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上對青年人有兩個極端的看法:一是青年人上街示威、「勇武抗爭」是香港面對最大的問題;二是青年人不問世事,只顧吃喝玩樂,追求物質。而香港人「現實」也曾是舉世聞名,究竟什麼原因令青年人出現「歷史巨變」?
香港教育大學社會學講座教授,香港研究學院聯席總監,曾擔任通識教育科課程委員會主席多年的趙永佳教授在《明報》撰文,認為青年人變成社會運動的中堅,其實是回歸以來,公民教育成功、國民教育失敗的結果。
學校「洗腦」威力沒想像中大
這篇題為〈青春躁動, 教育何罪之有?〉的文章分析教育在社會運動中的角色,指出很多人尤其是建制中人,對學校教育有很高的期望,每當青年人不聽話,就會認為是教育出問題,很自然地推導出「真心」推動國民教育,就能令學生認識真理、遷善改過、重歸正途的想法。
不過,文章舉例指出,香港的天主教學校,「每天都要念〈主禱文〉」又有「大大小小的宗教儀式與活動」,更有「獨立成科」的必修《聖經》科,但不知道有多少青年人,因此變成基督徒,皈依上主?
文章指出,從社會學角度看,學校的基本作用在於鞏固社會上的主流價值。儘管一些神父、修士、修女的「大愛」身教,對青年人的價值觀會起作用,但前提是這些價值,在主流社會中,也是被大多數人接受。相反,在基本上世俗化的社會,「有神論」對學生的影響相對有限,反而一些主流社會的負面價值,如階級、競爭、歧視等,往往在學校有意無意間出現。因此,文章認為,「近年青年成為社會運動的中堅,其實是回歸以來,公民教育成功、國民教育失敗的結果」。
年青人視「普世價值」為理所當然
文章又指出,青年人自小就「耳濡目染」自由、民主、人權、公義、博愛、平等、環保等「普世價值」,久而久之,這些民主社會的基本價值,便被他們視為人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不過,文章也指出,民主、自由這些普世價值,好像「潘朵拉的盒子」,一旦打開了,內裏的事物,不管好壞,都會飛出來。當大部分港人都接受了「當家作主」的信息,又怎能怪學生們,會自己思考為什麼政府施政有這麼多問題?
文章進一步指出,現時小學也會「全民投票」選班長,到了中學,又要普選學生會,「我們又如何禁止他們去思考香港的政制問題」?
歷史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作者指出,公民教育並非獨立成科,反而是滲透在各科目中,更有很多時候是通過課外活動,體驗學習。「正如毛主席提醒我們,歷史的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就是這樣被認為是半調子的公民教育,就因為趕上了全球化的民主運動潮流,造就了一代年輕人對普世價值的追求」。因此,公民教育的成功,對照了國民教育的徹底失敗。
那麼在現階段,國民教育的工作,學校可以做什麼?文章認為,「現在高度撕裂的社會氛圍底下,只能開導,不能硬銷。我們現在只能以全面、平衡、開放的國民和公民教育來幫助和引導青年人建立一套經過深思熟慮的價值觀」。
然而,作者擔心,經歷這場政治風波後,當局會進一步收緊學校的空間,從而推動片面的國民教育。「在高壓宣講之下,不但不可能將學生變得更愛國,反而會激起更大的反動」。
作者最後呼籲:「我們必須向前看,為了一國兩制的將來,當局必須要提出一套切合香港情况而可行的國民教育課程。不然的話,我們可能變相剝奪了更年輕一代香港人,與內地國情『和平共處』的最起碼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