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收到通知,港大醫學院今年慶祝創立130周年,是香港高等教育及醫學發展的大事,值得好好回顧與展望。醫學院是港大的王牌,一直以來都是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入讀首選之一,近年幾乎囊括大部分香港高考狀元與尖子。
港大醫學院的前身香港華人西醫書院於1887年成立,1907年改名為香港西醫書院,是香港第一所提供高等教育的機構。香港大學於1911年成立時,香港西醫書院併入香港大學醫學院,成為大學的首所學院。港大醫學院在過去130年見證和參與香港,以至整個亞太地區的醫療衞生發展。醫學院位於沙宣道,離開大學本部的校園有一段距離,似是一個獨立王國。80年代我念港大時,很少機會見到醫學院的學生和老師。除了在大學迎新營和宿舍認識好幾位同學之外,我比較多機會接觸醫學院是擔任學生會幹事那一年。醫學院學生是精英,但他們並非死讀書的一輩,不少同學積極參與校政。1986年剛好更換校長,醫學院學生會有一個出版小組啟思對新校長王賡武教授的經歷很感興趣,與學生會幹事會合作出版了關於新校長的號外,期間走訪了一些了解王教授的人士,那次合作很愉快,也令我體會到醫學生的全面。
當年給我印象最深的醫學院老師是楊紫芝教授,1983年獲選爲第一位華人院長,1985年獲黃麗松校長委任爲首位女副校長。我做學生會那年與她有較多接觸,畢業那一年她還爲我看過病,對學生無微不至。她的一生都貢獻給香港大學及香港的醫療與教育事業,公職影響深遠,是我最敬佩的醫學院教授。她以80高齡仍然堅持教研與大學行政工作,是港大的鎮山之寶。
碩果僅存的老校友
1987年夏天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有機會在北京接觸到兩位戰前在港大醫學院念書和教書的老前輩。當年港大收到內地校友的信件,表示會成立中國校友會。大學教務部委託我去接觸這批碩果僅存的老校友。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竟然讓我有機會採訪了一位1916年畢業的醫學院舊生林宗楊教授,當年他已經96歲。那一年剛好是醫學院前身成立100周年,林宗楊1911年從馬來西亞考取獎學金入讀港大,是港大成立後第一屆醫學院畢業生,十分難能可貴。當天我有機會認識的第二位醫學院老校友是1931年畢業的施正信教授,1950-52他更短期出任港大社會醫學教授。他與林教授都是公共衛生學專家,對改善新中國的公共衛生作出重大貢獻。1997年施教授更獲港大頒授名譽社會科學博士。1987年在他北京的家作短暫交流,他幽默健談的風采,我仍然記憶猶新。
90年代因我在媒體工作的方便,常有機會與港大保持聯繫。有一段時間還兼任周日醫療版的編輯,定期採訪醫學界的精英和約稿,港大是一個重鎮,在多個領域都領先。1995年王賡武校長提前離任,獲推薦的人選之一簡悅威教授是港大醫學院傑出校友、血液學權威。80、90年代港大兩次遴選校長他都在名單之內,可惜無緣服務母校。他長期在三藩市工作,經常返港主持裘槎基金會及參加邵逸夫獎的評審。我曾經採訪他談為何醉心血液學研究,是有機會問鼎諾貝爾獎的港大校友之一。
另外兩位我十分敬重、來自醫學世家的昆仲,是梁智鴻、梁智仁醫生。與梁智鴻醫生在港大校委會共事的八年多,有很多機會向他學習。他對香港醫學界和母校的付出,以70多高齡仍然孜孜不倦服務社會,令我十分佩服。我建議他好好寫一本傳記,把珍貴的經驗記錄下來。他的弟弟梁智仁教授很年輕便出任港大骨科系系主任及院長,國際學術地位高。在港大退休後執掌香港公開大學,在他任內公大有長足的發展,從早期側重成人教育與遙距教育,發展爲一所以本科教育為主的大學,爲莘莘學子提供八大以外另一個升學的選擇。離任校長後他出任醫管局主席,管理香港龐大的醫療體系需要一位真正懂醫的人,梁教授非常稱職。他與哥哥先後出任這個重要崗位,都有服務社會的心。
大醫逸照 匠心獨運
上月有機會與現任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教授見面,聽他介紹130周年慶典的籌備。這位最年輕的院長多才多藝,似有用不完的精力,既要掌管龐大的醫學院,又擔任一家學生住宿書院的行政工作,瑪麗醫院、港大深圳醫院和新開的港怡醫院都是他的管轄範圍,真的要有三頭六臂才可以應付得來。梁卓偉與傳統的醫學精英不一樣,他在熱廚房的問責官員歷練,對處理複雜問題游刃有餘,所以每次見他都是那麼氣定神閒。由他策劃的130周年慶典頗多新意,正在巡迴舉行的「大醫逸照」香港醫學發展130年攝影展匠心獨運,把醫學院與市民的距離拉近了。我很欣賞由資深攝影師謝至德操刀的一輯醫學院知名教授攝影集,自然流露他們對醫學的貢獻,十分難得。
據梁院長表示,未來一年醫學院將舉行一連串大型的慶祝活動,包括巡迴攝影展、師友計劃、籌款計劃、學術會議、出版紀念書籍等,12月17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的130周年晚宴是慶典的高潮,相信可以比美當年港大100周年的盛大場面。祝願港大醫學院在梁院長的領導下再創高峰。
原刊於《明報月刊》5月號,本社獲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