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晴報》讀到頗多有關綠化和保育的資訊,無心之下參加了一次「行,坐,茶」的禪修體驗晚會。原來在近來發售的北角高檔次樓盤側鄰,有一個活化了的二級保護文物前香港皇家遊艇會會所,命名「油街實現」,在石屎森林中給了市民一塊小草地和一排面積不大的舊建築物,是用作推廣視覺藝術的公共藝術空間。
隨緣唸佛 放鬆身心
由於新樓還在後期建築階段,所以晚上這片小綠洲還沒有受到商場和住宅的強光掩蓋。聯合安排這次活動的是一群年輕建築師和法鼓山道場,參與者隨着柔和的太鼓聲和三弦琴音緩步環繞草地數周,嘗試專注於琴鼓,忘掉街上傳來的雜音,沒有思想方向的指示,只是希望大家的思緒和步伐一樣能夠「慢」和「靜」下來,腦袋可以休息,甚麼都不想。平常有禪修的可能「冥想」行禪,我就隨緣唸佛,可謂各適其適,重要是之後大家都感到頭腦和身體放鬆了。
接着是「面壁」,在一個空房裏排列面向牆壁的椅子,讓大家感受一下達摩禪師面壁冥想的經驗。義工們間歇地打着香板,幫助大家驅逐睡魔。法師希望大家能在和自然環境融合一會之後,(「油街實現」的綠地不大,但是那些青蔥的小花草,和郊野公園的樹木是無異的,都是泥土、陽光、雲雨、種子循環不息的「生滅」),思考「我是誰?」這個禪宗最普遍的公案,把「自我」、「執着」減低一些。
有限空間 無限思緒
不要誤會香港的建築師只是專注賺錢,設計納米樓,只以用盡地積比例為目標。那些年輕建築師都認為,建築學是藝術和實用需要的混合產品,平衡美學和經濟考慮是專業的考驗。他們利用視覺技巧,把一個不大的房間和陽台擺設成茶室,令大家不感覺侷促;加上法師開示,空間雖然是有限的,但我們心中的思緒可以是無限的,毋須被狹義的空間局限了我們的心,大家都能輕鬆、專注地品茶,觀察茶、人和環境的互動性。整個活動在茶會完結前都是禁語的,會後才有表述感覺的交流,但是大家覺得心很充實。
希望香港能有更多的活化保育和綠化空間,讓我們在鬧市中找到可以用作靈修的一隅。
原刊於《晴報》,本社獲作者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