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的內容與我的記者生涯如出一轍,而且比我的新聞記錄更生活化和有人情味。(灼見名家製圖)

人情味調劑生命

一個又一個的生活片段加起來,就是時代的記錄。面對人生和生活上的愁緒,人情味是五味架上的調味料,也是馬戲班演員走綱線時用的平衡杆,更是調節壓力和情緒的生活醫生。

當今之世還有宣傳戰、輿論戰、超限戰(超出任何界限的戰爭)。到底風從哪裏來?(Shutterstock)

沒有答案的宣傳戰

中國經常說國情不同,外界不能把外國元素放在中國具體環境下考量,更不能取而代之;如果張冠李戴,往往判斷失準甚至錯誤。這不是對錯或認同與否的問題,而是現實如此,所以必須從務實的角度研判,才能相對接近真相。

我仍然相信,血濃於水的元素仍在,關鍵是官方能否善用了。圖示河北水災。(亞新社)

災害與救災百感

有內地傳媒報道災害新聞時,主要談官方的救災工作如何深入,萬民感恩戴德;但對災民的真實怨言隻字不提。相反,報道美國災害時,則大事報道慘情;居民和反對黨指責拜登政府無能,更是大字標題。

江樺老師近照。(Facebook影片截圖)

江心抒雅育喬樺

前人說「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如今看了江樺合唱團的演出,我說:磨劍不計時,亮劍在一朝!只要功夫深,不負百花嬌!佇候江樺老師及其弟子日後的演出。

李家超最近訪問一些東南亞國家,與該國領導人建立關係。(特首辦圖片)

經濟復常的易與難

把各種因素放在一起考量,香港經濟復常同時存在有利和不利因素;只要對策運用得當,相信可以逢凶化吉。當然,困難也不能輕視。例如,政治上的氣氛仍然令人感到困悶。

粵劇文化逐漸式微。(Shutterstock)

粵劇能否碰時代痛點?

我問過很多年輕人,為甚麼對粵劇的興趣不大?除了「老套」外,最大的問題是:即使粵劇有藝術價值,卻無時代感。劇目、內容、題材、語言,都是古代的,跟今天的生活格格不入。

怎樣才能說好政策,建立和改善形象?(亞新社)

說好政策的竅門

我也經常想着香港的故事,有好說好,有惡不隱,但同時會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但有人認為抱什麼態度說話很重要,這就令我懵了:為什麼不是首先重視內容,而是先行強調態度?

最近,習近平率領多名高官前往考察,雄安自然成為一時新聞。(中國新聞網 圖片)

威儀大勢撐雄安

雄安成為新聞焦點,不是因為它的建設,而是因為習近平考察的陣容。從現實角度看,這反映中央對雄安的重視。但不少圈內人卻從政治角度看,這樣的態勢主要是突出習近平「眾星拱照的核心地位」。

香港新聞自由指數持續低迷,排世界尾數。(Shutterstock)

是與非的日子

據「無國界記者組織」2023年的報告,在全球180個國家和地區中,香港的新聞自由指數排在140位,比去年稍升8位。但翻查資料,2002年時香港排名18,這又是何等明顯的瀑布式下滑。

「絆」字的書法。(作者供圖)

「絆」的生與死

「絆」字的中文解釋,是被纏擾、羈鎖、束縛之意,但日文的解釋卻是「人與人之間的紐帶」,引為人間情誼。靜思之餘,領略良多;字同意異,正是心態、事態、形態、狀態互為轉化的微妙之處。

馬英九登陸後,出現一些尷尬情況。(亞新社)

蔡英文馬英九東西行

台海兩岸與中美之間正進行一場不見硝煙的戰爭,那就是外交戰。台灣的前總統馬英九前往大陸祭祖及和平之旅,現任總統蔡英文則過境美國,一向西,一向東;局外人看是相映成趣,局內人則百般滋味。

杜琪峯因一番言論,在內地的微博賬號被封了。(亞新社)

井底蛙罵杜琪峯

香港的國際級大導演杜琪峯日前在德國柏林電影展發言,提及反獨裁就要支持電影。大陸的小粉紅群起而攻之,驟聽之下,彷彿感到一群小蛙在井底悲鳴,幼稚之至。

最近中美之間發生「氣球風波」。(亞新社)

心情矛盾的時刻

從美國的行徑來說,相信很多國家都認為那是霸凌行為。不過,國際規律中又有一種現實,就是美國「霸凌得起」。此說不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而是回到實際能力和策略問題,實事求是尋求應對的方法。

市民對港府的說法仍有保留。(亞新社)

須弄清本末關係

官方目前只能不斷宣傳通關的重要和好處,但在港府的自主性不斷減弱的大趨勢下,市民對港府的依賴和信任度同時減少。這不是挑撥關係或煽動仇恨,而是不能視而不見。

謝鏡添、梁中盷、楊宇杰基金會三位創辦人。(基金會提供)

金文泰「三劍俠」

昔日的青年成了今天的老年,而今天的青年可能正在預演以後的老年,到底怎樣愛護今天的青年才好呢?所以,無論是青年或老年,只要是辦實事的,我都願意交往,即使有不同看法,但盡量求同存異。

國際七人橄欖球賽韓國站,開賽前播放中國國歌環節誤播為修例時歌曲。(亞新社)

播錯國歌與策略水平

韓國舉行國際七人欖球賽時,將中國國歌變為反修例事件中常聽到的「願榮光」歌曲在香港球員入場時播放,惹全城熱議。這次事件屬在國際場合宣傳「港獨」,影響中韓外交?亦或只是實習生無心之失?中央會如何處理此事?

內地遇上光棍節大量「塞貨」的情況。(Shutterstock)

光棍節與台海

在台灣,沒有光棍節,台灣人不會在那天特別增加消費。此刻,他們更關心另一個話題,就是北京在二十大後不斷強調軍隊要做好打仗準備,聯合指揮中心的新聞多起來。這到底是造勢凝聚民心軍心?還是戰爭真的迫在眉睫?

習近平不是最重要的嗎?我們的高官不是經常提起他嗎?(亞新社)

美妙的對話

中共二十大閉幕,各種學習活動隨之而來,一些機構和學校也在大力推動。剛巧碰見一位老師,他向我訴苦:「今天的學生真難教,氣死我了!」跟着,說了他與學生的對話,頗為有趣。

中共二十大將於明日舉行,外界最關心的自然是新的領導層怎樣安排。(中國政府網圖片)

執位遊戲不重要

習近平主政後,即使還有「江派」、「團派」,但在習近平的強勢管理下,也必須主動向他靠攏,否則將會逐漸消失。所以,由那時起,中共只有一個派,就是「習派」。

李怡外貌英偉不凡,有「東方保羅紐曼」之稱。(李怡Facebook圖片)

李怡的《風風雨雨》

我們的前輩李怡先生逝世,他的一生着重用文字引導和教化萬民,流傳後世,影響更深。這就是文化人的使命和天職。如今,斯人已去,遺下英風。後人在悼念之餘,更應思考──怎樣才是一個真正的人?

俄軍士氣確有問題,否則普京不用局部動員30萬預備役。(亞新社)

核訛詐與三次大戰?

近期中國、印度等國家仍然「挺俄」,但這種「挺」只是軍事政治聯盟,而不是軍事行動聯盟。前者是擺出來的合縱連橫姿態,藉以抵銷共同敵人的壓力,遠遠未到通過具體軍事合作。

如今卓慧思拜相,估計也不外如是,無甚作為。(亞新社)

卓慧思拜相又如何?

英國今天已是強弩之末,單靠它一國之力,難傷中國筋骨。不過,英國畢竟爛船也有三斤釘,還有一定能量。所以,研究英國不要只着重它今天的衰落,也要研究它當年為什麼可以成為「日不落國」。

能夠公平地評價歷史人物,也許不是現代人,而是後代。(Shutterstock)

歷史人物功與過

對於戈爾巴喬夫的功過,我也沒有定論,只是從世人的兩極反應想到如何評價歷史人物才比較公平。看到不同國家的政要和人民對他死後的評價,再一次驗證一個規律。

內地的「小粉紅」大力要求取締英文。(Shutterstock)

削足就履踩英文

不要重演盲目排外的歷史了。假如香港有朝一日,趁着「去殖(民地文化)」的潮流貶低英文,或逐步禁止和減少使用率,只會削足就履,毫無益處。果真如此,肯定將有更多人移民。

第1頁,共5頁 1 2 5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