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孝忠

馮孝忠

太平紳士、佛教徒,專修淨土宗。現為恒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著作有《轉工前,停一停想清楚》、《人生禪語》。
我們每天修行、上禪修和佛學課、備稿、做作業都應該抱着一期一會的認真精神。(Shutterstock)

緣生緣滅 不可思議

這次變化也令我感受到日本茶道強調「一期一會」的理由。就算另一次聚會是相同的人、相同地點,但人和自然環境每天都在變,所以每次茶會都可能是最後一次,因此茶主人會全心全力的安排。

佛教徒在世間事業很成功的大不乏人,都是努力和待人接物以八正道心為準的因果。(Shutterstock)

廣結善緣與面面俱圓

正信佛教徒在學佛路途上自然會廣結善緣,在世俗生活或學佛都是修行,都應該是以利己利他為原則。佛教徒在世間事業很成功的大不乏人,都是努力和待人接物以八正道心為準的因果。

星雲大師引述他師傅志開上人的言教︰「集體創作,有教無我。」(亞新社)

大師們不曾遠去

星雲大師和一行禪師圓寂前的遺教,都是苦口婆心勸勉我們不要執着於他們今生的示滅。只要我們領會到佛法的真理,一行禪師和他的僧團,佛、法、僧三寶都在我們身邊。

人臨終一刻對學佛的人來説意義重大。(Shutterstock)

往生淨土與臨終助念

新冠疫情時期,很多病人在臨危之際都無法與家人再見一面,這對修行佛法的人來説是極大的考驗,因爲生命的終點在佛教中是意義重大的。但是其實只要心中對佛菩薩的慈悲有信心,依賴佛力的接引,便也可「往生」。

惡劣的環境並非只帶來負面,正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Shutterstock)

從淨土觀察人生無常

這幾年社會的不安和疫情,加上投資市場動盪,對很多人來說都是非常嚴峻和難受的,影響人的身心健康。但正如一行禪師所言︰「痛苦和幸福是分不開的,蓮花的生長離不開淤泥,有痛苦才能有機會滋養理解和慈悲。」

無論我們是修哪一個正信法門,都是希望透過自己的修行努力,能夠和佛菩薩產生相應,加強我們對佛法能夠解脫生老病死之苦的信心。(亞新社)

佛菩薩不是賞善罰惡使

佛教不是「神教」,身口意三業都會創造果報,惡因惡果不是求神拜佛就可以一筆勾銷的。所以,學佛要有恆心,「依教奉行」,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自知不受後有」為目標。

只要有信心,默念或念誦觀世音菩薩的名號都可能產生穩定情緒的作用。(Shutterstock)

一切由慈悲和智慧開始

雖然佛教並不提倡祈福,但佛是慈悲的,明白我們有訴苦,私底下懺悔,燃點希望的需要去支撑我們面對無常,應付逆境,持續修行,所以觀世音菩薩是和眾生緣分最厚的菩薩之一。

看不見的無常考驗着我們,一時的慌張、驚恐難免。讓我們放下擔憂或輕忽的心,關懷他人,造福自己,勇敢面對;永遠需要給自己一些希望,心安就有平安。(Shutterstock)

治心病和治身病同樣重要

如果我們要力行布施,首先要自己情緒商數夠高,或是經過禪修靜心,經得起對疫情的煩惱和恐懼、抗疫疲勞、社交距離對身心的衝擊,才能散發正能量。

近來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平息,經濟不明朗,人心容易躁動,希望大家對他人,也對自己有多點包容、多點關心。(灼見名家製圖)

無敵是因為沒有敵人

一位一向對中國哲學有研究的朋友,介紹一篇論述《道德經》內老子的治國之道和待人之道的文章,說能做到沒有敵人和沒有人視你為敵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環保、宗教、疫情的多種因素令愈來愈多的人加入素食行列。(Shutterstock)

愈來愈多彈性素食者

隨着環保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加之健康、宗教等多重因素,全球的彈性素食者數量正在增加。從佛法的角度來看,素食是給自己增加善業。而從經濟的角度看,素食是餐飲業的新興市場,值得投資。

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緣生緣滅,所以是無常的,不要太執着。(Shutterstock)

緣起性空不等如消極

我們不要誤解「緣起性空」為一切皆空就是消極人生,毋須為世間事業努力,這類佛系的新詮釋是有點個人意願呢。其實「真空妙有」是積極的人生態度道理。

我們可以嘗試正念呼吸、正念緩行,又或靜觀一下星空,和知己談心,都會有助心靈止息焦慮和悲痛。(灼見名家製圖)

請相信你的心

抗疫疲勞,人心躁動、擔心、恐懼甚至憤怒都是可以理解的。今次疫情對個人、家庭、社會都是一次大考驗。

在修心有點得着以前,不妨嘗試依據一些佛戒來改善自己的情緒控制力,減少作出後悔的決定。(Shutterstock)

不要給自己的觀念蒙蔽

自律是一種普世人格目標,儒佛法都是殊途同歸。但是歸根究柢的目標,就是認識自己的心,禪宗稱為「本來面目」,不受外緣和概念產生的假我所蒙蔽。

美國很多退休醫護也自發性去紐約州幫忙,令人感動和尊敬。(YouTube截圖)

尋找離苦的道路

疫情感染力強,我們無法不恐懼,對其他人下意識地築起結界。但我們也見到很多具大慈悲心和利他主義而產生大無畏心的善行,全世界的醫護人員都付出了很多。

禪宗的重點是要活在當下,以為生死就是呼吸頃刻之間的事,所以要珍惜活着的每一刻,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Shutterstock)

真正體會活在當下的意義

佛教如實觀是一種深層次的客觀,學習在生老病死四苦中解脫,明白生命的風險和無常,所以會認真了解疫情和評估風險,以便作出適度預防,以平常心持正面的生活態度。

如果我們想要生活得平靜,就必須建立一個不為外在世界操縱的精神基礎,才能不受外界的驚濤駭浪影響。(Shutterstock)

抗疫情要小心,但不過慮

香港在社運後又遇疫情;我們能否活得自在,還是給環境牽動着內心,活在或悲觀,或無奈,或憤怒情緒中,都得看我們能否看清楚內在的我,由內心的真我主導心情、行為,佛教的禪觀能引至正面生活態度。

修行人應該保持內心的清明,不為所動,對人保持慈悲和關懷。(Pixabay)

禪在日常生活中

禪修的目標不只是在打坐時產生正念和覺醒,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能顯現明心見性、「本來面目」、不為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主導行為。

很多人參與襌修課程後都有良好的效果,對思考有啟發作用,某程度上也能紓緩壓力和情緒,唯一些佛教大德認為此類課程僅是俗性的治標方法。 (Shutterstock)

覺醒、正念之外的禪

在學會覺醒和正念之前,我們首先要能真正的「停下來」,「現代人感到孤獨、失落、疏離和絕望,便是不能聽的緣故。能停,我們才能重整自己,才能接觸到美好之事,才能感受和散發慈悲和愛。」

學習面對死亡,不懼怕死亡,才懂得活在當下。(亞新社)

認識死亡真意

近來讀到法忍法師一篇〈淺說西藏生死書〉的文章,原來書的用意是要通過人面對死亡,感覺到世事無常,人也無常,所以一切都不值得留戀,就能放下,不再執着,這可算是解脫的第一步。

我們住世時修習慈悲和智慧,活得有意義,才能好好面對無常,所以佛學絕對不是臨終宗教。(Shutterstock)

中年轉盛年的修行準備

兩、三年前我的佛教皈依師父說我應該開始準備人生的另一階段,當時我有點錯愕,其後不時就面對身邊的人、很久未有聯絡的人和間接的朋友生病、離世的消息,有些令我傷感,有些令我覺得震驚,才明暸師父的深意。

當人生進入中年後期,無論達到或達不到願景都會有新的煩惱和壓力。(亞新社)

應用佛學︰中年需喜捨、知足

其實理想及目標都是我們的心制定的,《華嚴經》說︰「一切唯心造。」不妨探討佛學裏的多種調心方法能否疏導負面情緒,嘗試讀經和去一些佛教道場參加禪修或是念佛共修。

現在佛教團體辦的學校大都倡導禪修,設立禪修室,讓學生於青少年時代就能接觸一些基本的打坐功夫。(Shutterstock)

應用佛學︰青年與中年

佛陀教我們一切事物都是「真空假有」,禪宗的《金剛經》、《心經》在這方面論述得很透徹,禪修者觀察花開花落的枯榮而了解生命的循環不息。

皈依僧團,和其他「善知識」一起共修,行或坐或站着誦經,念佛、拜佛、打坐、野外行禪,就符合經常思考、保持溝通能力和聽力,融入社會,不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對心和身的防病方法。(Pixabay)

快樂高齡的因緣果

中、青年時代的生活行為取向是一個重要元素,活在孤獨中、與社會和他人隔離、過分沉默寡言,甚至聽人家說話也少的人,老年時出現認知障礙症的概率是較高的。

我幸運地有緣認識幾位慈悲喜捨、福慧雙修的學佛人,他們很年輕就開始身體力行,體現佛陀的教化。(Pixabay)

「佛系」青年的三個詮釋

雖然佛教徒可能覺得這個「佛系風」有點斷章取義,而且偏向得過且過的消極;但是樂觀點來看,以「佛系青年」描述自己的年輕人,對佛教的看法是正面的,也是接引更多人認識佛法真諦的契機。

香港為處理垃圾而建焚化爐,擔心有「垃圾圍城」的一天。(Pixabay)

污染‧貪婪‧惜物

除了為追求高增長而忍受污染過度的產業,我們不斷放縱物慾,購入很多非必要的物品,製造廢氣和廚餘,增加垃圾和廢物料,也是今天「業報」的「惡因」之一。

茶道中人不一定接觸過佛教的茶禪,但是在某些境界和點上,茶藝和茶道是共通的。(Pixabay)

自信加無我是成功的一半

在現今社會,不少人只用簡單的網絡文字與人溝通,又傾向只願聆聽和自己立場一致的看法和言論。能夠做到願意傾聽和為人分憂,或能幫到有精神困擾的人,就可算是善知識、結善緣的有心人了。

「油街實現」的綠地不大,但是那些青蔥的小花草,和郊野公園的樹木是無異的。(油街實現Facebook Page)

空間雖小,心是無限大

不要誤會香港的建築師只是專注賺錢,設計納米樓,只以用盡地積比例為目標。那些年輕建築師都認為,建築學是藝術和實用需要的混合產品,平衡美學和經濟考慮是專業的考驗。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