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今年12月2日正式宣布落實《外國公司問責法》監管細則的最終定稿;此項政策,被視為美國與中國大陸金融「脫鈎」的第一步。圖為美國紐約華爾街路牌。(Shutterstock)

跟華爾街說再見

對中國的科技公司來說,美國投資者習慣投資創新,美國交易所也接受各種估值方法。然而,近幾年美國對中國的敵意不斷加深,北京也不願見企業長期「依賴」在美國上市集資。

中國與美國在國際吸引力上的差距,主要源於中國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的國際普遍度低於美國。(Shutterstock)

冷戰、統戰、國際線

中國要抗衡美國的國際統戰、爭取西方國家支持,應該以香港為基地;以此考慮,香港不應再處處封殺西方媒體記者,這是平白浪費了香港的優勢,也削弱了中國爭取國際支持的機會。

中美兩國有截然不同的政治傳統、價值體系和文化根源,經幾十年「實踐證明」,雙方的鴻溝可能無法拉近,對抗似乎成了宿命。(Shutterstock)

沒有災難的競爭

美國將會跟中國激烈競爭,但會盡量避免觸發正面衝突,尤其爆發戰爭(災難),除此之外,美國會去得很盡。現在美國循各種途徑打擊中國,但又準備跟中國舉行軍備控制談判,就是要保證「沒有災難的競爭」。

令政府收入大增、財赤大降的原因,主要還是地產和金融市場表現強勁。(亞新社)

「老本」仍然最靠得住

儘管很多評論認為香港經濟要多元化,放棄過度依賴地產、金融,但事實卻是,地產和金融業仍然是公共財政的「大水喉」。科技創新是香港經濟轉型的主引擎,但現在仍未見成績,香港要繼續「吃老本」。

內地防疫政策仍然堅持清零,對於通關健康碼的要求,相信內地不會特別「遷就」香港。(亞新社)

通關之難

內地堅持清零、堅守外防輸入的做法短期內不會變,如此,香港只有兩個選擇:一是要配合國家要求,設計內地版的健康碼;二是乾脆讓港人直接向內地申請「內地版健康碼」。

圍繞着民主黨應否參選,其實牽涉到更根本的問題:未來議會的組成會否是「清一色」建制派?(亞新社)

先搞清楚什麼是「清一色」

泛民政黨的出路不外兩個選擇,一是另組政黨,改弦易轍,和過去的泛民政治立場徹底「脫鈎」,重新處理和北京及特區政府的關係,如此方能生存。不走政黨路線,另一選擇是重返1970 、1980年代。

政府必須掌握土地資源運用的絕對支配權,各項房屋和建設計劃才有機會順利推展。(亞新社)

富不與官爭

富不與官爭,大地產商富可敵國,但政府掌控權力,可以制定政策,也可以改變遊戲規則,到最後地產商都只能選擇與政府合作。

作者認為,孟晚舟案幕後主腦是美國,前台執行的則是加拿大。(灼見名家製圖)

孟案告一段落 中美惡鬥依舊

有分析認為,美國釋放孟晚舟是向中國示弱,損害了美國的國際形象,但與美國在阿富汗倉皇撤軍比較,後者不是更加不堪嗎?美國撤軍,是為了調集更多資源應付中國和俄羅斯,釋放孟晚舟,美國肯定別有所圖。

德國模式其實是美國模式的分支,所謂學德國,其實還是離不開美國。(Shutterstock)

中國學習什麼模式?

然而,一份全球協議並沒有達成,大國之間不但未能合作,反而美國因遏制中國而掀起貿易戰,進而推動西方陣營跟中國脫鈎。對中國而言,全球化帶來的美好歲月已所剩無幾,中國必須因應形勢重整發展策略。

大國往往藉國際比賽展示實力、提高國家的國際聲望和影響力。由於有這些「政治功能」,致使體育和政治的關係從來都密不可分。(亞新社)

體育政治

近年香港運動員取得佳績,跟政府大手投資在體育上有關。但在體育盛事化方面,香港的成績並不顯眼,政府是否應該積極引入更多國際級大賽來香港舉行?

受美國制裁一年之後,香港受到的打擊非常輕微。(亞新社)

打香港 其實是要打大陸

拜登政府大體上延續了特朗普的對華政策,某些領域對抗的力度甚至更大,要削弱中國的實力,從香港入手可以打擊大陸的融資能力。保持外資對香港的信心,應是特區政府此時此刻對國家的最大貢獻。

「唔打針就唔好撈」的心態,就是看準了外傭沒有太多討價還價的能力。(亞新社)

恃強凌弱

基層市民和外傭都是弱勢群體,最需要政府支援,然而每一次政府的措施都落不到實處,他們的訴求都得不到回應。政府的一意孤行,令人十分失望。

評論界都認為,不管特朗普還是拜登,都沒有把中國當成朋友。(灼見名家製圖)

中美制度之戰

美國制裁內地及香港官員,是以他們違反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權作為「基礎」,然而美國早前圍繞總統大選的連串「醜聞」,正好成為北京反擊的證據──美式民主也不外如是,千瘡百孔,何足為師?

「講政治」除了要具備政治意識,還應該包括政治忠誠。(灼見名家製圖)

今年是本地政治年

今年是本地的政治年,9月立法會選舉、12月選委會選舉;而特首選舉雖在明年3月,但有意角逐的人士今年中左右就要公開表達意向,及早部署,在選委會選舉中做工夫。

政府民望太低,可說是「原罪」。民望低,結果是政府無法動員群眾支持政府的抗疫工作,每一項政策出台都難以貫徹執行。(灼見名家製圖)

政府抗疫五宗罪

建制派跟特首割席,令支持政府抗疫工作的力量更單薄,政府推動各項政策時阻力更大。特區政府抗疫成績差劣,究其原因,是政府抗疫工作有五宗罪。

通識教育已是國際大潮流,香港要做的,是如何把通識「重納正軌」,令學生受惠,而不是把它歸咎為教育出問題的根源。(灼見名家製圖)

通識何罪?

通識教育作為幫助學生拓展知識、加寬視野的跨學科教育方法,不應成為社會大環境的「替罪羊」。對通識教育的改革應在基本知識方面下功夫,求真求實,減少遊談無根式的空論。

人大「雙十一」決定,就提供了DQ議員的一系列標準和基礎。有了這個基礎,就不必再研究放寬大灣區投票。(亞新社)

永遠的反對派

人大常委的「雙十一」決定,是要重寫遊戲規則,泛民如果不認同,就只能離開議會,走向街頭。對香港來說,這意味着政治生態會進一步惡化,政黨會更極端,兩極化將會令社會更加撕裂。

特朗普政府反中反共的強硬路線,是「贏」得台灣民意支持的主要原因,如果特朗普能夠連任,北京在對港和對台政策上將遇到更多麻煩。(Donald Trump Facebook)

香港的特朗普支持者

香港人看美國大選,只是旁觀者吃花生的議論,雖然觀點紛陳,但對選舉結果毫無影響。然而據筆者觀察,朋友圈中很多人對今屆美國總統選舉十分「肉緊」而且投入。

如果要跟中央部委協調、爭取支持,不是在《施政報告》定稿前就要完成的嗎?(灼見名家製圖)

施政還有什麼要報告

《施政報告》是未來一年的管治規劃,怎可能連重要的政策措施在公布前兩天仍然沒有着落,要臨急赴京磋商?如果要跟中央部委協調、爭取支持,不是在《施政報告》定稿前就要完成的嗎?

香港應該考慮如何全方位跟世界各國聯繫,打破歐美的封鎖,才是香港在新冷戰時期的主要任務。(灼見名家製圖)

香港是冷戰得益者

美蘇冷戰年代,香港和西方關係如魚得水,因而成為得益者,現在進入「新冷戰」時期,中國和西方國家再次陷入對立,香港能否在這個歷史時刻再次發揮獨特角色?

中國雖然不願跟美國陷入冷戰,但從特朗普政府連番推出的招數如貿易戰、科技戰來看,用的仍是對付蘇聯時期的手法。(灼見名家製圖)

冷戰是什麼一回事?

當前中美博弈美國是主攻一方,中國則處於守勢,主動迴避,不願跟美國硬碰。對中國來說,如果陷入當年美蘇冷戰模式、兩強爭霸你死我活,中國沒有明顯優勢,因為美國手上有兩張王牌,一是美元,一是科技。

現在令人擔心的,不是美國的制裁,而是香港逐漸跟國際社會「脫鈎」,長遠而言,「逆國際化」才是香港的最大隱憂。(灼見名家製圖)

我不入地獄……

一個地方是死是活,上天堂還是下地獄,不是特朗普說了算,也不是美國說了算的。不過既然說得出這種狠話,特朗普的意思似乎不是「預測」,而是「希望」把香港打入地獄!

《港區國安法》通過後,香港要如何走下去,應該是當前所有港人都希望知道的答案。(亞新社)

如何走下去?

這次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對《港區國安法》的表態,分清了「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在新形勢下,我們的「朋友」已經從西方陣營轉向了亞非拉國家!

英國予港人居英權應無後顧之憂,更可顯示前宗主國「關懷」香港之情,正是何樂而不為?(亞新社)

移民之難

用腳去投票,最能反映一個地方人民對政府、對前景是否有信心,西方世界「中門大開」,到最後有多少香港人會決定離開,將會是一次對《港區國安法》落實之後的「信心投票」。

從北京公布立「港版國安法」,到特朗普宣布制裁香港,接踵而來的壞消息,香港人並沒有出現恐慌。(亞新社)

我們都是嚇大的

香港人見慣風浪,當前的變局,我們擔憂,但沒有被嚇倒,因為我們都是嚇大的!只要香港能維持基本的自由,大家就會知所因應,作出最有利自己的選擇。

第2頁,共6頁 1 2 3 6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