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所有中國人來說,由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滿清政府建立新中國至今,以人民力量帶動了民主改革已接近110年,特別是近年來中國改革開放後在國際舞台上的成就和對世界的影響力,無論是教育科技、航天軍備、世博奧運、醫療基建以至社會經濟等都令人眼前一亮,地位舉足輕重,為世界各國所爭相攏絡的對象,為此是值得慶祝的!然而對求學的年輕人,特別是一些有愛國理想、有偉大報國心志的未來社會棟樑來說,反思辛亥革命的真實意義和國父孫中山先生教導年輕人的求學心志對今天教育的啟示方面,要比單純攪慶祝活動更有意義,值得我們深究!
今天的學校課程,十分強調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或稱「思辨」或「明辨」思維)。學生對於最新的資訊或知識,不應只用「人云亦云」的學習心態照單全收!特別在通識教育科的學習原則下,通識教育是希望學生能持守批判性思維的原理,先透過自我探索的過程,從客觀求證與反思學習的角度分析事物。在未得到足夠的例證前,我們絕不宜妄下判斷;反之,我們應該多參閱不同資訊或知識來源,對有關問題作深入認識和理解,並以審問、用存疑的態度審視問題,然後思考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案,最後選出可行方案然後付諸實行,檢討、反思成效後才行作初步結論或推論。其道理基本上就是與我們國父孫中山先生所提出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和篤行」五個求學原則相類似。換句話說,在100多年前,孫中山先生已懂得運用他的批判思維去幫助他求學、從醫、從政和領導革命,最終成就國家大業!
如果我們只因為自己是中國人,純綷以參加國慶或最近的改革開放慶祝活動心態表示愛國,為求慶祝而慶祝,而不深思其透過民族自省所導致之革命立國意義,甚或沒有從批判思維的角度去分析成功立國的背後因素,與及為什麼孫中山先生肯干犯滿清政府而冒殺身之禍、肯為革命奮鬥而犧牲,甚至肯為一些素未謀面和不信任他、對他有極大誤解的中國人民而領導革命等原因作深入探討?有人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造就了近年「中國崛起」的主因,由於過度吹捧,以致有部分因改革開放而富起來的人,更迷信「權術致富」的道理,唯利是圖,於是非黑白觀念薄弱,有暴發戶的行為,予人財大氣粗的感覺!
中國人如此不濟?
據卜大中(2007)(註1)引述的一份西方雜誌的研究調查報道指出,西方的女士就幾個主要國家的男士表現作出比較,她們最感厭惡的是中國的男士,因為中國男士有以下的惡習:不愛洗頭、全身髒臭,尤其腳奇臭無比、愛吐痰、愛亂丟垃圾、沒公德心、不愛乾淨、喜歡掏牙、抓頭皮;喜歡留長小指頭的指甲專挖鼻屎、耳屎……
中國人真的是如此不濟嗎?上述調查報告是否可如實反映一般中國人的生活習慣和素養呢?近年,有很多國民都到外國讀書,而且有些學成歸來後在國家機構擔當要職(例如乒乓球世界冠軍鄧亞萍博士,到英國進修後回國擔任政府機關首長),有些則回國創業,短期內成為中國首富之一;至於國家領導人如今天的習近平主席、李克強總理,甚或前任的胡錦濤主席和溫家寶總理,無論在國內、國外都給予人親民、鮮明及開放的感覺,都讓國人感到自豪的形象。
借用國父的五個學習原則「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和篤行」去看今天中國人在21世紀的國際地位,究竟我們仍然是被人描繪為一個落後但愛假冒、傳統封閉但擁有暴發戶心態的國家體制,還是真的可以實至名歸地取得別國人對我們的尊重?還是我們仍有許多必須改善之處才能稱得上為泱泱大國?真正受人推崇?而中國雖被稱為「禮儀之邦」,然而,在外國人眼中,我們是怎麼樣的中國人呢?
鍾祖康先生以《來生不做中國人》為題寫了一本發人深省的書,他用一個比較批判性的角度去討論中國包括兩岸三地的文化問題,期望透過一些尖銳的觀察和批評,讓讀者一起反思。該書曾描述一個網站所做的網上調查,就「如果有來生,你願不願意再做中國人」為題,由網友自由投票發表意見的一個調查報告,由於網友反應熱烈,11天已取得11271名網友投票,結果反映約有65%的中國網民表示他們「來生不做中國人」,當中37.6%更認為「做中國人會令他感到缺乏人的尊嚴」;17.1%表示因為「買不起房子」;有7.8%甚至不給原因,但不願意做中國人!由於該調查報告影響力十分震撼,有關當局有見及此,在網上調查第11天下午6時後便即時強行終止有關調查活動,而負責該頻道的主編等人在翌日同被解僱。
反思中國人的價值
本文雖然不欲就終止調查和解僱事情作出討論或判斷,但筆者卻想從國父的五個學習原則「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和篤行」去引導大家去理解和分析有關數據所反映的表面訊息和它的背後意義,另外亦舉出另一位作者卜大中先生一篇〈一個不會反省的民族,必不會成為偉大的民族〉文章,其中提及有關中國人與其他地方國家人民作比較的一些有趣假設問題,去作反思推論。
第一個假設是:作者引用伊甸園的亞當和夏娃被魔鬼的蛇引誘而吃了園中的蘋果為題,問讀者如果亞當和夏娃是中國人,他們會選擇聽上帝的話好好看護伊甸園,還是聽從魔鬼的話吃了蘋果,抑或是還有其他的選擇?最後作者解謎謂若以中國人的心態,亞當和夏娃會最終會吃掉了蛇。
第二個假設是:停車場有100個車位,試猜想德國人、日本人、美國人和中國人在處理車位一事上,手法有什麼不同?作者所給予的解釋謂:德國人會選擇準確地泊滿所有100個車位,那是由於他們具有精確的民族性格使然;日本人會選擇多泊20個車位至120個,填滿整個停車場為止,因為日本人傾向節儉和變通,而且所設計的汽車較小;美國人則基於他們豪爽、不拘小節的性格以致他們會選擇泊滿約80個車位,而且他們的汽車較大;至於按中國人的習性,他們可能只泊2輛汽車,一部在出口,一部放在入口,因為他們比較沒有規矩,而且比較自私,隨意泊車貪方便,也不理他人死活!
第三個假設問題是:有一間餐廳推出早上第一位客人免費的宣傳策略,結果第一天領取免費早餐的黑人,在第二天早上放下一籃鮮花作禮物;第二天領取免費早餐的是一位白人,而他在第三天早上放下一籃蘋果作回報,問題是若第三天取得免費早餐的是一位中國人,第四天的早上會有什麼事情發生?有趣的答案卻是:第四天的早上餐廳門外會集結了許多中國人!
其實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無論是通識或國情教育,任教的科任老師根本上可以不用提供標準答案,最重要就是將重點放在指導或誘導學生進行探究的過程是否能令學生產生「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和篤行」等的求學心志;事實上通識或國情教育都是想透過界定問題,情境創造和提問與反思等技巧,去帶領學生自行尋找答案。
不過,中國人究竟需要怎樣突破現況,才能消除別人對我們的誤解呢?或許,如果每一個中國人,特別在辛亥革命超過一世紀後的學生們,都能以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和篤行」五個求學原則作為治學策略,相信當他們成長後,他們的言語和行為都會有很大的改進,準給予世人一個重新的評價,不會再被世人當成「紥辮、穿着馬掛、頭帶三角形帽」的「典型怪物」看待了!
註1:見卜大中(2007)〈推薦序二:一個不會反省的民族,必不會成為偉大的民族〉,原載於鍾祖康(2007),《來生不做中國人》,頁14-15。台北:允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