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不是「神教」,身口意三業都會創造果報,惡因惡果不是求神拜佛就可以一筆勾銷的。所以,學佛要有恆心,「依教奉行」,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自知不受後有」為目標。
雖然佛教並不提倡祈福,但佛是慈悲的,明白我們有訴苦,私底下懺悔,燃點希望的需要去支撑我們面對無常,應付逆境,持續修行,所以觀世音菩薩是和眾生緣分最厚的菩薩之一。
如果我們要力行布施,首先要自己情緒商數夠高,或是經過禪修靜心,經得起對疫情的煩惱和恐懼、抗疫疲勞、社交距離對身心的衝擊,才能散發正能量。
佛教如實觀是一種深層次的客觀,學習在生老病死四苦中解脫,明白生命的風險和無常,所以會認真了解疫情和評估風險,以便作出適度預防,以平常心持正面的生活態度。
面對來路不明、有點防不勝防的新冠肺炎,又未修到不害怕病痛和死亡,很難不產生恐懼,寢食不安,經常杯弓蛇影。只能朝着小心、不擔心這個目標努力。
香港在社運後又遇疫情;我們能否活得自在,還是給環境牽動着內心,活在或悲觀,或無奈,或憤怒情緒中,都得看我們能否看清楚內在的我,由內心的真我主導心情、行為,佛教的禪觀能引至正面生活態度。
當我們以友善、慈悲和仁愛的心來待人,即使對方仍在盛怒之中,或是原來有暴力傾向,也會因為我們的柔軟、慈悲受影響而起轉變,不至以憤怒的心對待我們。
兩、三年前我的佛教皈依師父說我應該開始準備人生的另一階段,當時我有點錯愕,其後不時就面對身邊的人、很久未有聯絡的人和間接的朋友生病、離世的消息,有些令我傷感,有些令我覺得震驚,才明暸師父的深意。
其實理想及目標都是我們的心制定的,《華嚴經》說︰「一切唯心造。」不妨探討佛學裏的多種調心方法能否疏導負面情緒,嘗試讀經和去一些佛教道場參加禪修或是念佛共修。
集體調控物慾,多注重環保,就可能鳥語花香,那就是現代大德聖嚴法師和一行禪師推動的「人間淨土」。一切由心造,人類的共業是善是惡,要共同努力,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因果責任。
學佛當然是想解脫人間之苦,斷離煩惱。我們要想着目標,自然地隨着佛陀的教法過活,就不會把念頭糾纏在禪坐會不會腰痠背痛,未守戒律就怕破戒。
雖然佛教徒可能覺得這個「佛系風」有點斷章取義,而且偏向得過且過的消極;但是樂觀點來看,以「佛系青年」描述自己的年輕人,對佛教的看法是正面的,也是接引更多人認識佛法真諦的契機。
在現今社會,不少人只用簡單的網絡文字與人溝通,又傾向只願聆聽和自己立場一致的看法和言論。能夠做到願意傾聽和為人分憂,或能幫到有精神困擾的人,就可算是善知識、結善緣的有心人了。
不要誤會香港的建築師只是專注賺錢,設計納米樓,只以用盡地積比例為目標。那些年輕建築師都認為,建築學是藝術和實用需要的混合產品,平衡美學和經濟考慮是專業的考驗。
我曾經提議每天留15至20分鐘給自己獨處,把自己內心當作第三身交流。在介紹藥師佛的時候,也講過我生活或飲食放縱致病,就會向受痛苦的器官道歉,提醒以後不要自己弄壞身體。 我認識一位元法師曾經有這樣的開示:如果我們點菜過多,吃不下就盡量處理和帶走,不要勉強進食弄至過飽;廚餘雖然是浪費,但令到腸胃不適就更浪費健康。我覺得很有道理,現在我盡量精算點,吃到不夠菜時才加,環保又健康。所以和自己的內心對話,既可提升精神生活,又可改善在世間的陋習。 跟五臟六腑對話 見「本來面目」 我們愛自己的肝臟,所以不酗酒;愛自己的鼻腔和肺部,所以不抽煙;我們禮拜藥師佛,頌習《藥師經》,注意健康,愛惜身體,是我們想多留在世修行,也或多或少對世間和這個身體有所依戀,觀察我們身體各部分的狀態時,學佛人也可能了解到我們這個身體是只是一個因緣和合的組成物,是地水風火空識(六大緣起),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身體隨着年紀退化,心識更是不斷轉動,體會佛陀所說的一切皆空、無常,生命只是一剎那、一剎那的斷續,所以毋須太執着,太自我。 當代禪門巨匠星雲和聖嚴師父都非常注重人間佛教,佛法是不能脫離世間的,所以我們修行必會是精神和世俗生活交錯的。禪宗透過參話頭、參公案,禪師壓迫着弟子即時回答「我是誰」,是希望弟子能了悟真理,不要糾纏在固有思想內,就是見到未被世俗蒙蔽之前的「本來面目」。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淡定面對死亡 香港曾經多次公演改編自暢銷書《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的舞台劇,很受歡迎,是描述一個臨終的人的生死觀。主人翁摩利的信仰不是佛教,但他的生死觀和生命觀有與禪宗脗合之處,他與人相處,為人和氣謙卑,寬恕人也寬恕自己,提議每個人都應思考「我是誰?」他觀察一株小芙蓉,了悟花開花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自己的生死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透過摩利,作者表達他對擁有慾和貪慾的看法,認為物質慾望是希望炫耀。摩利說:「你是要炫耀給上面的人看,他們終究只會看不起你;如果你是要炫耀給底下的人,他們只會妒忌你。身份地位不能帶給你甚麼,惟有開闊的心,才能讓你和所有的人自在相處。」藥師佛治我們的虛妄傲慢心,也開了「謙讓作小」藥方,如能達到相似的心得而又能付諸實行的話,生活就輕鬆得多。 原刊於《晴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