醫FYFD撥款比例看齊,那麼中醫學院可聘雙倍的老師人數,改善「醫教研」的質量。
2.中西並重的機制:現在中大及港大西醫教授有適當的機制服務非公費的病人,以特邀顧問、兼職或全職身份在私營醫院、醫療機構看病,因此這些特有專才便可同時服務公營及私營病人。既然將來中醫院是公私並存,所以西醫的運作模式可以借鑑。
浸大沒有西醫學院,因此他們自資10所中醫診所讓市民可享用私營服務時,教授亦有適當的回報,反觀中大、港大的私營服務,沒有「論功行賞」機制,引致人才流失或新人卻步。
3.在「優配學額」(Competitive Allocation)中FYFD學額重新分配是要考慮大學的特殊需要。既然支持發展中醫藥是國策,支援中醫藥以香港為「醫教研」的國際中心,不但提升大學的國際競爭力,更進一步增強大學的角色定位,配合行政長官整全的政策。
若考慮撥款公式沒有計算上述因素,現在3所大學總中醫本科生FYFD數量少於90個,每所中醫藥學院的總教授編制較內地的中醫藥大學是少於十分一,沒有經濟規模,根本無法在每個專科領域聘請高端老師。那麼「優配學額」應分配多些中醫學位,改善教授的質量,減低工作壓力。
4.約20年前,UGC曾研究合併3所中醫藥學院,以達到較高的成本效益。雖然當時建議告吹,筆者建議改良三方合作及「學分互認」制度,用以加強培養優質專科人才,為18區中醫診所及中醫院提供「適時、適質、適量」的「人才庫」。
減教學時數
若果UGC邀請3所大學合作學術發展建議(Academic Development Proposal, ADP),並按專長分配專科專病,作「醫教研」的基礎,以「學分互認」的方法減低老師教學時數,增加整體的效率。這樣中醫院臨床教學培訓的導師才可用心優化帶教,並可分配充裕的時間作科研工作。
學術發展建議(ADP)評選的4項準則與上述的合作「升格」方法及理據則不謀而合:
- 高素質並具國際競爭力的課程;與其他院校謀取合適的合作機會;
- 準備學生就業,及切合香港社會需要;
- 從事深層次的學問工作,並用以輔助其本科課程及研究工作的發展;
- 與業界及社區建立夥伴關係,以推動知識轉移及文化傳承。
那麼,UGC的經常補助金(Recurrent Grant)2018-21周期可否追加撥款呢?
5.發展專科培訓的內容、學時和考核的要求及規範也是刻不容緩。若中醫要與西醫看齊,則成立「中醫藥專科學院」才可以推動整體的發展。各大學可辦文憑及碩士課程,包括「西學中」、「中學西」及「中西結合」的專科專病項目,以配合各階層的培訓發展,並帶動臨床研究分析,用以編寫「循證醫療」中西結合醫治的常規,建構以程序為本的權責分配。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中西醫並重之四
本系列文章:
黃譚智媛醫生簡介
曾於香港大學從事學術研究,其後加入世界銀行的公共衛生部門工作。曾於醫院管理局、瑪麗醫院及贊育醫院擔任行政總裁,並於1996至2003年間先後出任公開進修學院及公開大學校董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