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精神病患都與環境壓力有關。在當今步伐急促,尤其是中產家庭,着重早教培養孩子成材,從報讀pre-N班經已在籌劃未來入讀大學的路徑。與此同時,孩童出現精神疾病的數字上升,甚至幼兒也可能有精神障礙。一項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開展的研究工作發現,美國約有10%的幼兒患有焦慮、抑鬱或其他精神疾病,而這些兒童的年齡僅為2-5歲!
這教我想起很久以前看過的Dibs In Search of Self。 這本書在1964年出版有關遊戲治療的名著,是臨床心理學家Virginia Axline將她與一名五歲孩子整整一年的遊戲治療歷程,以細膩的筆觸記錄。這書翻譯成中文,叫《阿德找阿德》。這本書讓我們深刻看到遊戲對孩子心靈成長的成效,但內容另一個潛藏的議題是文中主角的父母的教養方式,竟然令年幼的孩子發展出自我否定,以及讓人以為他是智障孩子的的怪異行為。
資優兒變自閉孤僻
按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ation Needs)的定義,資優也是其中一個類型,高智商但情緒智商低和人際關係差,往往是資優兒童的特徵,過去就有智商研究者認為,天才往往受焦慮、挫折及孤獨所困擾。智商高達168的五歲幼童阿德正是最佳例子,他感覺敏銳,卻是情緒受創傷的小孩。
儘管生長在富裕的家庭中,他的出生是母親意外懷孕的結果。阿德的父親是數學家,母親是教授,他們本來不打算要孩子。母親感覺到他有資優的跡象,於是不斷用不同的方式去測試他⋯⋯這個有着深藏智慧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全然的接納和純粹的愛,柔弱的自我被父母壓抑着,於是他心存憤恨,變得性格孤僻。在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狀態下,他把自己困在孤獨的世界中,情感上處於嚴重的封閉狀態,拒絕跟別人接觸,經常躲在桌子下,又在地上爬行,默默地觀察周圍的狀況。
遊戲治療神奇療效
這麽年幼的小孩能有甚麼創傷?在遊戲治療的過程中,他在自主遊戲過程中構建的情景,往往出現激烈的火燒、打鬥和傷害甚至死亡。透過自主的遊戲,他逐步將受創傷的情緒,按着自己的步伐,盡情披露⋯⋯這些情緒創傷主要來源,原來就是因為父母沒有從心底接受他,母親不同的方式的測試他是否資優兒,為敏感的弱小心靈,構成巨大的壓力。
在遊戲中他進行深度的自我探索,把各種負面情感充分表達出來,在內在找尋對應的力量──化解內心的鬱結,掙脫情緒上的枷鎖,把恐懼變成勇氣,把憤怒及憎恨化作諒解,並從傷心難過及失望中,尋覓到夢想與盼望。結果,阿德重建健康性格發展所需的自信及安全感,蛻變成為一個活潑開朗、尊重自己同時尊重他人、並能自如地與人溝通的孩子。
無條件的愛,讓孩子做自己
此書是一部專業的個案紀錄,沒有作個人評論或針對孩子偏差行為的成因來分析。但顯而易見,年幼的阿德,生活的互動就只有家人和幼稚園,高智商的阿德對周遭的感知,尤其深刻。 當母親無時無刻都在測試評估他的能力時,當父親不能接納他的行為,他就逆反的走向自我封閉。
孩子需要無條件的愛,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們之間的連結(bonding)是孩童成長的根源。但可惜在這個高級知識份子的家庭中,卻付諸闕如。過去在美國華德福學校教學多年的培訓老師,就曾舉例說:「孩子能閱讀我們的內在意念,就好讀一本書一般。」他們感知到我們自己也不覺察到的意念,為孩子的前途着想,潛意識中會否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未竟的夢想,或者出人頭地,光宗耀祖?高智商心思細密的孩子尤其敏感,能察覺深藏的意念,他們於是會問 : 「究竟您們是愛我抑或是愛我的表現?」
書中的阿德正是如此當他被他的母親不斷地測試觀察和評斷的時候,他不確定是否自己是否完全被接納,進而出現保護自我的倒退行為,這樣他的父母益發走向極端,幸好他們尋求了恰當的幫助。書中作者是遊戲治療師,以孩童主導的遊戲來協助去協助阿德表達自己的感受和困難,如恐懼、憎惡、孤獨、覺得失敗和自責等情緒來呈現他內心的狀態,得着內在自我療癒的力量,我們在下篇繼續探討遊戲和孩子自我的療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