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4000元和修改老人福利政策,政府頻頻甩轆轉軚,一方面為所有政黨劃出一條罕有的統一戰線,一方面為評論員KOL提供了有瀏覽量保證的寫作題材。忽然間,大家都意識到政府做事效率可以有幾低。
不想鬧埋一份,反而想談談政府派福利呃嬲的根源。
陳茂波司長早前跟市民網上交流時提到,政府的理財新哲學有「針對性」,不宜全民派錢。為幫助某定義之下的市民,政府既要想辦法將這些人找出來,也要想辦法將不符定義的人拒諸門外,結果是政策搞得複雜麻煩。政府呃嬲,歸根究柢就是政策太有針對性。
將老人綜援領取年齡增加至65歲,政府面對壓力改為合資格60至64歲市民可繼續領取綜援,條件是跟60歲以下健全綜援領取者一樣,要參加「自力更生綜合就業援助計劃」。
政府為了防止「綜援養懶人」,鼓勵健全受助者積極找工作。為證明有付出努力,受助者要社工定期會面、出示求職紀錄等等。問題是受助者未必會跟足規矩,於是制度有罰則,未達要求的受助者會扣減兩星期資助,對待單親家庭則較寬容,只扣減每月200元。羅致光局長口中「象徵式」罰款的用意,其實是考慮到60至64歲長者找工作較困難,於是跟單親家庭等同處理,並非什麼突然爆出來的發明。若然話扣200元「涼薄」,其實政府早已對單親家庭「涼薄」,只是制度行之已久乏人留意而已。
香港仍有太多人冇份得益
「唔想李嘉誠都有得拎」、「外國移民邊可以有得攞」、「政府派糖有受惠都唔應該有」,目標雖然是香港三分之一人口,精準派4000元依然手續繁複,浪費社會資源,印表格的碳排放唔知要用少幾多膠飲管至補番;同樣道理,福利制度要針對性幫助某一部分人,就要防止被濫用。為了找出「有能力但未找到工作」的60至64歲長者,又要防範「有能力但不願工作」的一群,政府唯有在現有制度上架床疊屋。
問題死結,在於政府水浸之下,退稅退差餉加上現有福利制度,香港仍有太多人冇份得益,於是搞出各種各樣的針對性措施去「補漏」。再者,制度愈複雜養活的人愈多,從政客填表格到官僚收表格,從外判社福機構幫人搵工到管理層大小基金分餅仔,都是針對性政策下的得益者。鬧還鬧,簡化制度其實有好大阻力。
我們一直提倡的全民派錢和長壽保險,由於既不精準,也沒有針對性,政治現實下自然就難以成事了。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