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家都覺得香港成了一個很多爭拗的地方,但其實大家見到的,只是香港某一小部分人把爭拗變成了他們做事的其中一個方法。在香港,很多方面仍有着和諧的景象。舉例而言,在藝術圈上就絕對是這樣。
就以繪畫為例,近代中國繪畫出現了不少派系,像所謂京派、海派等等,廣東也有所謂傳統畫派、由兩高(高劍父、高奇峰)一陳(陳樹人)所創始的折衷畫派。
三四十年代,傳統畫派與折衷畫派其實處於一個對立的地步,傳統畫派認為折衷畫派引入了經過日本演化的西方畫法,把繪畫弄得不中不西,而折衷畫派眾人則認為傳統畫派保守而不知其變。當時,傳統畫派以黃般若為首,寫了不少批評折衷畫派的文章,這些文章近年曾有出版社結集成冊。
從這些文章就可以見到,當時兩派的爭拗是何等激烈。
接納別派
到了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因為政治變遷的關係,不少原住廣東的藝術家都南遷至香港,其中包括傳統畫派的李研山、李鳳公、黃般若等,及嶺南畫派第二代的主要人物如趙少昂、楊善深等。這些人到了香港,依然繼續進行藝術活動包括藝術教育及藝術創作等。在香港的自由開放風氣之下,這些藝術家都放下了成見。他們不單不再打筆墨官司,而且時常在書畫雅集之中,互相合作。在不少公開講座及發表的文章之中,雖然仍有評論其他畫派中人的畫風,但是在言論上,已經平和了不少。
其實在五十年代,中國各畫派中人包括海上畫派、京派、中西混合畫派,都有畫家在香港。海派如顧青瑤、彭襲明、萬一鵬等,中西混合畫派如丁衍庸等,大家所講求的,已經不是分歧,而是如何接納別派的長處。
到了七十年代初,呂壽琨所開始的新水墨畫派雖然大力主張寫生、寫實等西方方法,但是對於中國傳統筆墨也着意地研究。這一種和諧,可說是香港繪畫圈的一個正面景象。
記得在當年,傳統畫派的李研山、黃般若,嶺南畫派的趙少昂、楊善深,中西混合畫派的丁衍庸,以及新水墨畫派的呂壽琨,他們幾人曾經有一個畫會,這個畫會,據記憶所及,也辦過幾次聯展。這個和諧的情況,就不是在三四十年代中國內陸可以想像。
這一種和諧到了今日,仍然持續着。
編按:文章原刊於《信報》,相隔逾三年至今仍有參考價值,部分內容經作者更新在灼見名家傳媒重新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