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傳媒10月27日(周五)舉行周年論壇暨九周年慶典,邀請了多位國際、港澳權威人士剖析錯綜複雜的時局,為香港尋找出路。首個專題討論環節聚焦「國際形勢新變局」,科技創新界立法會議員邱達根先生、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陳文鴻教授、中環資產投資基金(CAI)創辦人、行政總裁譚新強先生參與,由灼見名家傳媒助理總編輯羅耀強先生主持。
世界局勢風雲變幻,中美的科技戰已經影響着每一個人的生活,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邱達根先生表示,內地目前的科技發展體現了自主能力,即使在廣東、肇慶等二線城市也有不少優秀的科技企業。他舉例,華為最近發布的手機Mate 60 Pro被指突破美國晶片的制裁並不奇怪;中國的新能源事業是世界第一;太空科技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投資者通常聚焦短期項目,但不代表國人不會研發長遠的新技術。中國未來有望研發出更多原創性科技,做到自強自足。
他又表示,美國許多原創性科技都是靠私人企業推動,而深圳華為、騰訊、比亞迪投資研發下一代科技也多,香港在這方面支持下一代科技的力量不足。他認為,領先全球的國家均在科技水平、金融制度和教育水平三要素體現出來,香港在科技方面可以為中國的發展作出貢獻。
陳文鴻教授表示,中美競爭帶來許多新發展,中國將可以發展更多新技術,華為就是背離美國技術發展起來。他又認為,真正的技術發展不是靠企業,而是靠國防科技,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出現「破壞性創新」(disruptive technology)。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實行舉國體制,發展軍民共用技術,比美國優勝。至於香港,他卻認為不能參考美國矽谷的做法,過於依賴企業和私有資本發展。他認為現有香港的科研水平不及深圳,應該依靠內地的國防工業。以美國為例,財政預算中有巨額的國防預算,而史丹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一流的高等院校可視為「冷戰大學」。
譚新強先生表示,中國的科技需要做到自給自足(self-sufficiency),唯現實是基礎研究與頂尖水平仍有一段距離,從諾貝爾獎的得主中有多少個中國人便可知一二,「只有屠呦呦在科研上贏得獎項」。他舉例,貝爾實驗室出了7位諾獎得主。他又認為,宏觀地說,很難說政策全部傾斜去高新科技是否好事。例如,光刻機技術是30多個國家集成的技術。而且,若中國以舉國體制推進科技發展,香港將處於一個尷尬的位置。
閱覽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系列報道及演講嘉賓專訪: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tag/九周年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