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前(2018年10月)蒙邀約出席「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頒獎典禮晚宴,欣然赴會。當晚於香港會議中心三樓大會堂筵開百席,衣香鬢影,官紳名流,社會賢達雲集。特首林鄭月娥亦有到場致辭祝賀,真一時之盛。本入雖然叨陪末席,亦為氣氛感染,深感躬逢盛會之幸。是屆獲持續發展獎為可再生能源之漢斯約瑟夫費爾;人類福祉獎為世界氣象組織獲得;正能量獎為掃除文盲之伯樂林教育基金會所得。三者對社會之貢獻,超逾一時一國之域,當然實至名歸。據說除具紀念價值物品外,每項獎金達港幣2000萬元之鉅。
心存善意 頒發鉅獎
呂志和先生事業有成,頒出鉅獎以獎勵對社會有巨大貢獻人士或機構,志向高尚,情懷可嘉,誠有心人也。而籌辦提名及甄選過程審慎繁複,尚要組織不少辦事人員,可謂勞心勞力,非徒花費款項如此簡單。可惜盛筵過後,有如夜空閃爍璀璨之煙花,萬眾翹首仰望之後,曇花一現,回歸淡寂,港人提及不多。此中現象,殊堪探討。
筆者好問好思,不過能尋得滿意答案卻不多。既然是對社會有益事務,不妨提出公開探討。竊以為其一原因是獲獎者屬世界性成功人士,其人物與從事貢獻實非一般港人認識,難免感到與香港關係不大,而失去探求究竟之興趣。而其次獲獎者之成功,早已為各地社會肯定,缺乏新意。
人性心懷故土 報本崇源
此中問題似乎還涉及中國人傳統脾性觀念:國人出外闖蕩江湖,事業有成者,咸認為不榮歸故鄉,便如錦衣夜行。劉邦登上九五之尊龍庭寶座,也不忘回鄉一趟,給好事文人寫了篇趣緻文章,傳誦後世。國人有識之士事業成功,大都不忘故里,興辦學校,造福桑梓。一般仁人志士,稍具能力者,均愛雪中送炭,具解人倒懸之急的德性。三者事態不同,實秉性如一,莫不心懷故土,報本崇源,發揮人性中的光輝。
香港不乏才智有識之士,不乏成功之富商巨賈,何不濟香港之急,拯社會今日之隳墮?此正如《孟子》所云:世人「明足以察秋毫,而不見輿薪。」今日香港最大的問題是什麼?不是科技人才不如人,不是日趨嚴重的貧富不均,核心問題是香港教育失敗,致使下一代青年普遍迷惘迷失。失去對社會確切的認知,失去人性道德美德的追求,失去勤奮努力的原動力。
倡議創辦雙語精英大學 發還九成學費
教育失敗之中,又以語文教育失敗最為顯著。語文教育又何以如此重要?因為語文是工具,是一切學習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道理簡單易明。語文能力優秀的青年,不愁沒有出路。呂先生設立「呂志和獎」固然值得稱賞,但今日若能拿上百億港元設立私人大學教育基金,在香港創立「中英雙語精英大學」,只有中文英文兩學系,歡迎有志者入讀。只要考試及格,即發還九成學費。大學屬私校性質,校方聘用最優秀教授和工作人員,讓青年人及在職人士能在香港攻讀深造中英文,造福社會。
香港開埠以來即為中西文化薈萃之地,又有那一個城市比香港更適合創辦這種語文精英大學?所謂百年樹人,此「雙語精英大學」為香港、為國家不斷培養優秀人才,功德何止今日千百倍?古人論者說三不朽,即立言、立德、立功。苟能成事,且不說立言立德,則肯定立功千秋!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 寶藏無窮
所謂語文精英學系,非徒培養訓練執筆之才士,亦非單獨注重解讀前人著述之學者,而是認識深造其背後博大深邃之文化。以中文學系而言(更應說是「國文學系」),其實應包括國故的文史哲教材。除了認識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的結構外,還應有先秦諸子百家重要學說,對《論語》、《孟子》等等正心修身學問有一定的教導。亦不能忽略每個時代文學作品,除唐詩宋詞漢賦外,還應涉獵上至《詩經》、《楚辭》,下至唐代傳奇、元曲明劇,晚清近代小說等等文學作品的精華。至於《文心雕龍》、《東萊博議》一類論議作品,也不應忽略。培養今日精英作家,亦為要務之一。
至於史學,中國歷史著述源遠流長而博大精深。古代文人無不着重讀史,既會引史為鑑,亦會作為處世立身典範。學員除了熟知中國通史外,司馬遷的《史記》和司馬光的《資治通鑑》這兩本史學煌煌巨著,身為大學生,即使未有精讀,亦應粗覽一遍。學子亦可各就興趣選讀斷代史。此外,國人陶冶性情之學,琴棋書畫之道;雜學如醫卜星相,只要聘得個中名師,亦可在學系中帶出來。而今日商業社會,有關商業文書寫作,亦應列人教學範疇。
憶七十年代《星島日報》總編輯施祖賢先生與筆者共話,說若精通中英兩語,任何行業都會相爭聘用此等人才;即使只精通一種語文,亦能在社會大展身手。故人謝世多年,然猶言在耳,恍如昨日;洞燭之見,仍繫心頭。
英語為今日國際性語文,社會需要語文精英,殆無疑問。筆者對英語系統文化認識淺薄,但亦肯定有其精深偉大之處。華夏弟子,又何妨多研多習。香港若能出現雙語精英大學,實是香港一地百年之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